APP下载

石旮旯里演绎的传奇

2017-11-28许昌琼

含笑花 2017年6期
关键词:旮旯文山石漠化

许昌琼

阳春三月,万木葱茏、山花烂漫。徜徉在宽阔平直的道路上,座座青砖瓦房映入眼帘,阵阵清风扑面而来,碧绿的桔园好像一条毯子舒展在田间,清澈的溪水环绕着静谧的山村,这是一幅怎样美妙的画卷啊!

眼前这个曾是“乱石旮旯地,牛马进不去,春耕几大坡,秋收两小箩”的穷山村,经过年复一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已变成了文山州赫赫有名的生态村、小康村、文明村、平安和谐村。这就是乌鸡变凤凰的西畴县江龙村。

文山州是典型的岩溶地区,全州石漠化面积10099.9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1.77%。石漠化被戏称为“地球的癌症”,它如同牛皮癣一样,黏附在滇南大地上。联合国专家曾判定西畴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而江龙村就曾是西畴县石漠化和贫困化极其严重的村子,刘忠恩是该村出名的贫困户。

提起往事,现已担任村长的刘忠恩潸然泪下。他永远忘不了那个冬天,因为人多地少,在石旮旯地里种一年的玉米只够吃半年,要支撑一家6口人的生计实在是太难了!转眼春节即到,不满20岁的刘忠恩随父亲冒着严寒,跋涉到远在50公里以外的亲戚家借粮食。好不容易借来30斤玉米,父子俩惊喜万分,连走带跑急着往家赶,由于天寒地冻,山路泥泞,肩上的玉米洒落在湿滑的地上。他父亲急忙去捧混合着泥水的玉米粒,刘忠恩低声说:“爹,不要捧了,全是泥巴。”“不行,借一斤玉米要还一斤大米啊,不捧起来你们吃什么?”泪水和雨水交织在父亲沧桑的脸上,父子俩相依在泥地里捡完最后一粒玉米……

江龙村的村民们饱含着眼泪、饥饿和贫穷,在石漠化的折磨中苦苦煎熬……怎么办?出路在哪里?

不能等、不能靠、不能要!江龙村人民发出了第一声呐喊!党委政府号召人民群众向石旮旯宣战,向石旮旯要水、要地、要粮食、要生存!缺乏青壯年,老妇幼齐上阵,刚生完小孩的张翠花披着蓑衣、背着三个月大的孩子在雨里围埂;身为村支书的刘超仁不顾双脚被石头扎伤,又抱着炸药拿着引线上山去了。铁锹断了,换;手磨破了,忍;人滚下坡,爬起来。白天完不成任务,夜里就挑灯夜战,正是村民们“与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干”的这种坚韧、无畏和执着,才降服了顽固的石漠化!

没有凤凰涅槃,哪有浴火重生?

封山育林后,泥石流少了、绿树多了;炸石造地后,石旮旯少了、田地多了;退耕还林后,荒山少了、果树多了。而刘忠恩家种桔子、修池子、建房子、买车子,在自建的三层小楼里天天吃着曾经渴望的大米,猪圈里6头肥猪已是嗷嗷欢叫,好像在等着上市交易呢!刘忠恩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好10多倍,真是做梦都不敢想啊!”

展望未来,刘忠恩信心百倍。作为一村之长,他见证着村里的巨变,他自豪地说:“想不到我们江龙村会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寨子变成像公园一样的村子,真是奇迹呀!”如今他的小女儿正就读医学院,夫妻俩还要扩大桔子种植面积和养猪规模,农闲时跑货运,一家人好好享受一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说还要带领村民在村里的龙山上修建亭台楼榭,让村民也享受城里人的惬意生活。

是啊,从治理石漠化以来,江龙村种水果、修水渠、平田地、种烤烟、跑货运、建房子、娶媳妇,村里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 52户农户彻底甩掉了贫穷的帽子!江龙村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屈的精神书写了一段惊世的传奇!

“文山人民多壮志,敢叫‘石魔甘俯首。” 江龙村只是全州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面对还有433平方公里的石漠化严峻形势,文山人将以高远的情怀和坚定的大山品质,继续实践“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以“誓让荒山披绿装,敢叫石漠变绿洲”的气魄,加快推进石漠化治理进程。我们坚信,只要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和不可摧毁的信念,文山人民一定能够征服石漠化,再造绿色家园!

猜你喜欢

旮旯文山石漠化
自律是青春的必修课
后来,我们都走散了
浅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
泥叫叫
东北这疙瘩
“孪生风云”之石漠化与贫困
文山 ,春光中写下的赞美诗(组诗)
湖南将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如果人生有橡皮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