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2017-11-28浪,李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带城镇长江

顾 浪,李 强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顾 浪,李 强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两个维度实证研究了城镇化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均加剧了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水平;(2)溢出效应中居民收入增长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水平,而经济增长、产业转移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3)考虑溢出效应后,土地城镇化会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水平,而人口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面板数据;环境效应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的核心是快速实现人口的城镇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但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也会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在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进程中,各地区城镇化虽然在发展,但是发展不均衡。从城镇化率的角度来分析,上海市2014年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89.6%,而且2004-2014年一直稳定在89%左右,城镇化率高;2014年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达到了65.21%,城镇化率偏高;虽然安徽省2014年城镇人口比重相比2013年增加了1.29%,增长较快,但是城镇人口比重也仅为49.15%,城镇化率较低;而云南省则更低,2014年城镇人口比重只达到41.73%。以上数据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高,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污染物的排放量也一样较高。如2014年上海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30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2 044.32亿标立方米,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 925万吨;江苏省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9.63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28 328.63亿标立方米,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0 925万吨;安徽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9.03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1 135.64亿标立方米,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2 000万吨;云南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5.53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为8 727.63亿标立方米,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4 481万吨。上述一系列数据表明,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虽然在发展,但是发展得不均衡,且各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此外,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污染情况也比较严峻。事实上,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城镇化的发展,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城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存在性,学者早已证实,但是其影响效应如何,不同的地区则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基于长江经济带在政治、经济以及地理上的重要性,研究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对于处理好长经济带城镇化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已有学者对城镇化与环境的问题做出了相关研究。早期国外学者对城镇化与环境问题的研究是从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入手,Ehrhardt-Martinez和Grenshaw(2002)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发现城镇化发展与毁林率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7]。但他们的研究只是分析了城镇发展对土地利用方面的影响,而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国内一些学者也运用相同的方法来研究城镇化与环境的问题。范金和胡汉辉(2002)利用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对中国81个大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只是分析了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上述学者都只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某一方面进行了分析,而王家庭和王璇(2011)则是利用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从整体上分析了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研究除了得出二者存在倒U型的关系外,还发现当城镇化率超过33. 84% 时,环境污染会随着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而加速恶化[5]。李鹏飞、吴利学和田野(2014)也是以库兹涅茨曲线为基础,分析了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对环境的影响效应,并得出大规模扩张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相同的发展战略作用在不同地区的城镇化与环境问题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曾一度是研究城镇化发展对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

现今更多研究的是分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规律和作用关系,以及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国内学者黄金川和方创琳(2003)发现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存在动态的耦合关系,且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会有不同的规律[9]。刘耀彬和李仁东(2006)通过对江苏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呈现的耦合规律并不是简单的U型、倒U型或者N型,而是它们的混合型。张子龙和陈兴鹏(2012)分析1985—2005年宁夏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变化趋势,并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检验法研究了宁夏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发现:宁夏城镇化与环境压力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城镇化对环境压力的增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且在短期内降低环境压力的难度很大。与张之龙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同,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Quentin(2008)通过对跨国环境价值决定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城镇化水平、个人发展水平以及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对环境保护有直接的影响;而周宏春(2010)等指出生态环境资源以及环境污染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又有学者从人地关系、城市群、影响路径等视角分析了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刘凯(2016)等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了城镇化环境资源承载力转变的影响因素,发现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是影响城镇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两大主要因素[3]。而胡建辉和蒋选(2015)则是在城市群的视角下研究了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发现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能源强度都会导致碳排放不同程度的增长。还有罗丽英和魏真兰(2015)从城镇化对环境影响路径的视角分析了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出缩小城乡差距,改善产业结构以及合理地规划城市布局有利于促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11]。

虽说对城镇化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关于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却略显不足。具有代表性的是任俊霖和李浩等人(2016)对长江经济带省会城市用水效率的分析,但他们的研究只是涉及了城镇化的一方面,只分析了省会城市居民用水矛盾问题,并没有深度剖析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黄国华、刘传江和赵晓梦(2016)则只是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的碳排放问题,并没有把城镇化的因素带入到其中;而李小帆和邓宏斌(2016)则与黄国华等人不同,他们是从时空的角度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并对未来做出预测,同年刘欢、李小帆和邓宏斌(2016)又从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分析了城镇化的时空差异问题[2],但也只是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现状,而没有分析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关于城镇化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已有显著成果,但是关于长江经济带的相关研究却稍有不足。已有的研究只是对城镇化或者环境的一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没有具体分析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因此文章参考已有学者的研究,从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路径的角度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实证分析城镇化自身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溢出效应(即城镇化发展带动居民收入增加、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以及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发生转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一、影响机理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以及城乡空间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移;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11]。因此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这些特征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对于城镇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都会产生影响。如果城镇化发展的速率大于环境的承受能力,则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如果发展得过慢则又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罗丽英(2015)等人在分析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路径时,从人口集聚、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和城市扩张六个方面做了系统的分析。本文在参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将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化自身发展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文章将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两个方面来分析;另一方面,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溢出效应对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文章将从居民收入、经济增长和产业转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

城镇化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而土地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镇规模向农村地区扩张。但无论是人口聚集还是规模扩张都会直接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1)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分析。肖周燕(2015)的研究表明偏大的人口聚集水平会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13]。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更多的农村人口会向城镇聚集,因为城镇有着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物资能够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并且城镇也比农村的就业机会更多等等,这种子原因使得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镇转移,但是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人口增加会需要更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生活资源,因而会产生更多的交通废气和生活垃圾。此外,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在环保意识上相对会差一些,这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

(2)从土地城镇化的角度分析。土地城镇化就是使得乡村土地逐渐规划成为城镇土地,也就是城镇的规模会不断地扩张。这就意味着更多的农业用地将会因城镇扩张而被占用,继而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赵丹、李锋(2013)在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时,发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环境的服务系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14]。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就会逐渐受到影响,如,废物处理等功能会下降。此外,城镇为了建立更多的工厂和房屋会使原有的绿地面积被大量侵占。城镇规模向农村拓展过程中,城镇的污染也会波及到农村。

2.城镇化的溢出效应对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

城镇化除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外,城镇化的溢出效应也会影响生态环境。城镇化的溢出效应是指,城镇化的发展会带动居民收入增加,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以及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发生转移,而这些溢出效应也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1)收入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收入是促使劳动力发生转移的根本原因,城镇化的发展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就业的压力还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而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活动也会增多,丁翠翠(2014)的研究发现居民的消费活动与生态环境也存在倒U型关系,但是中国的消费水平还没有达到拐点,即消费活动增加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的各种消费活动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会产生出更多的消费垃圾,增加对环境的压力。

(2)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城镇化发展会吸引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城镇化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本以及其他资源会从农村向城镇聚集,继而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而苏明(2008)的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存在倒N型曲线关系。这就表明,因城镇化发展促进城镇经济增长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为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各种规模的工厂企业也会相继产生,这些工厂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还会有工业垃圾产生。此外,经济增长也会吸引其它地区的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这就会使其他地区的资源被掠夺。城镇化发展虽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但是经济增长带来的新资金也可以用来治理环境。

(3)产业转移对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的重点由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也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产业结构的重点不同,产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会不同。王青,赵景兰(2012)的研究表明环境污染和各产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同效应,而其中工业污染是最大的污染因素。工业污染来源于第二产业,虽然第二产业创造的产值在我国的GDP总量中占着较大比重,但是第二产业的生产部门大多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而第三产业虽然每一年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它产出的污染物也很多,只不过由于利大于弊,使得人们容易忽视它对环境带来的危害。方便的交通同样也会有大量的废气排放,各种餐饮摊位方便了人们的饮食,但也会有大量的油烟、废水、垃圾产生。

二、计量分析

1.数据来源和处理及模型建立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得性与有效性,本文所有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并选取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这11个省市的相关指标来分析城镇化的环境效应。

(1)环境质量水平。环境质量水平通常是用污染物的排放量来衡量,由于工业三废即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在所有的污染物排放中是主要成分,因此文章选取工业的三废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文章通过利用spss软件将工业的三废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其合成一个指标Po(表示为污染物排放量),Po值越大环境质量水平越低。

表1 指标体系

(2)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是对一个地区在人口、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城镇人口比重以及城镇建成区面积作为解释变量来反映城镇化的水平。控制变量选取能体现出城镇化特征的三个指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全省(市)生产总值及各省市的第二、三产业产值比,用这三个指标来分别反映城镇人民收入情况、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全省(市)生产总值(亿元)等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根据上述的分析,构建一般的模型:

LnPo=a1LnPop+a2LnAre

(1)

LnPo=b1LnPop+b2LnAre+b3LnInc+b4LnEco+b5LnInd

(2)

Po表示污染物排放;Pop表示人口,用城镇人口比重表示;Are表示城镇土地扩张,用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表示;Inc表示居民收入,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元)表示;Eco表示经济增长,用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表示;Ind表示产业结构,用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比表示。模型(1)表示城镇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模型(2)表示城镇化的溢出效应即影响居民收入、城镇经济以及城镇产业结构后对环境的影响。

2.计量检验

为了保证数据的平稳性,在对原数据进行双对数处理之后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对数据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各项数据除了En以外都存在单位根,数据不平稳。在对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数据均通过5%检验,符合一阶平稳。表2是检验的结果。

表2 ADF检验

为了保证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在参考上述学者的研究中发现,模型的选定应以随机效应模型或者固定效应模型为主,在进行hausman检验之后,得出模型(1)与模型(2)值均大于0.05,因此均选用随机效应模型(re)。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回归结果

注:***、**、*表示变量系数分别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三、结果分析

1.直接效应

(1)人口城镇化的影响。长江经济带人口聚集在1%水平上对污染物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人口聚集对环境质量水平有负向影响。根据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可知,长江经济带城镇人口集聚水平较高,已经超出了长江经济带环境可容纳的范围,城镇人口集聚会增加污染物的排放,对城镇环境会造成巨大破坏。

(2)土地城镇化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城镇规模扩张也在1%水平上对污染物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长江经济带城镇规模扩张也会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环境的质量水平。长江经济带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服务机制,对生态环境处理污染物的功能造成破坏,打破了生态环境对污染物处理力度与污染物生产之间的平衡,导致环境质量水平的下降。

2.溢出效应

模型(2)加入了居民收入、城镇经济以及产业结构三种因素,表示的含义是城镇化发展在影响这三种因素的条件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城镇化的溢出效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居民收入的影响。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影响下,居民收入增加在1%水平上对污染物排放有负向影响,即居民收入增加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水平。城镇的规模扩张会为各种工厂的建立提供更多的空间,继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增加居民的收入。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居民的精神境界会得到提升,也会更利于环境的保护。

(2)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城镇化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上对污染物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损害环境质量。各种工厂企业为地区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产生的废弃物会污染环境,而且很多资料显示大部分的工厂企业对于废弃物的处理不够重视,因经济增长而增加对环境的治理,并不足以弥补污染物排放增加而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3)产业结构的影响。在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影响下,产业结构在10%水平上对污染物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会增加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破坏。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即以工业生产为主,而工业的高消耗,高产出模式会生产大量的废水废气等废弃物,严重危害环境。

在考虑溢出效应之后,规模扩张在影响居民收入之后也在1%水平上对污染物排放有负向影响,说明长江经济带规模扩张的溢出效应对环境的保护,弥补了规模扩张本身对生态的各种破坏。而人口聚集对环境的影响不显著,说明人口聚集增加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收入增加且行为文明的人口聚集则会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这就使得人口聚集对环境的影响很难确定。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

(1)仅考虑城镇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人口城镇化带来的人口集聚,与土地城镇化推动城镇规模扩张会对环境造成破坏,降低环境质量水平。长江经济带人口集聚水平超出环境的容纳范围会破坏生态环境,而城镇的规模不断地向农村扩张,也会加速环境的恶化。因为对土地资源的掠夺不仅仅只是空间上的占有,其他自然资源也会被侵占,这会对环境造成连续性的破坏。

(2)在考虑溢出效应之后,城镇规模扩张会对环境质量的提高有正向影响。而人口集聚对生态环境影响不显著。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影响了居民收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后,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效果抵消了部分因规模扩张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3)城镇化的溢出效应中,居民收入增长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则会对环境造成负向影响。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的同时也会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继而有利于环境保护。工厂企业在为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破坏环境的产业垃圾,而且企业对污染物的处理力度仍相对较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2.政策建议

(1)鼓励并适当地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优化城镇的人口结构。长江经济带城镇人口的集聚水平相对较低,需要鼓励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但是城镇人口的过度聚集会给环境带来更多的压力,过度的人口集中和频繁的人类活动会加剧对资源的掠夺,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废弃物,这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同时,要适当地控制城镇人口聚集的趋势,并且要对居民的消费活动及消费行为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协调城镇人口结构,使得城镇人口健康合理地增加。

(2)缩小城乡差距,并加大对城镇居民环保意识的教育。对于新加入的城镇居民来说,收入增加会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因为环保意识的缺乏,收入增加会使消费增加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消费垃圾。因此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消费和环保意识上的差距会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3)合理控制城镇发展规模,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土地利用率。过度的城镇规模扩张会加速对资源的掠夺,破坏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城镇规模扩张掠夺的不仅仅是土地面积,还包括这片土地上及土地周围的各种自然资源,这会对环境造成连续性的破坏,而且资源的掠夺会破坏生态环境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因此城镇扩张的规模需要被合理地控制。在控制规模的同时也要优化城镇的结构,使得城镇的每一寸土地都被充分利用,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4)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发展模式。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GDP来源,虽然GDP对我国很重要,但是我们提倡的经济新常态要求经济发展应改变以往“高污染,高生产”的发展模式,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也要继续改善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模式,提升污染物排放在衡量各产业生产质量水平时的地位。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减缓环境污染的现状。

[1]滕堂伟,胡森林,候路瑶.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态势与承接的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2016(5):92-99.

[2]刘欢,邓宏兵,李小帆.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5):160-166.

[3]刘凯,任建兰,张理娟,王泽楠.人地关系视角下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6(9):77-84.

[4]方创琳,周成虎,顾朝林,陈利顶,李双成.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J].地理学报,2016(4):531-550.

[5]王家庭,毛文峰.武陵山片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的计量分析——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经济地理,2016(6):148-154.

[6]Duroy,Quentin,M.H..Testing the Affluence Hypothesis:A Cross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deteminants of the Enviromental Action[J].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8,45(3):146-153.

[7]Ehrhardt,Martinez,K.and Grenshaw,E.M..Deforesta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ents Curve: A Cross - n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vening Mechanisms[J].Social ScienceQuarterly,2002,83 (1):226-243.

[8]黄国华,刘传江,赵晓梦.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现状及未来碳减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4):638-644.

[9]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11-220.

[10]李强,高楠.城市蔓延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基于34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6(6):58-67.

[11]罗丽英,魏真兰.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及其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6):59-66.

[12]刘焱序,吴文恒,温晓金,张东海.晋陕蒙能源区城镇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3(11):2009-2020.

[13]肖周燕.中国人口空间聚集对生产和生活污染的影响差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3):128-134.

[14]赵丹,李锋,王如松.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淮北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3(8):2343-2349.

ClassNo.:F291.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ImpactofUrbanizationon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

Gu Lang,Li 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We study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irect effect and spillover effect based on eleven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from 2000 to 2014. The result indicates :(1) The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land have exacerbate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2) The growth of residents' income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while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would damag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3) Urbaniz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woul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on the environment is not significant.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urbanization; panel data; environmental effect

顾浪,在读硕士,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李强,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安徽财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编号:ACYC2016094);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1708085MG17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AHSKY2016D38);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编号:SK2015A224);安徽省创新发展研究重大课题“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优化研究”(编号:2017ZD003)。

2096-3874(2017)11-0074-07

F291.1

A

猜你喜欢

经济带城镇长江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文化边城镇远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