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发展体育旅游供给侧改革路径探讨*

2017-11-28尤来菊梁徐静汤际澜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苏州旅游体育

尤来菊,梁徐静,汤际澜,张 俊

(1.苏州科技大学体育部,江苏 苏州 215009;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江苏 苏州 215011 )

苏州发展体育旅游供给侧改革路径探讨*

尤来菊1,梁徐静2,汤际澜1,张 俊3

(1.苏州科技大学体育部,江苏 苏州 215009;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江苏 苏州 215011 )

为适应大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发展的历史时期,苏州可充分利用著名旅游城市的知名度,挖掘古城周边优美的山水资源,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做大做强体育旅游产业,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苏州发展体育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进行研究,提出苏州发展体育旅游,应统筹大众旅游、健身与名城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各方效益;着力打造适宜的体育旅游环境;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产品;培养体育旅游管理人才。

体育旅游; 供给侧; 苏州; 转型发展; 路径

苏州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据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苏州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千百万国内外游客观光游览。2016年初苏州相继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单位,这对苏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是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苏州旅游以游览园林名胜为主,但因苏州园林以精致小巧的私家园林为代表,且都集中在80多平方公里内的古城区内,走马观花似的游览一个园林不用多久,几座著名的园林一天便能走完,因而大部分游客到苏州旅游,逗留时间都较短。这一现状显然不利于苏州旅游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难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旅游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余闲时间的增加,以及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健身休闲与观光游览相结合的体育旅游正成为一种时尚。它迎合了现代人追求健康、乐于体验、重视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满足了人们既能领略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又能融入自然、锻炼身心、体现自我价值的精神文化需要。体育旅游就是以体育为主要载体和创意元素、以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为主体,以运动休闲体验、康体度假、赛事观赏、体育节庆和民族民间民俗体育观摩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旅游[1]。这将成为新时期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欧美发达国家,参与体育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如冬季的冰雪游,临海城市的冲浪、帆船、航海等水上游,早已是成熟的体育旅游产品深入人心。在我国,真正的体育旅游在北京奥运会前刚刚兴起,2007年8月在上海举行了中国首届体育旅游博览会,旨在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在北京奥运会前后掀起了一个小高潮,相继出现了一些有关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研究方面的论文,如王振的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研究[2]、黄健的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思考[3]、季克异和兰少军的后奥运旅游产品探析[4]等,但因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成熟的广为人知的体育旅游产品很少,相关研究目前更多局限于对全国或某地区体育旅游的展望和谋划,较少可见有关成功的案例、运营机制和经验等可借鉴的成果。研究探讨苏州发展体育旅游供给侧改革路径,对传统旅游城市开发体育旅游市场,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继而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查阅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有关“旅游”、“体育旅游”、“健身休闲”等相关文献资料50余篇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苏州体育信息网、苏州旅游局等网站。

1.2 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走访环太湖国际竞走多日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金鸡湖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以及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阳澄湖半岛度假区、运河体育公园、苏州乐园水上世界和苏州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等著名园林景区。

1.3 问卷调查法:采用自制的“体育旅游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对体育旅游的了解、参与体育旅游意愿、体育旅游经历、对发展体育旅游的希望等,经再测法和专家评判法进行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系数R为0.88,效度为100%,即参加评价的7名专家一致认为问卷内容非常合理和较合理。在景区向游客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

1.4 逻辑分析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统计和逻辑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大众对体育旅游的需求

通过对100名景区游览者的调查得知, 80%以上的游客有参与体育旅游的愿望,但很多游客不清楚体育旅游的概念或没听说过体育旅游,对于既能游览名胜古迹,又可参与体育健身的体验式旅游方式,大多怀有极大的兴趣。在与部分参与金鸡湖半程马拉松赛和太湖国际马拉松赛跑友的交流得知,很多人是从周边城市,更有从东北、西北、甚至国外专程来苏州参赛的,他们是慕名苏州这座城市,借参加马拉松赛跑的机会,带着亲朋好友顺便来一次苏州深度游。据2016年金鸡湖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介绍,本届赛事三万人的参赛名额在短短几天内就完成了报名。如今,各种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举行的,融合健身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体育健身活动,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近年全国各城市每年举办几百场马拉松赛,还是难以满足大众需求,一些旅游城市的马拉松赛参赛号码成为热门抢手商品。

虽然大部分民众向往旅游与健身融合的体育旅游方式,但调查得知,真正参与过体育旅游的人数比例不到10%;90%的被调查民众希望,传统旅游城市创新思维,推出一些适合于广大民众参与的体育旅游产品,丰富其旅游生活。年轻游客大多希望体验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体育旅游项目,年长游客较多偏爱观赏和互动结合的游览活动;参与调查的民众无一例外地希望在风景优美的区域,多建一些如健身步道、登山道等便于广大民众健身锻炼的场所和配套设施,满足人们健身和游览需求;部分外地游客更渴望参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活动,本地居民则青睐于便捷经济、可经常参与的集健身和旅游于一体的活动。可见,大众日益高涨的健身和旅游热潮成为发展体育旅游强劲的推动力,发展体育旅游顺应大众精神文化和身心健康发展需求。

2.2 苏州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专家学者提出了苏州环太湖体育圈概念,并有民营企业和政府部门在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沿线,建设了游艇俱乐部、水上世界游乐场、牛仔俱乐部等参与体验式体育旅游设施。但总体社会和经济效益并不理想,有的产品或项目,只是短时热了一下,之后长期处于惨淡经营状态,还有的从一开始就只能勉强维持运营,目前有些场所已关门歇业,苏州至今没有一项较成熟的体育旅游产品。

近年来,苏州通过举办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轮滑世界杯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国际竞走多日赛等高水平体育竞赛,以及环太湖健步走、金鸡湖龙舟赛、穹隆山登山游、骑游阳澄半岛等大众健身活动,逐渐培育了一批热衷于体育旅游的人群。自2010年开始举办的苏州环金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参赛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2016年的参赛人数超30000人,成为路跑爱好者一年一度的盛会。为发展体育旅游培育了一定的人气。

随着苏州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相继建成了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东太湖体育公园、阳澄半岛体育休闲公园、环太湖公路等适宜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区域和场所,特别是近年建成的15.5km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移步换景串联起水城苏州的历史踪迹和自然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大众前来观光、锻炼。这些公共设施的完善,为苏州发展体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2014年中国体育文化暨体育旅游博览会上,苏州3个体育旅游项目“苏州湾黄金海岸旅游区”、“阳澄湖半岛休闲之旅”、“骑游吴江”入选年度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名单,其中,骑游吴江还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

但客观讲,目前苏州体育旅游产业占旅游业的份额很小,体育旅游设施也不建全,一些有大众参与的体育赛事活动,如吴中竞走多日赛、金鸡湖马拉松赛、太湖国际马拉松赛等,实际上都是政府贴钱赚名声。苏州至今没有一项真正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国际体育赛事,也不具备成熟的体育旅游产品。苏州发展体育旅游的序幕还刚刚开启。

2.3 苏州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

苏州是国务院命名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拥有众多的园林名胜和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等自然生态优美的休闲度假区域,被国内外多家媒体评为人们一生必需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古城内园林遍布,城外山水环抱,古镇星罗。西靠太湖,北依长江,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内有环古城河、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等众多内城湖泊;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是京沪线、沪杭线必经之地,具有便利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改革开放为苏州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苏州是全国地级市第一个通地铁的城市,如今,高速便捷的地下交通网,与地面快速路、有轨电车和镇镇通的公交系统,形成四通八达立体式交通路网,串联起苏州古城与城市周边优美的山水资源和众多特色小镇,具有发展体育旅游极大的空间和潜力。若将传统的苏州园林游与城市外围的山水游、古镇游结合,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将有利于做大做强苏州旅游产业,为苏州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苏州凭借强大的地方财政,完善了一大批体育设施,各个区域都建有较高标准体育中心或文体中心,并举办了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轮滑世界杯赛等一些高水平体育赛事。在以体育赛事带动体育旅游市场发展方面,苏州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在第53届世乒赛期间组织举办一系列大众参与的体育活动,在办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同时,举办摄影比赛等,以提高广大民众的参与度,扩大赛会影响力,为发展体育旅游培育了潜在市场。

3 苏州发展体育旅游供给侧改革路径

苏州发展体育旅游应在供给侧方下大力,协调大众旅游、健身与名城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各方效益,使体育旅游成为苏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旅游环境打造、产品供给和管理、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以适应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健身需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健康发展。

按照党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苏州“三区三城”[11]的经济社会发展具体目标,苏州应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因此,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时,必须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大众健身、旅游发展需求,并融合苏州吴文化地域特色,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和人的健康发展互享共赢。

3.1 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加快建设迎合大众需求的体育旅游良好环境

苏州城四角山水,独占2/3太湖水域,是著名的东方水城和水乡,每一方位都拥有独特的山水资源,东有阳澄湖,西靠太湖,北依长江,城内水系交错纵横。轨道交通和公交系统的快速发展,使苏州迎来了大城时代,人们的日常活动半径大大扩大,从中心城区到东边的阳澄湖或西边的太湖不到半小时便可通达,这为发展体育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政府应精心规划,统筹布局,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苏州城内的园林名胜与城外的山水资源交相辉映,共同组成大苏州体育旅游环境。协调城乡一体化建设、名城保护与大众精神文化和身心健康需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快速路网建设,加强城乡结合地带和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更加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政府应着力在拓展体育旅游环境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下大力,应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将更多区域建设成通行便利、风景优美,如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一样深受大众欢迎,便于开展体育旅游的场所。着力改善环太湖区域周边村镇的生活设施和环保环境。可在现有国家旅游度假区基础上,重点打造几个特色体育旅游小镇,如西部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水上运动、马拉松、竞走运动小镇,东边阳澄湖半岛休闲度假区的垂钓、露营、自行车骑行小镇等。在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和监管,设立更大的保护区红线范围。作为著名旅游城市,在产业结构上,应该以零容忍的态度进行制度立法,禁止有污染排放的企业入注,使苏州成为真正的全域旅游示范区。

3.2 依据苏州地域和文化特色,开发绿色体育旅游产品

苏州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应突显东方水城、水乡的魅力,与吴文化内涵结合,可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域资源,开展参与性水上旅游项目,如赛龙舟、皮划艇等体育旅游项目。应首先在青少年中普及水上运动,可通过定期举办各级水上运动竞赛活动,成立水上运动俱乐部等,培养大批热爱水上运动的人群。同时,继续办好一年一度的金鸡湖端午龙舟赛、太湖马拉松赛、骑行阳澄湖等赛会活动。精心挖掘项目文化内涵和吴地人文特色,融入竞赛活动,将体育赛会与摄影、绘画、征文等文化活动相结合,扩大参与面,通过现代化媒介传播途径,提高影响力。期盼经过多年的打造,逐渐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品牌效应的年度体育旅游盛会。

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可采取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以政府开发为主,民间资本投入为辅的策略。政府着力开发适合大众需求、受众面广的公共设施和项目,如环湖自行车道、健身步道、登山道等设施建设和举办竞赛和健身活动等;鼓励民间资本在政府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一些适合部分高端人群要求的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如环太湖自驾游、登山露营、游艇俱乐部等。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一定要遵循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政府应担负起严格的监管作用,禁止一切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掠夺性侵占资源的体育旅游项目和产品面世。

3.3 努力打造精品体育赛事,进一步扩大苏州城市知名度

体育旅游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参与体验、现场观赛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国外成功的案例足以证明,历史悠久的精品体育赛事,对提高城市影响力和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扩大苏州城市国际知名度,培育体育旅游市场,应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体育赛事。虽然近几年,苏州相继承办了一些国际体育比赛,如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穹窿山兵圣杯世界女子围棋赛、轮滑世界杯赛等,但客观讲,苏州至今还没有一项如英超联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达喀尔拉力赛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体育赛事或如嘎纳电影节一样的文化节。

可通过对现有举办过的国际体育赛会梳理,整合有效资源和各方力量,重点培育2~3项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加大对赛会的宣传力度,吸引国内外顶级运动员参赛和五湖四海的观众,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的经验,如在举办赛会期间,策划、组织大众参与的与明星互动活动、开发有文化印记的运动产品等,不断提高赛事影响力,形成一年一度的周期性该项运动热潮,试图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最终形成1~2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体育赛事,以此进一步提升苏州城市国际知名度,带动体育旅游市场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3.4 培养体育旅游管理专门人才,提高体育旅游服务水平

体育旅游管理既涉及旅游管理的要素,同时更需要具备体育运动的专业知识,涉及健身休闲、赛事组织、竞技运动、健身娱乐、养生保健、运动医学等学科知识,是体育、旅游和吃住行等多行业、多部门高度融合的产业,并非体育与旅游的简单叠加。并且,与传统旅游形式相比,体育旅游的参与性、融入性更强,游客的身心体验更真切,面对各年龄层、各种身体和心理特征的人群和形式各异的运动项目,其管理难度更大。体育旅游管理在我国完全是新兴行业,相关理论研究和市场开发很不成熟,培养管理人才的体系还没建立。目前我国虽然有很多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但很少有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院校,专业人才队伍空缺。

不断壮大的体育旅游市场与体育旅游管理、服务队伍素质的矛盾,将成为影响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等院校应抓住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学科优势,加强对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我国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同时,应鼓励旅游、体育类院校与体育旅游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体育旅游实训基地。可将体育旅游管理与服务内容纳入导游培训体系,同时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纳优秀管理人才,或派人员到国外学习,为体育旅游管理队伍注入活力,建立人才和专家库,尽快提高我国体育旅游管理水平,满足大众多样化文化旅游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

3.5 各相关部门和行业通力合作,建立起高效协调的体育旅游服务机制

从近年来苏州举办马拉松赛等大型体育赛事运作情况看,各行业、部门如何高效、协调做好赛事组织、运行,保障赛会顺利运行的机制还没很好建立起来。体育旅游管理和服务是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涉及设施建设、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交通通讯等相关行业和建设、市政、体育、文化等职能部门,这些相关行业和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具有一盘棋战略,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政府在其中必须担负起主导、统领、协调和监管作用,制定好政策和法规,加强体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普惠性的体育旅游服务,如开发建设网络平台,提供咨询、购票、保险等服务,保障交通、基础建设、生态环境、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和知名品牌;吸引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和运营,或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良性竞争环境,不断提高体育旅游服务水平和效能。

4 总结与建议

体育旅游是集健身休闲与游览观光于一体,以体育为主要载体和创意元素,结合旅游要素的新型文化旅游,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作为著名旅游城市的苏州,具有发展体育旅游的良好空间和潜力,这将有利于苏州旅游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

目前苏州体育旅游占旅游市场的份额很小,还不具备成熟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硬件设施和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旅游和身心发展需求,也不利于苏州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苏州应充分利用著名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优美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区位、交通优势,发展具有苏州人文、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业。打造大苏州旅游概念,将传统的古城区园林名胜游与城市周边的山水游相结合,加大参与互动式体育旅游的占比,重点发展吴地特色水上体育旅游,和精品体育赛事游,激发本地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热情,让外地游客在苏州停留更久。

苏州发展体育旅游的关键,是供给侧改革,应努力把地域文化特色融入体育旅游,着力于体育旅游环境和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和优质的服务供给。政府要做的,是在城市规划和环境打造上殚精竭虑,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古城保护和体育旅游环境建设,建立建全体育旅游市场经营监管机制;在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供给方面,可采取政府主导,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政策,完善监管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产品开发、经营,形成良性竞争的格局;苏州应持之以恒着力打造1~2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体育赛事,以此不断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培育体育旅游市场;整合各方资源,多渠道加快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大众需求的体育旅游管理、服务专门人才,形成高效运行机制;提供规范有序的优质服务,不断提升体育旅游服务水平,做大做强苏州体育旅游产业,以实现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健康发展。

[1] 晓敏.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3,128(2):1-3

[2] 王振.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83-86[3] 黄健.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4):19-21

[4] 季克异,兰少军.后奥运旅游产品探析[J].体育学刊,2009,16(4):23-26

[5] 何祖星,夏贵霞.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6):685-689

[6]雷波.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41-45

[7]朱毅然.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6):641-646

[8]万怀玉,等.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3):25-27

[9]连桂红,刘建刚.论体育旅游及其基本特征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19-21

[10] 中研普华.2016-2020年中国体育旅游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R].2016-01

[11] 2015年中国体育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R]http://www.baidu.com

[12]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前景预测[R].2012-06-15http://www.baidu.com

[13] 2015-2020年中国体育旅游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战略报告[R].2015-07-30http://www.baidu.com

[14]http://www.szghj.gov.cn

Discussion on the Supply Side Reform Path of Developing Sports Tourism in Suzhou

YOU Lai-ju1,LIANG Xu-jing2,TANG Ji-lan1,ZHANG Jun3

(1.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Dept, Suzhou 215009, China;2.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 China;3.Jiangsu Suzhou Experimental Middle Scheel, Suzhou 215011, China)

To accommodate the increasing needs of diverse types of tourism, at this special point of a new roun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Suzhou can take full use of the reputation as a renowned tourism city. By exploring the natural beauty around the old city,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onvenient transport position, it is promising for Suzhou to make sports tourism the new growth area by expanding its scale. Tak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work, questionnaires and so forth,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rections of structural reform from the supply front of the sports tourism in Suzhou, and advocates an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mass sports, sports industry, old city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exploration of a feasible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influential products, and the education of talents of sports tourism management.

sports tourism; supply front; Suzhou;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2016-12-10

尤来菊(1962-),女,江苏苏州人,教授 通讯作者:梁徐静,编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研究》(13YJC890034)阶段性成果;苏州市体育局体育科研局管课题《供给侧改革发展苏州体育旅游策略研究》(TY2016-405)

G80

A

1007-323X(2017)02-0049-04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苏州旅游体育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旅游
我们的“体育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