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雪峰“断颈龙”的特征及传承研究*

2017-11-28杨峰

体育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泾河龙王雪峰

杨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雪峰“断颈龙”的特征及传承研究*

杨峰

(怀化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雪峰“断颈龙”作为湘西雪峰山区独特而古老的民间龙舞文化,以其“断颈”特色,成为我国“龙灯”文化类群中的瑰宝。文章立足于洪江洗马乡,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雪峰“断颈龙”的历史渊源、特征进行梳理和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提出雪峰“断颈龙”传承和发展的策略,构建以地方民俗体育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机制,以期有效保护雪峰“断颈龙”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断颈龙;特征;传承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悠岁月中留下了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同时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龙作为人们神话与崇拜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象征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以不同的形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民间文化活动。而位于湘西雪峰群山林海之中,流行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间龙舞文化---雪峰“断颈龙”,其独特的龙舞活动及浓郁的地方风俗,体现出多重的体育、艺术、文化价值。但雪峰“断颈龙”始于何时,源于何故,从史志上已无考证,只是在当地民间传说中,有纪念唐朝魏征梦斩荆河老龙典故之说而名,流传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成为百姓中家喻户晓最具影响的民俗传统文化活动,经久不衰,具有民族艺术性,其作为湘西民间民俗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雪峰“断颈龙”的历史渊源

雪峰“断颈龙”形成于我国湘西雪峰山区洪江市洗马乡,流传于雪峰山区的的怀化、湘西自治州、黔东南以及重庆秀山地区[1],东接溆浦横板桥乡,南接洞口县渣坪乡,西邻本市塘湾镇及雪峰山林场,北与溆浦县黄茅园镇接壤。雪峰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的冒子岭和苏宝顶,海拔1443米和1934米,是雪峰山脉的两座至高主峰,向东西南北延伸数千里,山势险峻。以雪峰山区为中心,以沅水为干流,包容舞水、渠水、巫水、辰水、酉水等河流溪水100多条,即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溪蛮荒大地”。雪峰境内洗马乡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勤劳朴实的群众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子孙兴旺,每年过年都进行舞龙灯、打花棍及扭秧歌等民俗活动,对于身首分离的雪峰“断颈龙”更是情有独钟,每年春节都要举行大型的舞龙仪式,相传是缘于纪念泾河龙王的一个传说。

唐朝李世民年间,玉帝指派泾河龙王和渭河龙王分别管理两河流域的经济作物,由于泾河龙王积极肯干,把自己所管辖的区域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因此得到唐太宗李世民赞扬,而渭河龙王心生嫉恨,派出自己手下的一条玩世不恭的孽龙,经常在夜黑风高的夜晚秘密潜入泾河王所管辖的区域作怪,以致泾河流域一段时间久旱无雨,粮食颗粒无收。泾河龙王发现真相后,与渭河龙王展开了殊死的搏斗,顿时乌云密布,雷雨交加,白昼瞬间变成了黑夜。唐太宗李世民见天气如此反常,派魏征进入泾河流域了解实情,渭河孽龙闻讯后猖狂逃跑,而泾河龙王一路追赶。魏征未见渭河孽龙,却见泾河龙王一路狂奔,误以为这一切都是泾河龙王为所为,一气之下将泾河龙王的龙头斩断,同时将其身体斩为13节,仅仅只有龙皮相连。误斩的泾河龙王不甘冤屈,夜夜托梦给李世民,诉说自己的不白之冤。泾河龙王的属下也纷纷联名上书。于是,李世民召见文武大臣商量对策,通过明查暗访,得知真相,命令御林军杀了渭河孽龙为民除害。同时,李世民还亲率褚位大臣及村民给泾河龙王烧香祭奠,为泾河龙王平冤昭雪[2]。此后,人们为了纪念泾河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制作了雪峰特色的“断颈龙”,由“万岁牌”“宝珠”“龙头”和13节断开的“龙身”组成,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派生出蚌壳灯、香灯、狮子灯等独具一格的集喜庆祈福为一体的民俗文化。

2 雪峰“断颈龙”的特征

2.1 雪峰“断颈龙”形态独特

雪峰“断颈龙”作为一种民间民俗文化,之所以久传不竭,无以替代,这是因为它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完善于明清,根深蒂固,流传于湘西雪峰山区,尽管历经战乱和文化大革命,但改革开放中又获新生,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与各地的舞龙活动截然不同的是,一般的舞龙活动全身穿着统一的服饰,在龙珠的指引下追赶龙珠,使整条龙活影活现,栩栩如生。而“断颈龙”从名字理解“断颈”就是头、颈断开,龙头和龙身分离,一串龙灯有两个龙头,十三节龙身用白布相连,故称“断颈龙”,这种独特的存在方式与纪念泾河龙王的传说息息相关。雪峰“断颈龙”在舞动中,龙头灵敏多变,栩栩如生,龙身灵活自如,时中有连,连中有断,其龙体灯光通明,酷似火龙,故事灯灿若繁星,它是龙的灯,又是灯的龙,有火的美感,有灯的效应,夜间舞龙,异常壮观,形式别具一格,给人以朴实、自然之美感,长期以往逐渐形成本地域独特的套路,成为流传于五溪大地独具特色的民间舞乐文化,传承至今。

2.2 雪峰“断颈龙”制作工艺精湛

雪峰“断颈龙”不同于其他传统舞龙,是不能购买的,需要舞龙人自己制作。因地理位置的优势,雪峰“断颈龙”的骨架制作主要选用优质的楠竹或毛竹编制而成。首先编制两个雌雄龙头,一般由各村寨的老师傅亲自下料主刀,用弹性较好的小竹条搭一个框架,再用剖好的竹篾精心编织出一个龙头的形状,一大一小,尺寸大致在1.5至1米左右,雄龙头较大,然后分块糊上绵纸,待绵纸晾干后再画上图案;其次,传说泾河龙王被斩成 13 截,仅有龙皮相连,形成“断颈龙”身也是由13个灯笼组成,用竹子编织成约2米见长的篓子13个,用白色透明的绵纸裱好并喷上茶油,晾干后晶莹剔透,龙身就算做成了,最后用一整条白色布质龙衣将13节竹篾篓子连接起来,便成了龙身,为什么用白布做龙衣,传说是因为泾河龙王横遭误斩,仅仅只有龙皮相连,白布象征着龙皮,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祭祀泾河龙王,后来为了美观,后人在白色的龙衣上加上彩色图腾。由于“断颈龙”是在晚上舞的,龙头和龙身内部都装有白色蜡烛,在舞动中龙身上下翻滚,光影穿梭,颇为壮观[2]。

2.3 雪峰“断颈龙”音乐优美

雪峰“断颈龙”的伴奏是由鼓、锣、钹、唢呐等乐器以及鞭炮的炸鸣声组成,其中以打击乐器为主。长期以来,雪峰“断颈龙”都是由当地村民来伴奏,他们依靠“言传身教”和“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以及伴奏者的多年经验和习惯,加之锣鼓团队多年的配合默契程度,形成了今天特有的地域性“断颈龙”演奏技法。伴奏中鼓是所有舞龙乐器中的核心,鼓手的好坏直接影响“断颈龙”的流畅程度,而锣、钵、唢呐等乐器都是伴随鼓点的节奏进行,同时,打鼓的人需要根据舞龙表演的进程和走向,来调节打鼓节奏的快慢,随着舞龙进入高潮部分,鼓点也由慢渐快,由弱渐强。整个舞龙过程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舞动过程中伴随节奏明快的打击乐和喜气洋洋的唢呐曲,婉转动听的笛声,夹杂着“噼噼啪啪”的炮竹声,形成器乐与声乐相结合,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相融合的和谐美[3]。由于“断颈龙”的伴奏十分消耗体力,因此,各类乐器在演奏时,都要有相应的人员进行替换,打鼓的人员更为明显,以保证舞龙的顺利进行。

2.4 雪峰“断颈龙”的民俗性与依附性

雪峰“断颈龙”是雪峰山区洗马乡、塘湾镇一带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的活态体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湘西地域传统色彩,这里聚居着汉、苗、瑶等民族,各民族在春节参与雪峰“断颈龙”活动,增强村与村间的沟通,享受群体活动与休闲生活带来的乐趣,抒发对生活热爱的情感,营造了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表达了人民群众向往幸福的共同愿望。同时,借助“断颈龙”特有的民俗形式,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是联系民族情感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价值。与其他民俗体育一样,雪峰“断颈龙”起源于雪峰山脉民间日常生活,具有强烈的依附性,表现最典型、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雪峰腹地的村民们,不管男女老少全体参与,集体灯舞,娱人娱己,鼓舞人心。

3 雪峰“断颈龙”的传承和发展

3.1 “非遗”视角下构建雪峰“断颈龙”的保护措施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同时也创造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形式上看来,体现的是一种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消失的文化记忆。随着全球现代一体化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的文化生态正在濒临灭绝,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4]。雪峰“断颈龙”也是一样,因此需要整合社会力量对雪峰“断颈龙”建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造了契机。怀化政府可以根据“断颈龙”固有的特性来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政策法规,从法律上对“断颈龙”文化品牌进行保护,增加知名度。

3.2 构建政府机制,对雪峰“断颈龙”进行了挖掘和整理

政府作为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体,其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在积极组织申报“断颈龙”保护名录的同时,要加大投入,组织研究人员进行普查,挖掘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雪峰“断颈龙”列入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雪峰“断颈龙”又入选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政府应遵照当地的风土人情,依据国家相关的“非遗”保护条例,制定出适宜雪峰山区“非遗”的相关政策法规,全面系统地对“断颈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创建良好的民俗体育的发展环境。另外,当地政府或民宗委还应制定雪峰“断颈龙”的长期发展和传承的规划,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们的需求,使其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5],此外,对持有雪峰“断颈龙”技艺的传承人加以引导,把此技艺传给下一代的继承者。

3.4 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对雪峰“断颈龙”的影响力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互联网、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声情并茂的叙述将情感融入情节、故事、视频信息中,比乏味的文字更富有感情色彩和感染力[6]。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雪峰“断颈龙”的宣传工作,打破落后、保守的传承方式,组织规模较大舞龙的活动,利用各种节日,走出村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世界了解这一古老的民俗舞龙活动。其次,相关部门组织精兵强将建设雪峰“断颈龙”的相关网站,实现资源的网络共享。2015年4月25日,怀化市日报对雪峰“断颈龙”进行独家报道,上千余名群众在洪江市黔阳古城东门口广场,观看了雪峰“断颈龙”表演,使得“断颈龙”逐渐为更多人所认识,同时也打造出洪江市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文化传承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5 重视雪峰“断颈龙”的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于传承人,为了确保民俗民间体育后继有人,必须做好青年人才的发现和挖掘工作,发挥传承人“传”“帮”“带”的作用,逐渐形成老年人到青年人纽带式的传承链,同时,对于传承人要给予政策上的照顾,确保他们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工作上。以雪峰“断颈龙”为例:2007年洪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立了8人为雪峰“断颈龙”的传承骨干,其中最大的75岁,最小的50岁,2009年2月26日,选定57岁的易图义为其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骨干的年龄偏老化,雪峰“断颈龙”青年传承人的培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4 结语

雪峰“断颈龙”是湘西雪峰地区独特的民俗体育文化,它起源于中原,发展于五溪地区,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和变化发展,它是我国南北先民文化艺术的合成体,是研究中原文化和五溪文化的历史活标本。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与日俱增,我们必须贯彻“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来创新和发展雪峰“断颈龙”,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雪峰“断颈龙”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龙文化必将重现昔日的光彩,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和民间文艺的大家庭,世代相继、永远传承。

[1]王文明等.雪峰断颈龙系列灯舞文化旅游开发策略[J].凯里学院学报,2012,30(2):121-124.

[2]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雪峰“断颈龙”[EB/OL].http://www.hnfwzwhyc.cn,2009-2-26.

[3]王文明,向娅玲.雪峰“断颈龙”灯舞的美学内涵和社会价值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132):58-62.

[4]赖学鸿.河南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12(9):132-135.

[5]王雷.“非遗”视域下孝感民俗体育传承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1):83-86.

[6]种莉莉,孙晋海.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76-79.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ance of “Broken- neck Dragon”in Xuefeng Mount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ANG Feng

(Huaihua College, Huaihua 418008, Hunan, China)

2015年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立项项目,“雪峰断颈龙”的形态特征及传承研究”(FWJD2015-3)。

杨峰(1979-),湖南怀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泾河龙王雪峰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基于Landsat_8影像的泾河峡谷段高含沙河流信息提取方法
龙王的孩子
要退休了
龙王爷爷发怒了
看山是山?看山非山?
老身聊发少年狂
格子龙
动物QQ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