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班幼儿绘画教育教师指导策略

2017-11-27暴聪琦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1期
关键词:指导教师

暴聪琦

【摘要】绘画是幼儿自我表现和反映个性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情绪情感客观化的有效途径。在幼儿绘画中,不同形状的线条、不同类型的构图、不同种类的颜色都表达着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师需要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育方法、教育评价,这样才能读懂幼儿真实想法,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绘画 教师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184-01

幼儿绘画是幼儿重现和记载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叙述自己的想法、情感和需求的重要手段。在绘画中提高幼儿的自我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艺术素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对促进幼儿形成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幼儿感受力、表现力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搭建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教育平台

幼儿绘画是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的反映,幼儿绘画能力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为幼儿搭建成长平台幼儿将获得自豪感,反之幼儿则会产生挫败感,失去自信心。

(一)教师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罗恩菲尔德认为绘画是儿童健康情绪和心智成长不可缺少的自我表现活动,将幼儿绘画能力大致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和形象期。遵循幼儿年龄发展规律,是我们了解幼儿并有效开展绘画教育的前提和依据。大班幼儿处于形象期,又称为前概念画期,前图式期。他们在绘画创作时能够有清晰的构思、合理的构图布局以及色彩缤纷的画面,但是这一阶段的幼儿出现思维定式,容易受日常习惯的影响,思维受到局限,绘画定格为固定模式。例如,女孩描绘的人物画通常都是公主形象,而男孩绘画的人物一般为英雄形象。

(二)教师要提供丰富的绘画材料及环境

教师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绘画材料,比如铅笔、圆珠笔、粉笔、蜡笔、毛笔、粗马克笔、墨水笔、特殊的纸张,也可以是废旧纸箱子、扇子、瓶子、纸盘子等等。材料的多样化可以维持幼儿对绘画活动的新鲜感,同时渗透着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大班的幼儿可以选择使用任何绘画工具,颜色的使用从一种喜欢的颜色即可到最多六种颜色再过渡到十二种颜色。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其接触多彩的绘画工具,激发创作兴趣。绘画材料的投放位置固定且可操作性强,幼儿可以随时自由使用工具实现绘画意图。幼儿绘画来源于人类自身的内在驱动,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是自主表达感情的一种需要。教师需提供给幼儿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幼儿不再是被动、受限制的个体,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和使用方式并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想法完成创作。

(三)教師要创新多样的绘画教育方式

生活是幼儿创作的源泉,我们要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将描绘的事物形象具体化,引导幼儿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以及视觉表象。例如,带领幼儿去户外进行活动体验,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好,引发幼儿创作的热情。幼儿如果一味地接受机械地临摹和训练,与绘画教育的初衷相悖,阻碍幼儿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在绘画教育活动中,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如故事、儿歌、音乐等进行导入,感染幼儿引发对绘画浓厚的兴趣,让幼儿在创设情境中大胆想象,自由创作。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将游戏贯穿于绘画教育活动中,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接受美的熏陶,有利于实现绘画教育的价值,提升教育效果,发掘绘画潜力。

二、了解幼儿内心世界

(一)教师要走进幼儿世界

幼儿每一幅绘画作品背后都是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小故事,是幼儿情绪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去说画。绘画前让幼儿回顾自己的以往经验描述绘画构架,增强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使幼儿绘画思路脉络清晰。绘画过程中让幼儿说画,给幼儿表达的空间和机会。说画形式可以是“自语”也可以和其他幼儿相互交流,不仅能锻炼和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及时满足幼儿交流的需要。绘画后让幼儿说绘画的内容,可以使幼儿自由地抒发感情和表达自我,释放消极情绪,缓和焦虑和压力。

(二)教师要倾听幼儿内心

在幼儿进行介绍自己的绘画内容时,教师应该对幼儿表达的思想表示尊重和理解,积极主动地聆听幼儿说画。在聆听的过程中还应该微笑、点头、拉近与幼儿的身体距离等作为倾听者的回应,使幼儿因感觉受到教师关注并体会到自身的存在感与价值而增加自信心,增强自我意识。当教师听到幼儿“不切实际”的绘画思想和内容时,不要忽视、制止或者训斥幼儿的创作想法,要和幼儿一起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师要引导幼儿前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进行示范教学,切忌手把手教幼儿如何绘画,也不要让幼儿进行临摹作品或者将绘画步骤固定化。一旦将固定的画法传输到幼儿的脑海里,模式化的痕迹便会深深地影响着幼儿,其绘画的自由性、自主性、自然性便会被束缚。这样的教法往往使幼儿的绘画失去了童真留下了成人化的烙印,是没有生命和灵魂的。而且容易让幼儿产生依赖性,让幼儿畏惧画画、不会画画,失去敢于表达和创作的勇气。同一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也不同,教师要将系统教学和教学个别化相结合。在幼儿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细心观察每一位幼儿,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尊重幼儿自然个性

不同的幼儿思想、观念不同,创作出的绘画作品意义也就不同,著名的“瑞吉欧”学前教育模式创始人拉古奇就表示:“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教师应该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支持幼儿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幼儿的绘画作品不应拿来相互比较,每位幼儿绘画的每一幅作品都表达着不一样的情感,代表着幼儿不同的心愿。

(一)教师要尊重幼儿绘画成果

幼儿绘画创作是幼儿在游戏中的情感及思想的展现,不带有功利性质。绘画的内容及绘画的技巧仅仅是手段和方法,并不代表幼儿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因此要对幼儿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并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美感体验的绘画作品尊重。对于主动创作、积极表达情感的幼儿,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成果被他人认可的成就感与自信。

(二)教师要正确评价幼儿绘画成果

大班幼儿绘画发展到“感觉写实主义”,他们是根据自己认识到的实物而不是根据自己看到的实物进行创作,所以不应以像与不像来评定幼儿绘画。教师不应采用评价成人绘画的标准衡量幼儿绘画作品,而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鼓励、赞赏、表扬、肯定幼儿的绘画成果,分享他们创作的乐趣,不能简单的评价“好”与“不好”。教师评定幼儿绘画作品要善于发现闪光点,注重幼儿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创设成长档案袋。“运用档案袋评价是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式,因为它不仅注重幼儿美术学习的结果,还重视美术学习的探索过程”。[1]成长档案袋是将幼儿绘画成长全过程收录下来,将幼儿最新绘画作品与之前的绘画作品进行纵向比较和评价。在成长档案袋内容收集的过程中,收集和评价作品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幼儿也参与评价叙述自己的绘画见解,成为评价的主体。

(三)教师要理性对待幼儿绘画成果

教师过度重视结果会让幼儿感到压力,认为绘画成为一个任务,无法真正体验到通过绘画释放自己情绪的愉悦,甚至对绘画失去信心。教师需要维护幼儿对绘画的热爱和兴趣,让幼儿大胆发挥想象,激发幼儿无限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指导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