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人钟情消夏诗

2017-11-27潘春华

上海企业 2017年8期
关键词:消夏炎夏荷花池

潘春华

在炎炎夏日,纳凉消夏,是一种悠闲,一种情趣,一种享受,一种意境。古代文人尤其是宋代文人钟情消夏诗,在纳凉避暑时写下了诸多含蓄隽永的诗句,细细品来,会给人带来丝丝清凉。

北宋文学家秦少游有一首诗的标题就叫《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月明之夜,笛声悠悠,莲花盛开,晚风初定,沁人心脾。这种由外而内的凉意令人沉醉,燥热也自然退去。

宋代诗人葛元怀喜欢休闲消夏时观察大自然情状,以此寻趣纳凉。他在《夏日》诗中云:“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蟑移惊鹊近,鹭飞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炎夏,正是大自然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诗人一边闲看鸣蝉惊飞,喜鹊栖枝,鹭鸟惊人,鱼儿扑腾,一边乘凉消夏,乐在其中!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暑热游荷花池上》,则是用来演绎在荷花池纳凉消暑的情景,诗曰:“细草摇头忽报依,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暑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颇有“荷花风前暑自消”的意境。

宋代文人消夏是很讲究去处和方法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十分乐于水边纳凉,他在《洞仙歌·冰肌玉骨》中写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钟爱到寺庙中避暑。他的《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覺寺避暑》诗,则是另一番意境:“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盛夏,个中禅房清幽雅静,古木参天,清风绕屋,人迹罕至,纳凉品茗,乐而忘返的情景别开生面,读来象是欣赏一幅风俗画,妙不可言,堪称纳凉诗中佳作。宋代诗人真山民爱到深山中亭子里纳凉避暑,他在《山亭避暑》诗中说:“怕碍清风少,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尽管夏日炎炎,但身居深山亭台之中,哪儿还有暑热之感。还有读书避暑的,宋代诗人蔡确《夏日登车盖亭》诗曰:“纸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此处“瓦枕”即指陶瓷制的枕头,多呈方形,有孔隙,并有各种花纹修饰。诗人躺在竹床瓦枕之上,以书催眠消夏,睡上一觉后,听渔笛数声,莞然独笑。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消暑方法更为环保,就是躲进绿树葱茏的山中,《六七月山中甚凉》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乐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陆游也喜欢在月明风清的夜晚,拄着拐杖到村外的桥畔河堤柳荫处乘凉。

宋代文人的消夏诗纷纭繁多,妙趣横生,这里只是撷取一二。炎夏骄阳似火,酷热难当,品读这些脍炙人口的消夏诗,仿佛有清风吹走了燥热,又如清凉的山泉浸透了暑热难耐的躯体,令人倍感爽快惬意,心旷神恰。endprint

猜你喜欢

消夏炎夏荷花池
意趣缤纷
荷花池
风雨闲
竹笏消夏
荷花池
名画中的故事
己亥夏用晓川韵
消夏
赞武汉长江溺水救援志愿者(新韵)
美丽的荷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