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治理视阈下独立学院体育社团的发展路径研究

2017-11-27

运动精品 2017年9期
关键词:社团体育学校

荣 杰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1]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创办校园体育社团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通过组织和参与社团体育活动,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肯定高校体育社团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第二课堂”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加强体育社团的建设实现体育传统教学延续化的一种手段,对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建立学生“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还要深入理解“国家体育治理”内涵,将“体育治理现代化”作为独立学院体育社团深化改革的手段,在“国家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当下,改变传统体育社团管理模式,探索体育社团发展新路径,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治理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以期在国家发展新形式下为独立学院体育社团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 河南省独立学院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河南省独立学院体育社团种类在逐年增长,除诸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社团之外,新兴运动社团也不断建立,例如轮滑、滑板、跑酷、自行车等体育社团,体育社团种类的增加极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选择空间,同时也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由于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和校外比赛等方面需求,各类体育社团受学校重视程度不同,社团发展规模参差不齐,但普遍上学生参与人数不断增加。体育社团组织发展都不同程度受到学校领导部门、团委、学生联合会等方面管理,但相关管理仅限于维持社团的正常运行,重视社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缺少对社团成员的指导和监管。社团活动经费所需来源于多种渠道,主要是依靠社团成员会费、单位或企业赞助与学生联合会经费调拨等,一定方面制约了社团活动的开展频率,并且活动场地多为公共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设备的使用也不能完全保证,另一方面也制约了社团活动的实际效果,不利于体育社团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推广和传播,不能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

2 体育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组织管理机制薄弱,缺少有效发展计划

独立学院体育社团管理仍采用传统的社团管理机制,即学校指导,团委负责具体事宜安排,学生联合会或者学生会进行协调配合,学生体育社团落实实施。这种管理机制是相对薄弱的,管理权限的支配就制约着社团良性发展,首先从体育社团外部来说,社团负责人没有权限直接支配使用非社团私有的场地和器材,也没有权限要求学校体育教学部门指派指导教师对社团成员进行指导,加之社团组建程序不规范和机构设置不合理,加剧了体育社团多重管理的责任推诿。再者从体育社团内部来讲,社团负责人对管理权限的支配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文章中指出:“学生自治是有权限范围的,学生自治往往会发生弊端,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的指导。”[2]社团干部未将服务意识注入社团管理,会员诉求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从而抑制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制约社团的健康发展。同时,学校领导对体育社团的重视程度,也间接造成体育社团管理缺乏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战略规划没有结合自身情况统筹设计,导致社团影响力不断下降,社团优秀人才大量流失,社团发展后继无力。

2.2 社团活动层次有限,规模发展良莠不齐

由于各类体育社团功能不同,受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学校资源供给和学生关注程度也千差万别。从体育社团分类来看,传统体育项目因为影响范围广,参与人群基数大,相对组织各类活动较多,呈现出社团自身组织建设完备,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发展空间。而新兴项目体育社团,参与人员多为爱好发烧友,同时受传统体育普及教育观念的影响,受众面较小,再加之社团组织不规范,缺乏科学性管理,限制社团活动组织开展,使得社团活动质量低下。总体上来说,体育社团无论规模大小,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方面都未呈现其文化底蕴,尤其是在社团文化传承方面未能体现,社团发展不注重新老交替的继承和衔接,社团骨干力量与社团理念相左,这也和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有关,社团活动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安排,未能将社团自身特点在活动中进行展示,导致活动质量不高,预期目标未能实现。

2.3 活动经费严重匮乏,难以整合资源共享

体育社团活动赖以维系的重要资源就是活动经费,这是制约社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社团活动组织过程中对经费需求较大,包括活动所需器材购买、必要的场地租赁、一定的专业技术指导等,而学校所提供经费所占比例小,主要还是依靠社团成员会费维持与外部企业或者公司的赞助,但这部分资金的稳定性不强,且容易受到社团成员流动和企业或公司合作事宜的影响,仅仅依赖这些难以正常组织社团活动。同时,开展社团活动过程中需要学校资源供给。例如,一味通过社团内部成员进行相互指导和培训,不能使之建立正确的、专业的技能,更加不利于社团骨干培养,而聘请专业人员对社团成员进行指导又受到经费限制,合理的解决方案就是利用学校资源,邀请学校体育教师担任指导工作,可现实情况是体育教师由于多种原因未在社团活动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学校公共体育场地使用始终保持紧张的状态,学校参与体育活动人数多,专项场地和器材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日常活动需求,更加限制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由此可见,体育社团的资金支持和资源供给不容乐观。

2.4 组织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形成共赢理念

当前独立学院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单一,组织目标不够明确,社团日常活动开展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包括社团成员时间安排、学生学业压力、场地器材设施审批、活动必要经费支出等,再加之体育社团管理缺乏自主性,各部门多头管理,从而干预体育社团发展决策,长时间被动管理缺少服务意识,资源共享受限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造成社团管理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不能组织丰富的社团活动,并通过宣传扩大影响力,积极寻求校外社会资源进行扶持。组织管理的局限性制约社团发展向着更高的目标完善,并未将独立学院办学特点与社团发展有机结合,尤其是校企合作,双方共赢的发展理念没有深入到社团管理机制中去,造成社团影响力仅限于校内,不注重社团特色品牌的建立,更好地发挥共赢理念于体育社团建设和社团文化推广,失去体育社团价值体现的良好机遇。

3 独立学院体育社团的治理路径

3.1 明确权利分配、主体合作共治

以主体而言,体育治理是集体参与,是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体对于国家体育事业的多元共治[3]。其内涵就是在独立学院体育社团治理过程中要注重上层领导,学校相关部门和社团成员的合理共治,优化传统体育社团管理机制,建立大学生自治管理观念。通过打破学校管理对体育社团的垄断,明确学校管理在社团发展中的地位,社团运作有机分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专业教师指导与体育资源调配下共同承担社团建设,促进社团成员合理权利分配,学校领导和校团委等部门形成共识,做好社团供给资源分配和评价监督工作,明确治理态度,统一管理思想,通过宏观管理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组织能力,培育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做好活动相关预案和宣传工作,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增强体育社团社会影响力,从而吸引外部资源扶持,更好作用于体育社团建设中去。

3.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活动品质

为提高独立学院体育社团社会影响力,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务必需要不断加大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报纸、海报、校园广播、义务教学等手段扩大体育社团社会影响力,尤其是提倡网络多媒体宣传,制造社团活动热点,传播社团文化提升活动品质。经常性组织体育社团活动,借此宣传社团活动理念,促进更多体育爱好者响应,以社团活动开展思路形成统一社团发展理念,并通过对社团活动进行合理规划,营造出优秀社团文化,寻求校团委和学校体育部门帮助形成合力,建立体育社团特色品牌。品牌是体育社团塑造形象、扩大知名度、加大影响力的基石[4]。良好的特色品牌可以提高社团成员的优越感,也能通过社会影响力获得社会认可,进而赢得学校和社会更多关注,拓展资源供给途径,为进一步改善体育社团活动内容,提升体育文化品质奠定基础。

3.3 加强资源供给、疏通关系渠道

体育治理过程中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共同解决当前矛盾冲突,使“被管理者”能够通过获得更多权利支配从而激发参与热情,提高主体积极性。体育社团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就集中体现在资源供给方面,通过加大社团组织活动宣传,扩展可支配资源的来源和渠道,积极寻求外部资金介入,争取校企或社企结合共赢,充实社团活动经费。公开、透明地对财务状况进行监管和公示,增加与校团委和学校体育部门等职能部门的联系,转变其原有的监督管理为协助服务,促使其合理分配学校体育物质资源和专业指导,加大对体育社团经费的支持,协调体育社团与各职能部门关系,最终在多元主体共同合作下,以体育社团良性发展为目标,对组织经费和物质资源合理调配,挖掘社团成员的组织管理能力,赋予社团成员更多自主权利,从而高品质完成社团组织活动。

3.4 丰富内容形式、利益多方共赢

以体育治理为手段,对独立学院体育社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与方案,积极促进体育社团健康发展。为丰富体育社团组织内容与形式多样化,在内容上积极引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适时引入与带动新兴体育项目社团发展,拓展大学生体育文化视野,为应对新时代下多变的体育形势垫定基础。而形式上除日常社团活动外,积极组织校内公演和校外交流,使社团成员能够在技能的展示和交流中提升自身水平,建立对社团组织发展的信心,从而以自身能力的体现进行宣传,带动更多大学生加入其中,并不断增加体育社团社会影响力,而学校和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也同时得到提升,正好符合学校和企业的利益诉求,既丰富了大学生体育文化,又提高了企业社会知名度,并在体育社会组织活动中使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充分发挥,形成各方利益最大化,最终实现多方利益共赢。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J].求是,2013(22):3-18.

[2]向中坤.基于学生自治模式下体育社团建设浅析[J].科技资讯,2015(14).

[3]王邵励.从”体育管理”到”体育治理”:改制背景与内涵新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5):7-11.

[4]杨垣,合俊聪,赵百胜.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模式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3-77.

猜你喜欢

社团体育学校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