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性评价“学习故事”本土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2017-11-26陈里霞舒姣云

文教资料 2017年21期
关键词:学习故事

陈里霞+舒姣云

摘 要: 学习故事是关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一种评价手段和方法,近年来受到中国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在推行“学习故事”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班额大,教育有失公平;时间少,难静心察思;任务多,常被迫中断;能力弱,读不懂儿童。

关键词: 学习故事 叙事性评价 本土化问题

学习故事是关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一种评价手段和方法,是《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的编著者之一,怀卡托大学玛格丽特·卡尔教授带领她的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在新西兰,学习故事被广泛应用,旨在帮助教师观察,理解并支持儿童的持续学习,同时记录每一个儿童成长的轨迹和旅程。这套评价体系得到了国际幼教界的认可,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家的幼儿教机构将此作为儿童学习评价的手段。近年来,学习故事受到中国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教育部于2014年专门开设了学习故事的培训班,自此,学习故事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许多幼教机构尝试引入学习故事,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职业成长。然而,在推行“学习故事”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面临着现实的问题。本文基于在江西省某公办幼儿园试行“学习故事”的实践探索而成。

一、班额大,教育有失公平

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我国幼儿园的班级配置是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每班级配置2教一保。对比新西兰,其全日制的托幼中心服务两岁以上的儿童,有30个-32个儿童,配备了10名教师。在我们国家,即使是配备了两教一保,但是绝大多数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因此能夠投入到“学习故事”这一评价活动中的老师基本为两位。如此高的生师比,让一些教师在实际操作工作过程中常感顾此失彼。因为学习故事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它关注的是儿童有意义的持续学习,它需要教师对某个或某一组儿童的长期观察,这势必会“忽视”其他幼儿的成长需要,出现隐性的“教育公平”问题。在幼儿多的客观环境下,集体教学有特定的价值,而且习惯集体教学的教师们在大班额的环境下,常感到对幼儿“顾此”而“失彼”,而且个别化的或小组式的学习与集体教学很难完全融合,这势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限入矛盾之中。

二、时间少,难静心察思

我国的幼儿园多数是全日制,幼儿一日在园时间大约在8小时—10小时,教师有的是上下午轮班。如果说是轮班的话,教师就可能有一些自主时间,但囿于各种文案工作亦无心观察和反思儿童;有的是互相配合带班,那自主时间更少。另外,由于班额大,较之班额小的幼儿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下面是一所公办省级示范幼儿园教师一天的在园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幼儿教师一天的工作及自主学习时间。这是一名小班教师在园一日的工作安排。

案例1:

7:30,来园做好开窗通风工作,有时间就整理教室

7:45,接待家长和孩子,引导孩子为植物浇水

8:00,进入区域观察孩子的活动,并引导和帮助孩子解决小班儿童因注意时间短而常换区域的问题

9:10,引导幼儿喝水,如厕

9:20,早操和晨间活动

9:50,喝牛奶

10:00,分组教学(户外和室内分开)

11:00,午餐时间

11:40,餐后散步

12:00,幼儿睡前准备

12:40,开会(如果不开会,就写教案或进行环境创设)

14:30,帮助孩子起床,如厕,整理

15:00,吃午点

15:00—16:00,带班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不带班教师进行教研活动

16:00,离园前的整理

16:30,离园接待

17:00,下班

透过这位小班教师的一日在园工作安排,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绝大部分在园时间都是用于带班,看护儿童,所做的工作琐碎,时间被事件断点式划开,这与“学习故事”需要持续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有所不符。儿童的时间同样是碎片式的,鲜有整块时间自主游戏,由于缺乏持续的学习时间,难以在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于教师而言难以理解儿童,支持和帮助儿童自然停留在表层。

三、任务多,常被迫中断

幼儿园老师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外,还常常面临很多不确定的任务。例如,幼儿园管理层基于传统教学需要进行的常规检查,有些检查并非自下而上体现学习故事精神的检查,多是园长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工作任务检查,这些任务往往会影响“学习故事”这类评价活动的展开,甚至有时被迫中断。如某幼儿园在大班的下学期中断“学习故事”这一评价活动的实践探索,而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有的是为了迎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临时分派下来的工作而被迫中止。

案例2:

中午,老师们吃过午饭后,顾不得休息,都来到了二楼走廊处的瓷砖墙上做装饰。大二班的张老师也不例外。一见到,她就诉苦。

张老师:怎么办啊,这边布置墙面,我这边的“学习故事”正做得有趣味就要中断了。

专家陈:为什么要布置这个墙面呢?

张老师:园长说,每个班每个月要检查,这个月是检查走廊墙面布置和美工角。

专家陈:你有没有跟园长说你正在做学习故事,可能没有时间投入呢?

张老师:这是例行检查,都要做的。

专家陈:那你就没有时间写“学习故事”,也没有时间做相关的评价了?因为你目前关注的点所涉及的环境创设与这个墙面和美工角不一样。

张老师:但是园长说这个外面走廊上装饰。

专家陈试着跟园长去聊这个问题,园长认为布置走廊是必须完成的,而且美工角的布置也应跟上,一是美化环境,二是让幼儿有机会进行美工活动。她认为学习故事与上述两类环境创设不矛盾,老师可以排出时间做这些事情。endprint

学习故事,不是单纯地记录故事,需要教师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并分析和思考,有时候还要讨论、查阅资料方能理解和支持幼儿。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工作,需要相对自主的时空环境。来自幼儿园或之外的力量却时时干扰和影响着“学习故事”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撰写、解读、分享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在儿童、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共同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园成了一个“学习者的共同体”,为促进儿童、教师和幼儿园的持续发展,提供开放、多元、自主、充满机会和可能性的学习环境。

四、能力弱,读不懂儿童

“学习故事”作为一种评价,其基本步骤是:注意—识别—回应,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具有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能够准确地理解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并具有稳定的职业情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满足和支持儿童的发展需要。然而,长久以来,教师们习惯了集体教学模式,习惯了备“教材”,加之教师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师范教育亦是“重艺术技能”、“轻理论学习”的模式,致使其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动态、新需要时显得无所适从。因而,“学习故事”精神实质是发现并研究儿童,虽然这一理念常被提及也让教师们了然于胸,但在实践中却未能得到有效体现。所以,在尝试开展“学习故事”的探索过程中,一些老师表示,虽然有注意儿童活动的意识,但不确定自己所观察到或注意到的事件是否有意义,也有部分老师表示最难的是“识别”部分,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识别儿童活动中蕴含的意义和学习机会,导致在“回应”部分出现与儿童实际需要不相符合的支持策略,也可能出现无法判断如何进一步推进导致儿童在某一方面的发展受阻的情况,从而影响学习质量。

上述出现的“班额大,易顾此失彼”、“时间少,难静心察思”、“任务多,常被迫中断”、“能力弱,读不懂儿童”等问题是在践行“学习故事”这一叙事性评价理念与方法的过程中出现的普遍且具有共性的问题。有些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如班额大,这是基本现实。而有些则留给我们较大的探索空间,或许这些探索就是本土化的过程。如何有效调整工作时间为教师留出一片自主学习的“自留地”?园长如何管理,对内如何有效地分配工作,对外如何有的放矢地应对外界(主要是上级行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任务和指标,让教师能够轻装上阵,静心观察儿童,静心反思,静心读书。再者,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整体偏弱的情况,需要加强教师的自主学习,特别是理论方面的学习。

学习故事是一种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现今,评价已经成为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文化环境和各种关系对制定有效评价政策有着关键影响,学习故事在这所幼儿园的本土化过程中,笔者和研究团队成员确实感受到了这两者的相互交织而深刻的影响,突出地体现在上述四大问题之中。未来,我们需要将“学习故事”与社会文化建构理论联系在一起,从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文化工具、个体与教育环境的交互关系三个层面来理解,方能更好地使“学习故事”之精神与我们的实际相契合,促进儿童和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西兰]玛格丽特·卡尔,温迪·李,著.周菁,译.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构建学习者的形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范勇,李敏.中国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1).

[3][新西兰]玛格丽特·卡尔,著.周欣,周念麗,译.另一种评价:学习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7-55.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叙事性评价——“学习故事”在江西公办省级示范幼儿园本土化的个案研究》,课题编号:15JY46。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故事
新西兰学习故事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