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地理课堂

2017-11-26朱海苏

文教资料 2017年22期
关键词:生活课堂教学

朱海苏

摘 要: 将生活融进地理课堂,既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科学认识,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对地理课程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地理学习 生活化 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课程提出了要求,为了增强高中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高中地理需要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为了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的意识,高中地理课程要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与生活息息相关。高中生学习地理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认识生活环境,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用学会的技能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使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下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核心素养强调的重要基本思想,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地理课堂生活化。

1.培养兴趣:生活指导地理学习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地理的前提条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教材中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就能够拥有大量“为我所用”的资料,让生活贴近地理课堂。教师可将社会热点和生活中的突变事件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生活中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入手,设置有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主动从生活常识中获取知识。

如高中地理特别是必修一的内容属于比较抽象的部分,学生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很难正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发现地理的规律和奥秘。例如在复习地球运动的公转意义之昼夜变化这一知识点时,即让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记忆基本规律。

思考:对比早晨同一时刻(如6:00)在不同季节的日出状况有何不同?是否有规律可循?

学生情绪高涨,前后左右讨论这一问题,在他们眼里这都是平时经常见到的现象,但由老师提出来经讨论后,都感受到生活中的现象普遍蕴含着大量知识。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总结出:从冬天到夏天,日出时间逐渐变早;从夏天到冬天,日出时间逐渐变晚。

同理引导学生分析傍晚日落的时间,总结得出:日落时间从冬天到夏天,逐渐变晚;从夏天到冬天,逐渐变早。从日出到日落,就是一天的昼长。

综上所述可得:由冬天到夏天,昼逐渐变长,因此逐渐变短;由夏天到冬天,昼逐渐变短,因此逐渐变长。再向同学点明昼最长夜最短为6.22日,昼最短夜最长的是12.22日,昼夜等长是3.21和9.23两天。

心理学认为:当学习的材料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及思维的活跃程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碰触的一些地理现象,设计出地理问题,使学生接触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觉得学习地理确实有用,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2]。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實际生活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使学习材料生活化,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的生活地理知识中,感受到地理的趣味性,为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奠定基础。教师应更多地将视角投向现实生活,发掘学生身边的现象,把生活融进课堂。

2.学为所用:地理学习服务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并解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体现地理学的价值。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热点新闻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及时将社会热点和身边发生的事融入地理课堂,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地理课程的时空,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深化学生对“学习地理可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这一理论的理解和感悟。

如在讲《山地的形成》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两则资料:

A.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很强、波及范围很大的一次地震,截至同年9月,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2017年08月08日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级地震,截至2017年8月13日20时,地震造成25人死亡,525人受伤,6人失联,176492人受灾,73671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B.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

问题:为什么在四川和日本会出现震级如此高的地震呢?

问题一经抛出,立刻引起学生广泛讨论,还有同学问老师“我们南京会不会发生这么大的地震?如果发生了,应该怎么办”。

这就需要将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明确的科学知识解答生活中出现的难题。endprint

在回答学生的问题之前,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全球板块构造图》,要求学生在这幅图中找出日本和四川的地点。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发现“四川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接着在这幅图中找出南京所在位置,解释所提问题。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不会觉得地理知识高不可攀,认识到学习地理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生活理念教学,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更加关心身边事,关心国事,关心社会大事,明确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3.关注身边地理,促进课堂教学

美國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3]地理教学新课标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4]。新版地理教材内容的选编注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对终身发展有指导作用的地理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猎地理知识的习惯。

例如:热力环里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回忆炉子上的水烧开后水蒸气的运动方向,并思考原因,由此思考东亚季风的成因。

“地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地理,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与地理有关”[5]。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多留意,多问几个为什么,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加深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通过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处处留心,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究其中的奥秘,增强自主学能力。

4.结语

“知识来源于生活,让生活服务于知识”,新课程改革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将生活中的现象运用于课堂。生活中不缺少知识,缺少的是发现,因此老师要擦亮双眼,不断地从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现象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让生活融进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宗唯.让质疑成为创新的纽带[J].中外教学研究,2005(12).

[2]卢进忠.让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J].考试周刊,2011(92).

[3]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耿夫相.追求生活化的地理教学[J].地理教学,2012(24).

[5]汪传金.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地理教学[J].新课程(下),2011(09).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活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