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及指向

2017-11-26袁菊华

文教资料 2017年22期
关键词:指向整本书教学策略

袁菊华

摘 要: 文章基于名著阅读种种现状与背景,基于一线教学中对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与探索,着重从导读方面就教师的引导、疏导、指導等具体环节加以阐述。同时提出层次阅读、活动阅读、关联阅读等阅读策略,并表明相应的阅读指向。

关键词: 整本书 教学策略 指向

背景一:初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原著没时间没耐心看,就看缩写本,缩写本还是看不完,就看故事提要,甚至完全依赖于教师归纳整理出来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精讲例题等支离破碎的所谓“精华内容”。因而,名著阅读完全被“烹煮”成了文化快餐,只求“速食”不求“营养”,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几乎都是奔着“拿分”去的,只是将其物化为“题海战术”,毫无美感可言。

背景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背景三:笔者所在的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提出整本书阅读在具体教学中的落实,并且以固定课时的方式确保名著阅读在课堂上的延续性教学。此外,还以定人定书的方式,保障教师在教学中前后的连贯性和系统化,即同一年级每位老师负责一本书的教学任务。尽管学生一学期要精读两本名著,笔者所在学校为四轨制,但由老师领着阅读,较之纯粹由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终究是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事实证明,在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年的名著阅读实践之后,从教师到学生,都有极大收获。从教师层面来说,为了指导学生阅读,每堂课以教案的方式坐实,当然要从高于学生阅读的角度观照文本,也就是学生读一本书,教师要以“1+X”的量阅读,从而更好地读透文本,方能真正驾驭文本,驾驭课堂,指导学生。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断调整方案,形成较为稳定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与方法,并以课程方案的方式对之加以理论的提升。

一、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

1.学生能就读物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认识作者所要传递的价值观、隐含的意义,对著作产生兴趣和探究意识。

2.学生能通过倾听,理解并做出评判回应,逐步提高批判性阅读能力和积极的、想象力丰富的研读文学的能力,形成富有一定创见的小论文。

二、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1.课时安排:因为每位老师负责整个年级四个班的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所以从课时安排来讲,每本书一学期安排8个课时左右,其中导读一二课时,探讨(分享)三四课时,论文一二课时。当然,导读就不同的方式来讲,应该是贯穿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这里提出来的一二课时,主要是就导读中的引导来讲的。关于其疏导、指导方式则会更多地体现在探讨环节和论文环节。其中探讨环节,是就第一个环节的问题在进一步的分享和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中,产生碰撞,形成思维的火花,发现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做深入研究。此环节主要以阅读笔记的方式坐实,阅读笔记要求学生而论文环节,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加以选题,形成论文题目,写成论文,进行交流,选出佳作,汇编成册或结集出版。探讨环节和论文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主,也就是课堂碰撞下产生阅读思维的火花,这个不能预设,或一概而论,在本文中不作具体阐述。

2.导读环节,教师可以从学生自身通过阅读习得的经验入手,提出问题,并设置导学案(坐实教案或教学设计),其中有些问题会与学生的提问不谋而合,有些问题也许是学生所不及的。或微观,或宏观,或局部或整体,或静止或动态化的问题群,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关注,并从中学会举一反三的阅读方法。

(1)导读的主要目的。

为什么需要老师的导读?如果不导读,当然学生就可能快餐似地浏览,如果喜欢,当然也许会反复多读几遍,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读几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一是读物多,二是没有时间。教师的导读就要针对以上几种情况进行。学生不感兴趣的,要向学生指出作品的好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粗浅阅读,或者误读,或者不得要领,教师要穷尽其妙,带着学生循着文本内在的发展轨迹,读出名著深层次的价值,引导学生进入名著的“秘密花园”。真正优秀的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和推敲的。同时,真正优秀的名著,正如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在带领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欣赏其美妙的文字,其丰富而多样的千锤百炼的语言表达正是学生所要汲取的写作要素。此外,“一个民族的文学,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就这个层面来讲,名著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与之对应的时代的或者历史的发展,既能开阔视野,深邃眼光,又能引导学生向更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笔者在带学生阅读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小说中的《童年》这本书时,发现学生对其中外祖父母的宗教信仰很陌生,对于俄罗斯东正教的信仰,不要说学生,就是老师,恐怕也陌生得很。这种情况下,就要借助其他作品的阅读。笔者在深入阅读了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的《俄罗斯史》、雷永生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人——东正教与俄罗斯人道主义》等书籍之后,对俄罗斯相关历史的发展和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具体影响等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再反观名著本身,对人物、对情节、对其间的有关文化就能看得更加透彻一些。这种以史读文,借助其他专业解读类作品,可以让教师在带着学生品读的时候更加有的放矢和游刃有余。

(2)导读的方式。

导读可以分成引导、疏导、指导三种方式。

①引导。教师将他所认为的,或者大家公认的名著的方方面面告诉给学生,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通过内容的简介,通过对名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独到之处,等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疏导。引导决然不能代替学生加入阅读后的感受,毕竟学生的阅读体验、知识储备等完全不同于老师,有的老师认为没有阅读障碍的地方,学生却百思不得其解,有的时候学生会产生误读,比如学生在复述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中相关情节,会把点灯人看成是完全正面的形象。出现这种误读的时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引导学生通过情节或细节的分析,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在轨道。另外,关于《小王子》强烈的寓意性,也需要教师结合作家的背景和相应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等内容做一定程度上的解析。比如狐狸意味着什么?玫瑰花对于小王子而言意味着什么?小王子的终极追求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不是单靠文本本身就可以解读到位的。导,另一方面是不断解惑释疑,把学生引向更深层次阅读的境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指向整本书教学策略
《论语》整本书阅读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