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潍县民居的传统居住方式—以十笏园为例

2017-11-26沈鑫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

艺术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潍县院落潍坊

□沈鑫鑫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

老潍县民居的传统居住方式—以十笏园为例

□沈鑫鑫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

潍坊作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古迹众多,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潍坊传统民居,现尚存仅有几处。其中十笏园是老潍县民居中保存比较完善的民居,十笏园古建筑群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可谓远近闻名。本文通过对潍坊地区传统民居以及十笏园建筑的大量测绘调研做出分析,并通过采访有关人员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化、民俗等资料,通过对十笏园建筑格局、室内布局、防御、防火、装饰、信仰等方面对老潍县传统民居的居住方式做出具体分析。

十笏园;居住方式;防御

一、十笏园的建筑格局

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府邸修建于现胡家牌坊街北侧,即“砚香楼”的前身。清代先后转手给清顺治年间彰德知府陈兆鸾、清道光年间直隶布政司使郭熊飞。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丁氏家族第十四世于胡家牌坊街附近成立四个独立门户,即丁家大宅、丁家二宅、丁家三宅、丁家四宅。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丁氏家族第十五世丁善宝继承丁家四宅后,购得西邻当时已经废弃的郭家宅园,在保留原建筑砚香楼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丁家花园”,并命之为“十笏园”,始沿用至今。

十笏园所有建筑分布于七条南北轴线上,从东到西分别为西一路、中路、东一路、东二路、东三路、东四路、东五路七条轴线,轴线十分明确,空间序列整齐,高低错落有致,各个建筑在空间上有组织地依次排列。十笏园园林南以十笏草堂为起点,将池中的四照亭与北面的砚香楼连在一起,使之贯穿南北,从南向北轴线上的建筑高度先降后升,至砚香楼后又降低,既突出这一主体建筑,又控制建筑整体的制高点,体现北方传统建筑的构思和营造方式。十笏园在建筑形制、工艺做法及材料使用上都非常考究,各单体建筑也采用潍坊地区常见的、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形式。其中以东五路二院最具有代表性,在斜撑的工艺做法上采用了更为细腻的雕刻,在室内梁架上增加了更为庄重、富贵的苏式彩绘等。

二、建筑室内布局

十笏园的整个建筑不论是外部园林的环境还是内部的环境,都体现了传统四合院的建筑特色,整个院落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既有假山池塘的小游园,又有冬暖夏凉的房屋(如图1),可谓是人间仙境。潍县古人讲究聚人气、聚财运,所以十笏园建筑体量非常袖珍,为了抵御寒冷墙体厚达700mm,进深最宽4800mm,开间一般为左右对称的三开间,如碧云斋是园主人丁善宝的居住的院落,其正房中间为祭祀会客的厅堂,东边一般为主卧,西边为书房。园内的西一路一进是客人居住的院落,其中静如山房和秋声馆是客人住的房间,房间在院子的西侧,坐西朝东,此处安静、闲雅、洁净,出房门院落里便是牡丹满园,穿过院落的东侧回廊门便是游园假山,而这座院落的正房正是主人的私塾,把客房和自己私塾放到一起,说明主人友善好客,尊重客人。

图1

图2

在家庭成员的房间布置上也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卑有序、嫡庶有别的秩序安排,姑娘房和少妇房安排在院落靠内部角落,姑娘房(如图2)室内布局,床榻是在房间的最里面,并且床榻是带有帷帐的封闭床榻,在清朝时期未出嫁的姑娘一般不会允许私自外出,当然自己的卧房也是很私密的。而老人房的室内布局则大不一样,从图3中可以看出其房屋内部空间布局是非常讲究的,室内的卧具不再是床榻而是在南窗下面设火炕,老年人年纪大喜硬卧具,火炕不仅可以取暖,对老人来说睡起来比较舒适,并且火炕的设置是在南窗下面,选择这样的位置垒建土炕可以得到充足的光照以去除被褥及土炕的潮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方便接通外面的“地暖”,十笏园内的取暖是在院落一角设置“地暖”房集体供暖,在地暖房内烧火通过在院落地下铺设火道、挖灶坑与室内砖砌火炕相连,是一种环保又卫生的取暖方式,显现了当时设计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健康舒适的追求。姑娘卧房和老人房、少妇房等设计遵循了家里不同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根据家庭成员年龄设计不同的居住空间,可见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技术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十笏园建筑是人类居住环境的标准,修身养性,平和端庄,十分适合人类的居住。

三、防御与防火

对于防御,除了各种各样的锁具以外,十笏园建筑格局的设计在防御功能方面是非常强大的,从十笏园沿街大门进去后即是照壁,院落与院落之间设有带有垂花门的廊道,两院之间两墙相隔又相互贯通,即使是外人入园一时半会也弄不清这些院落之间的通道,但是对于园内的人却方便通达,人从外部也看不到院子内部,每一个院落都会设有大门和二门,大门与二门之间形成一个小廊道,一般不会开启二门,进门由二门左右两侧进入院内,这样既保护院内隐私又美观门面还方便人们出行。

十笏园内几乎每个院落内都有一个小水池,池内有鱼和小荷,周边有的用太湖石堆砌,有的只是用砖石做以装饰,给院内增添了几分灵动,水池设置一般靠近房门,如果房内不慎失火还可以起到救火的作用。当然十笏园设有集体厨房,由佣人们掌管使用,取暖也是集体使用“地暖”房供暖,因此这样的设计从源头上已经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宗教信仰

古人建房是非常讲究的,这也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往往把理性放于实用功能之上,虽然古建筑的屋顶部分是我们接触最少的部位,但在中国古建筑屋顶是整座建筑很重要的部分,在屋顶上有许多有趣的装饰。十笏园建筑屋顶多为硬山顶,两个屋面相交而成屋脊,为了使屋面交接稳妥不至漏水,脊上需要用砖瓦封口,高出屋面的屋脊做出各种线脚就成了一种自然的装饰,两条脊或三条脊相交必然产生一个集中的结点,对结点进行美化处理,做成动物、植物或者几何形体便成了各种式样鸱吻、宝顶和走兽(如图4)。而这种装饰的使用不仅是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的寓意,如相传鸱吻是龙生九子,第八子叫鸱吻(也叫螭吻),口阔嗓粗而好吞,取其灭火消灾之意。再如垂脊上的走兽和仙人,在民间的建筑上一般使用五位、四位或三位走兽,走兽选用有仙人骑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狎鱼等,每个小兽代表的寓意不同,比如龙是一种兴风作浪的神兽,狮子则代表勇猛威严和慑服的力量,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能够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仙人骑的小兽一般为鸡或凤,鸡在十二生肖中属酉鸡,酉在十二地支中属于西,西方属金,金生水,水克火,所以骑鸡寓意防火,骑凤寓意逢凶化吉。这些装饰的使用都表达了园主对自己宅院的精神寄托和祈求。

除了建筑装饰,十笏园各处院落的铺贴以及用料也是十分讲究的,如东一路一进院的院落采用青砖和鹅卵石铺贴成“卐”字的形式,“卐”字在古代有吉祥、万福万寿之意,每个“卐”字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口里面铺贴鹅卵石,白色的鹅卵石与青砖形成颜色和形状上的鲜明对比,富有良好的寓意又颇有装饰性。砚香楼东耳房的小院内利用片瓦、和鹅卵石组合铺贴成铜钱的样式围成边缘,边缘内部用小筒瓦一正一反铺装成序列有致的花纹,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象征包容和谐,方形象征着尊卑有序,既美观又有着良好的有寓意。除了这些美丽的铺贴,院内的石桌凳的用料和装饰也非常讲究,石桌凳采用鱼籽石为原料雕刻而成,鱼籽石是天然生成的,院内使用的是在黄褐色石头中密布白色大小形状不同的颗粒,与鱼卵极为相似,故名鱼籽石,寓意百子千孙、多子多福。石桌凳上雕刻有形式各样的回字纹,寓意绵延长远、安宁吉祥,还有“富贵不断头”之意。

图3

图4

结 语

通过对潍坊地区以及十笏园的实地调研与研究,着重以十笏园为案例做出分析,分别从建筑的格局、室内布局、建筑装饰、防御以及信仰等方面,分析并总结了当时老潍县传统民居的一些传统的居住方式,通过这些简单地研究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当地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印象,潍坊的传统民居是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和传承的,为我们现代的居住空间做出实际性和理论性的指导。

[1] 赵新良.诗意栖息——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85.

[3] 朱家编.《明清室内陈设》.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沈鑫鑫,1993年出生,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潍县院落潍坊
潍县萝卜及其栽培技术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被关押西方侨民信息再考证
八一作品
关于《潍县大观》档案的几点解析——从地方志层面考究
“筝”艳潍坊四月天
郑板桥智断案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