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离与人文关怀
——论张炀油画风景创作

2017-11-26亓文平

艺术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崂山观者油画

□亓文平

隔离与人文关怀
——论张炀油画风景创作

□亓文平

尽管油画风景画只是张炀绘画创作中的小部分,但是一如他的人物画创作,作品完整、深刻而成系列。品读其画,我们很容易被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所吸引,司空见惯的景物背后往往流露出某种隔离和情怀,这种独特的气质总能把观者带到哲学思辨的境地。但是如此厚重的历史沉思却被画家以一种嬉戏、轻松的画面表现出来,这足以彰显出张炀绘画中的智性。

张炀自我绘画语言的形成以及对社会、历史的思索于北京的生活学习期间就初露端倪。20世纪90年代初,张炀在中央美院研修班学习,他和张洹、王世华、马六明等画家组建北京东村艺术区,如同蒙马特的“洗衣船”,这里逐渐成为艺术家的圣地,那时张炀就认识到自由、独立对艺术家的重要性,即使今天张炀在上海组建工作室,当初的艺术理想依然清晰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用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整个社会和自然,这种认识折射到他的风景画作品,便成为一种学术品质,即如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此,他的作品显得深刻而厚重。早期的油画风景《大陵系列》《触动西部系列》便具有这样的特质。

张炀 《龙山景象》 100x80厘米

张炀 《触动西部》 120×80厘米

张炀 《触动西部》 100×62厘米

张炀 《触动西部》 120×80厘米

这两个系列不是对景写生,而是带有很强的观念创作意味。画家借助中国皇帝陵墓和西部风光这些母题,继而融入一些超现实的元素,使我们熟悉的景物产生一种别样的感受。细读《触动西部系列》,尽管大多数给人的是一种惊鸿一瞥的视觉呈现,但是画面混沌有力的律动感足以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画家通过利用从现实场景中归纳的一些直线、圆形、三角形来构成画面,继而利用奔放而厚重的笔触以及交织的颜色丰富画面,因此情感传达显得更为干脆、直接。那些残缺的山体、穿山而过的高架桥以及群山环抱中的拦河大坝似乎在提醒观者,这就是人类的命运进程,换句话说,现代文明的发展既是对人类社会的推进,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由此我们也会惊叹于画家眼睛的深邃,仅此一瞥,却窥探到了人类命运最薄弱的环节。

对于人类自身命运和历史的反思,我们可以追溯到张炀更早的《大陵》系列。在这一系列创作中,画家用一种独特的语言构建起特定的历史空间,陵墓两旁的柏树如同落满了火山喷发后的灰霾,冰冷而沉寂,陵前的雕塑安静又似乎在诉说,强烈的透视给人一种空旷而又隔离的感觉。画家通过荒芜的田地一直把观者的视线引向远处的群山,观者的思绪随着视线的转移缥缈于天地间,直到一道莫名光束打破这荒芜和静寂——这或许是画家最独特的语言象征,它似乎穿越了时空,显得那么突然、锐利、震撼,这使得整体肃穆、沉寂的画面一下骚动起来,使观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变化。画家利用几种颜色分割画面,前景的高级银灰和远景的浓烈彩色对比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这种意境使我想到李白的诗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画家通过对历史遗迹的重构,进入了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

这种对历史的情怀也影响了张炀的写生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张炀的风景写生既不是地貌的自然展现,也非忽视客观的主观想象,更多是他个人心性的流露,是通过客体对于现实的哲思,因此,他的写生作品给人大气而质朴、厚重而现代的格局。近期崂山风景写生系列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一系列作品画面突出了构成关系,画家把崂山石抽离成各种几何形的造型语言,画面仍然采用他擅长的框架式的结构,利用点线面来构成美的因素。我想他的这些思考一定和胡塞尔的观点不尽相同,后者认为持“自然主义”思想观点的人将我们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可能性都视为现成给予的和不成问题的。所以,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在某种前提规定的框架中,而缺少一种体验的和反思的彻底性。因此,现象学把问题的本质引向心理现象,他们认为的听和看不是物理现象,而是一种意向性活动,是对内在对象的指向和提现。张炀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崂山,一定是经过他心理感应进而理性归纳的崂山,而绝非现实意义上的客观展现。

张炀 《大陵》 330×215厘米

张炀 《崂山纪行》系列 70×70厘米

张炀 《崂山纪行》系列 70×70厘米

张炀 《崂山纪行》系列 70×70厘米

张炀 《崂山纪行》系列 70×70厘米

正是这种思考,张炀的绘画在当下更具有自我的标识性,张炀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喜欢朴拙有力、简洁而富有内涵的作品。换句话说,张炀越来越关注的是现象背后所带给人的心灵体验,也就是现象学所说的“到事情本身中去”,这或许更加接近事物的真实和本质。他通过对现实景物的隔离最终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的人文关怀,我觉得这是张炀油画风景的价值所在。

张炀的风景画一如其为人,洒脱自由而不乏一种严肃感,一旦接触,初似平淡,但往往回想起来所蕴含的丰富便一点点流露出来,从而让人印象深刻。其实对其人其画概括最好的莫过于著名批评家崔大中所说:“张炀并不是一个激进的自由斗士,他静观着芸芸众生的焦虑、困惑和恐惧,审视着自己内心的焦灼不安。他从自己的感受出发,选择描述知识分子的现代困境,描述社会的急速发展变化给国民带来的冲击和不适。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关注传统与现代,关注自然与宇宙的奥秘,关注生与死、爱与恨、未来与梦想。因为这些,是人类世界永恒的主题。”

张炀 《南国》 80×65厘米

张 炀

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油画学会艺委会委员、常务理事。现居上海从事艺术创作。2000年在曲阜师范大学美术馆举办“都市人格”主题个展,2011年在北京上上美术馆举办个展,2016年在上海阿虚博物馆举办个展,2017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参加“融——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当代艺术群展,并被美术馆、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猜你喜欢

崂山观者油画
一张油画
端午节观龙舟赛
油画《塬下》
油画
崂山茶事
登崂山
编制崂山
《岁月长又长》(油画)
崂山又日新
光影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