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社团与学生能力达成互动机制探索

2017-11-25赵琴霞牟洪洲

长江丛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社团群体专业

赵琴霞 牟洪洲

专业社团与学生能力达成互动机制探索

赵琴霞 牟洪洲

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能力达成不够的问题,分析专业社团运作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探究专业社团运作新模式,调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结合群体动力及激励理论,探讨建立基于专业社团提升大学生能力的互动机制。

社团 能力 互动

一、引言

大学生社团是高等学校学生为了实现学生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舞台。专业社团作为大学生社团的一个分支是指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专业或某一方向研究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群众性团体。专业社团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开展专业社团活动,增强学生参与专业活动的意识和水平,为学生能力达成提供了综合实践平台,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平台下,建立健全互动机制,实现专业社团与学生能力达成的有效互动,是实现学生能力达成的有效途径。

二、专业社团提升学生能力的优势

专业社团主要指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所以专业社团对学生能力达成具有如下优势:

(一)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有效结合

专业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一种类型之一,除具有高校社团的一般功能外,更为重要的是专业社团以强化专业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专业社团把强化专业素质、技能与强化人文素质有效结合,实现综合素质教育一体化的融合。

(二)情商与智商培养融为一体

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情商;同时专业社团成员可以利用专业技能,开展针对师生、社会的公益服务,能够强化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不断培养职业道德,学习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道德规范,并加强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从而推动道德素质的提升,提升道德素质。

(三)注重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是在校大学生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校园业余组织,遵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理念,社团成员对于组织的成立、管理、活动的开展具有较高的自主权和参与权,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专业社团的成员可以依据专业方向、社会需要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中将综合素质提高的主体能动性交给了学生自己,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专业社团灵活性强

专业社团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对学校教学环节影响不大,开展活动时对场地、设备的灵活性较强,从而突破了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课程条件的限制。专业社团活动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活动设置灵活等特性,能使得学生的能力达成教育实现常态化。

三、建立专业社团与学生能力互动机制的路径

(一)准确定位 功能拓展

专业社团的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群众性团体。因此社团定位应以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社团活动的专业性对提高参与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专业社团的专业性定位,在对学生能力达成方面要深化内涵,活动项目要精心设计,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达成要求,实现活动精品化,技能专业化。同时,专业社团应广开渠道,本着提高能力,服务社会的原则,以专业为依托,以专业实训基地为延伸,在课余时间和暑期,可以深入到对口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生产中,了解企业技术需求,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利用企业社会的优势资源,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实现提升专业学生能力。

(二)模式创新 自我传承

建立“专业社团制”学生能力达成模式,就是以实验室等为主阵地,以教师(组)为主导,以学生(群)为主体,在导师指导下的不同年级学生(包括研究生和高低年级本科生形成的梯队)共同组成一个专业社团,专业社团特色相对明显,崇尚科学研究,社团内部选拔机制相对固定,内部建设规范,以一定的专业项目为依托一起学习和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共同进步。社团导师负责指导社团成员开展课题研究和团队建设。社团内的成员组织结构相对固定,人员组成有一定的梯队性;学习场所相对固定,学习内容明确;团队名称相对固定,团队文化积极向上。构建可持续的学团发展模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条件,以研究生带动本科生,高级年带动低年级,打破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的人为壁垒,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科竞赛人才,做到自我传承、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三)群体动力 激励提升

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要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认为,要改变一个个体,最好从改变他生活的群体入手,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一种群体归属感,专业社团成员由兴趣相近的学生组成,通社团活动相互交流,在获取与利用信息,分析、判断与决策,学习新知识以及创新思维等方法能力方面得到快速提高,从而积极主动参与社团活动。群体动力系统包含三大要素:凝聚力、驱动力、耗散力。其中凝聚力是保证群体稳定的因素,驱动力是促使群体发展和演化的因素,耗散力则是破坏群体稳定和演化、降低群体绩效的因素。这三种动力构成要素同生并存,他们相互作用、抗衡,彼此消化、转化,推动着群体的演化和发展。专业社团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竞赛,并把社团活动成果计入学分,增强内驱力,消弭耗散力。基于此,专业社团设计活动必须与学生能力达成紧密相联,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提升专业能力的兴趣,实现专业社团和学生能力达成的互惠双赢。

(四)参与科研提升能力

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社团的成员申报和参与各类课题、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指导填写申报书,指导他们研究课题、完成课题,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鼓励社团成员以个人或团队的名义申请科研经费,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围绕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带动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资料,获取、处理、利用大量信息,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展专业知识面,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积极举办专业讲座,营造专业社团活动氛围。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给社团成员举办讲座,灌输专业知识,开阔眼界,实现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达成。

总之,只要高校加强引导和重点扶持专业社团,构建科学有效的专业社团和学生能力达成的互动机制,就能使专业社团成为学生能力达成的有效载体。

[1]顾华宁,张欣,李莉.当前高校社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8(04):112~114.

[2]覃茜.袁菁芸.高校社团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探析与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2):24~26.

[3]黄健.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09).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学院)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 JG16DB230。

赵琴霞(1967-),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辽宁科技学院资土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测绘工程实践教学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

猜你喜欢

社团群体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部分专业介绍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