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东畲族“三月三”节日的文化源流考辨述略
——基于闽浙畲族档案文献资料的分析引申

2017-11-25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周晓景

办公室业务 2017年13期
关键词:闽东畲族源流

文/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周晓景

闽东畲族“三月三”节日的文化源流考辨述略
——基于闽浙畲族档案文献资料的分析引申

文/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周晓景

闽东畲族“三月三”节日历史悠久,其文化源流考辨表明:畲族“三月三”节日源于乌米饭的发明创制,文化源头与始祖崇拜、英雄崇拜、谷神崇拜等有关;唐中叶畲民迁徙进入闽东后,“三月三”节日也在闽东落地生根,嬗递流传,民俗事象不断地发展、充实、丰富,其活动内容、组织方式、活动特色等已经发生了多层面、立体化的流变。通过正源清流,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畲民族文化特质、推进畲民族繁荣发展。

畲族;三月三;文化源流;档案利用;民俗文化

一、引言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相传是黄帝的诞辰,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一些少数民族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虽然都过“三月三”节,但由于传统节庆“十里不同风,各族不同俗”的特点,决定了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独特形式和内容。相较其他民族的“三月三”节日,闽东畲族“三月三”的民俗事象更为丰富多彩、具备诸多唯一性的族别文化特征,因此对其源流进行考辨,意义重大。

二、节日的起源分析

(一)与乌米饭有关。通过与其他民族“三月三”节日民俗事象的横向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只有畲族人民在过“三月三”节日时有全民族染制、蒸食“乌米饭”食物的习俗。乌米饭的做法,是采集“乌稔树”嫩叶,加之糯米,经复杂工艺制成。乌米饭色、香、味俱全,能起到开脾、健胃、驱湿等作用;乌米饭具有防腐功能,适合作为长时间远途劳作的干粮;畲乡人还认为吃过乌米饭,可以避免被蚊虫蚂蚁叮咬。通过对闽东历代有关畲族历史档案文献的梳理以及大量田野工作的研究表明:闽东畲族的“三月三”节日的发源与畲家乌米饭的创制有着密切关系。在闽东畲区的民众口口相传的历史记忆中,这个节日向来被称为“乌饭节”,由于时值农历三月三,又通称“三月三”节;在闽东福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年编制的《福安市志》中记载的正式称谓是“乌饭节”,“三月三”只是别称;浙江学者雷弯山在其著作《畲族风情》中也提到,每年的“三月三”,闽东畲民都要“染乌饭”、吃乌饭,因此“三月三”也称“乌饭节”。

(二)畲族“三月三”节日源于乌米饭产生之后。历史上,“三月三”是主流社会“官方/民间”共同认可的具备政教色彩的“纪念黄帝的节日” 或“上巳节”。但畲族长期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农历三月三只是本民族的“乌饭节”,此外别无他意。因此,这完全是一个畲族人“自己的节日”,其区别于其他民族“三月三”节日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就是“乌米饭”的元素。乌米饭不但在畲族内受到推崇喜爱,也广受闽东其他民族群众的青睐。每年的这一天,闽东畲乡人民都要按照惯例先染制蒸食乌米饭,然后换上节日盛装,开展祭祀祖先、对歌、祈福等一系列传统节庆活动。由此可知,应该是先有“乌饭”,然后才有“乌饭节”的。据此可以推断:畲族“三月三”的起源应该就是在该民族创制乌米饭成功后不久的某个时代节点。

(三)畲族“三月三”节日起源的几种观点。1.源于盘瓠时代。这种说法流传于畲族的一些古老传说与民间故事中,为很多学者及畲民所采纳。在浙江建德县民国八年版的《建德县志》第三卷《风俗卷》中记载:“畲客亦有乌饭,乃于三月三日取柴汁和米蒸之,相传其祖盘瓠王喜吃此饭也”。梁奕章主编的《闽东风物志》记述:盘瓠王在一次巡山时,被山羊撞下山崖,尸体搁在凌空树枝上,三公主唯恐蚂蚁损坏遗体,就煮乌米饭来引开蚂蚁,所以畲家至今仍有吃了乌米饭就能防蚂蚁咬的说法。以上文献与传说似乎间接证明了乌米饭在盘瓠时代就已经存在,后代吃乌米饭就是为了纪念盘瓠王,但并没有提及“三月三”节日也是起源于盘瓠时代,此外亦无更多的直接文献佐证。2.源于唐朝雷万兴的英雄事迹。以“三月三”节日的文化特点与乌米饭的文化内涵交互存证,来说明“三月三”节日源于唐朝的观点,历来受到重视。这种观点以史载的唐朝初年发生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延续46年之久的畲族先民起义事件(史称“蛮僚啸乱”)为历史背景,进行传说化的诠释,故而流传较广。根据《云霄厅志》《漳州府志》《临汀汇考》等档案文献中的记载,唐朝建立后,封建化进程推进到闽、粤、赣三省交界广阔山区,强迫畲族先民(当时被称为山越“蛮僚”)要交赋税、服徭役,畲民不堪重负,爆发了以雷万兴等人为首领的农民起义运动。唐总章二年(669),唐王朝发兵围剿,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起义军被困山中,粮断援绝,情况危急,雷万兴发动畲军上山寻找乌稔果充饥,度过困难时期,于次年三月初三成功突围。后来,雷万兴忆苦思甜,与士兵们共同研制出乌米饭,遂沿袭成为畲家固定的节庆习俗规制。3.源于唐朝“封金山”庆捷活动。另外一种“三月三”节日来源的说法也是以唐代“蛮僚啸乱”畲民起义事件为历史背景,认为“三月三”节日起源于唐景云三年(712)年。根据史载,在雷万兴牺牲后,公元711年,起义军首领蓝奉高与雷政(雷万兴儿子)等将领,率十万畲军,攻破唐朝正规军大本营粤东绥安城,取得大捷。712年春,畲军主动撤出绥安,回到“封金山”都城(今广东饶平),三月初三在“封金山”都城召开庆捷大会,载歌载舞,表达胜利的喜悦。部分学者以此认定畲族“三月三”歌舞节即来源于此,且闽浙畲乡自古亦有畲歌《封金山》流传,目前还存有各种版本的手抄本。这种说法与雷万兴的事迹有内在脉络上的交集,但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没有出现乌米饭的元素,有出现歌舞的元素,对后世“有三月三必有对歌”这一重要环节的典制亦无论述。4.其他源起说。此外关于畲族“三月三”与乌米饭来历的还有以下传说故事:一是畲族起义民与敌兵交战时,敌人常来抢米饭,畲民故意将米饭染黑。二是雷万兴被捕入狱,母亲送饭常被牢头抢走,所以用乌稔叶染黑。三是雷万兴越狱后,于次年农历三月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四是“三月三”为谷神生日,畲民要给米谷穿上衣裳,故涂上一层颜色,祈祝丰年。

三、畲东“三月三”节日在闽东的流变分析

(一)畲族“三月三”节日流入闽东的历史节点。畲族最早进入闽东的时间,根据《冯翊郡雷氏宗谱》(民国22年)刊载的《广东盘匏铭志》与《新唐书·王潮传》以及福建《罗源县畲族志》的档案文献的辨析互证,可以得知:唐中叶,由于畲族先民起义遭受唐王朝的残酷镇压,纷纷从闽、粤、赣三省交界区分海陆两路向东南迁徙,大部分进入传统地缘意义上的闽东区域(泛指罗源、连江、宁德、福鼎、霞浦、福安、古田、周宁、寿宁、柘荣、屏南11县市)。另据目前浙南发现最早的平阳县《高皇歌》抄本(乾隆二年)所述“广东人旺几万千,大子姓盘迁过番。盘蓝雷钟为夫妇,广东搬走落罗源。罗源住久又分散,六亲九眷也分散。亦有搬去福州府,亦有搬走去崇安”,当年畲族先民从广东迁徙闽东,第一个落脚点是罗源,这与《冯翊郡雷氏宗谱》记载的“由海内闽至连江马鼻道登岸时,涉罗源大坝头居住焉”是吻合的。因此,通过民间档案资料的分析,具有畲民族独特文化内涵的“三月三”节日应该也就是在唐朝中叶这个历史阶段进入闽东,落地生根,嬗递流传的。这个流变过程较为复杂,无法一一考证。但以今视昔,基本上是活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量变”,并无文化内涵特质等方面的“质变”。

(二)唐代至改革开放前闽东畲族“三月三”节日的活动内容、组织方式、活动特色。上古时期的畲族“三月三”节日的活动内容、组织方式已经很难清楚地进行再现描述。但从清代到改革开放前这一历史阶段的畲族“三月三”节日的活动内容、组织方式,在闽东畲民的口述历史记忆及相关学术著述、文学作品等文献资料中基本上能够得到较为完整的全貌复原。若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分界点,之前闽东“三月三”节日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踏青、制作乌米饭、对歌、祈福、祭祖。组织方式:以畲乡民众自发为主,聚居地范围较广、畲民人口较多的村落,会以宗族(宗祠)的名义进行组织,参加的人员对象被较严格地控制在本族群以内。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前,在闽东乃至全国范围内,民族歧视的现象还是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的。历史上畲族长期被边缘化,物质文明的发达程度与主流社会有较大差距,因此容易受到主流社会的忽视,致使畲族在历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话语权的种族博弈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即便如此,在畲乡内部,每年的“三月三”节日,都是欢乐的海洋:乌饭飘香,对歌活动从早到晚方兴未艾;儿童欢天喜地到处乱蹦;青年男女借机寻找意中人;长辈祭祖祈福。畲民们在其乐融融的节日情状中获得极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与心灵慰藉,从而忽略了经年累月的艰辛伤痛、抚平心灵创伤。

(三)改革开放后至今闽东畲族“三月三”节日的活动内容、组织方式、活动特色。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畲族的繁荣富强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闽东历届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民族政策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时,多次就畲族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多次下畲乡开展调研、帮扶活动,离开闽东后仍心系畲乡,关注畲乡发展。当前闽东畲族的“三月三”节日,其活动内容、组织方式、文化内涵、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从2012年至今,福建省连续举办了六届畲族“三月三”文化艺术节活动。活动内容上,涵盖了畲族传统饮食、歌言、巫舞、茶艺、手工艺、书画、摄影、笔会、灯谜,以及境内外其他民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等精彩纷呈的表现形式;组织方式上,完全突破了自发性的族群内部民俗活动的范畴,政府部门、民间团体、学术机构等都参与了活动组织,参加人员也由以前单一的族内人员拓展至国内其他民族、港澳台地区的其他民众,以及全世界对畲族文化感兴趣的个人与群体;文化内涵上,已经具备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文化交流、民族特色文化比较研究的学术特质;社会效益上,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本族群民俗节庆日的意义,甚至已经反哺促进了一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繁荣发展,取得了多层面、立体化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一)闽东畲族“三月三”节日的文化源流界定具有多元化特点。从民俗文化意义上而言,当前畲族民俗文化意义上的闽东畲族“三月三”的源流可以界定为“祖述盘瓠,宪章中唐,歌言盛之,枝繁叶茂”。在当前情况下,以档案文献资料的发掘、累积的学术基础,去考镜源流,力图明晰地辨证出闽东畲族“三月三”源流的具体时间节点与历史情境,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通过从古至今畲民族文化传承脉络的梳理,其源流关系却完全可以在该民族宗法嗣续的合理性中得到庄严、完美、一致的普世价值认同。在闽东畲民的文化认同中,关于“三月三”来源的多种版本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情感上趋向盘瓠说,理性上偏向雷万春说,传承上认同“对歌会”的规模及影响力。

(二)以档案文献资料辨析源流,是为了保护传承畲民族的文化特质。畲族在历史上由中原的边地迁向中国的边地,再由中国边地迁向濒临蛮荒的闽东,进而进入闽东的边地,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边地民族,尤其是闽东畲族,其民族文化蕴涵的深度、广度、向度所概括生发出来的文化独立性与特异性都是中华传统多元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闽东畲族人民在当今一体化已经是势不可挡的潮流下,既要保持普遍的华夏意识,同时又要保持自身基于少数民族立场的种族记忆、生命血质和个性选择并承担将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重任,确实是任重而道远。因此,从文化民俗的层面上对当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畲闽东“三月三”节日源流辨析,具有为畲民族的文化特质“正名”的重大意义。

(三)以档案文献资料辨析源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推进畲民族的繁荣发展。一个民族要繁荣发展,必须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将要走向何方。通过档案文献资料辨析以及实地的田野工作,我们可以知道畲族“三月三”节日是张扬民族性格、凝聚民族向心力,强化族群认同、传承集体记忆、弘扬民族精神,并以此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一种文化活动。闽东畲族从艰难困苦中崛起,发展至今,民族文化大焕异彩,“三月三”节日的作用功不可没。“三月三”已经成为闽东畲族的文化传承的充要条件载体,不仅要传承,还需持续光大。可喜的是,目前闽东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尤其重视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以一年一次的频率,支持开展以畲族人民为主体的“三月三”节庆活动。因此,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更是为了服务推进畲民族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与文献】

[1]施联朱编著.畲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3-1.

[2]俞郁田编纂.霞浦县畲族志[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5-1.

[3]蓝炯熹总纂.福安畲族志[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1.

[4]蓝运全,缪品枚主编.闽东畲族志[M].民族出版社,2000-3-1.

[5]景宁畲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12-1.

[6]钟雷兴主编.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M].民族出版社,2009-2-1.

[7]张登贤,左夷山.闽东畲族节俗来源初探[A].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金叶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重构现象——以泰顺畲族三月三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04-107.

[9]王慧.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景观化现象——以泰顺"畲族三月三"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4):77-80.

猜你喜欢

闽东畲族源流
论影雕的源流与雕刻构图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源流》前进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永安“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