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扬琴中国化的内在原因

2017-11-25傅瑜

就业与保障 2017年23期
关键词:扬琴中国化乐器

傅瑜

扬琴是一件由欧洲传入中国的外来乐器,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明代(1368~1644)晚期传入中国,明末清初始传于广东”。可见最早记载扬琴传入的时间是在明代晚期。而明朝末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带动了贸易的需求。以隆庆开关为起点,海禁政策逐步瓦解,在带动海外贸易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扬琴就随着这股潮流传入了中国,并开始了它中国化的旅程。

一、扬琴的中国化

(一)称呼的中国化

扬琴传入之初被称为“洋琴”,当时的中国人对国外传入之物的笼统称呼会加上“洋”字,如将外国人称为“洋人”、火柴称为“洋火”、煤油称为“洋油”等等,而“洋琴”的名称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一件外来物的认知,直到《琴学新编》载:“扬琴之制,俱用梧桐木,其形如扇面一般,初出于扬州,故名曰扬琴”。文中将“洋”改称为“扬”。至此,扬琴在中国有了专属的名称。

(二)击弦工具的中国化

《清稗类钞》中记载了扬琴刚传入中国时所使用的击弦工具:“用锤击之,锤形如筋。”从“锤”字可以得知扬琴在传入之初所采用的击弦工具可能是金属质或者木质的。而之后在《澳门记略》中记载:“铜弦琴(即扬琴),削竹扣之,铮铮琮琮。”资料记载的“削竹扣之”,从“竹”字可见这个时期的击弦工具已改金属质或木质为竹质了。

(三)形制的中国化

扬琴传入中国后,在形制上也发生变化。据资料记载“有自海外输入之乐器,曰洋琴,半于琴而略阔,锐其上而宽其下,……我国亦能自造之矣。”资料中显示扬琴的长度是古琴的一半,却比古琴稍宽,整个琴体的形状呈上窄下宽的梯形状。早期扬琴的形制具有琴身小、音量小、码数两排、音域窄、转调有限、音色不理想等缺点,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如今的扬琴在形制上有了极大的改变,随着三排码、四排码、五排码(401扬琴)、501扬琴、筝扬琴等不同形制扬琴的出现,不但码数变多、琴身往对称和横向发展,而且音量也变大,音域拓宽、转调便利,大大地改善了扬琴的音色。

扬琴除了称呼、击弦工具、形制发生变化之外,在音色方面也有变化,现代扬琴极力消除了噪音感,音色柔和、纯正,能够很好地融入传统民族乐器的合奏中,成为民族器乐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律制方面同样也发生了变化,它脱离了传入之初的两排码、音域窄、音位少的缺点,采用五度相生律,音位在传统“五二序列”排列的基础上配齐十二个半音。

综上所述,扬琴从传入时就一直在中国民间音乐的滋养下开启了它的中国化旅程。扬琴的中国化绝不是偶然,作为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曾经有不计其数的乐器传入。为何有的乐器早就销声匿迹,有的乐器传入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而扬琴却能从一件西洋乐器彻头彻尾地被改造成中国乐器,成为民族乐器的重要成员?这与它传入之时的背景、处境与自身特点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扬琴中国化的内在原因分析

(一)雄厚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末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私营工商业得到巨大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催生了沿海一带工商业城镇的形成。大量的陶瓷、丝绸、茶叶等产品出口到欧洲,带来了大量的白银输入,在贸易循环中实现了沿海一带人民的财富增值。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财富的增值,同时也对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影响。人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于文化交流的渴望也日益高涨。在促进了本土的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外来文化输入的契机,这使得扬琴传入中国成为可能。

(二)特殊的政治形态

自明朝初期实行海禁以来,私贩的现象屡禁不绝。而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家控制之外的私贩需求日益高涨,官府的监管政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民和政府需求冲突日益显著。为了缓和这种矛盾,明穆宗顺应了福建巡抚的上书请求,将私人贩运纳入了官府的监管之中。海禁政策的逐步废弛,使得原本只局限于商贸交流的航路开始承载起更多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演变,为扬琴的传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蓬勃发展的人文思想

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和演变促成了思想文化上的变革。到了明朝后期,来自辽东后金军队屡屡破境和内部李自成、张献忠农民革命的冲击极大加深了士大夫们思想上的混乱。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统治者虽力图振作,但积弊已深,旧的思想文化再也不能安抚人心。明中叶以后,坚持经世致用、批判空疏学风和迷信观念、抨击脱离实际的科举制度等思想开始崭露头角,形成心学与理学对峙的局面。加上各种学说的蓬勃兴起,思想学术界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在新旧思想的相互激荡下,明朝面临着一场痛苦的思想变革。

在音乐审美上,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童心”说,倡导以“自然之为美”,其内容上提倡抒发情性,不受“礼义”的束缚;其形式上要求自由发展,不受成规的约束。这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崇尚自然、反对束缚,提倡个性、反对矫强,是对传统儒家、道家的音乐审美的否定,主要宗旨是肯定新兴的市民艺术——“郑卫之音”,呈现出崭新的美学倾向。扬琴作为外来乐器服务于新兴市民艺术,在这股浪潮中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它的中国化旅程。

(四)便于携带和演奏

由于说唱、曲艺的广泛性,作为必不可少的乐器,扬琴也随着这种艺术形式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同时明清时期的扬琴体积很小,在清代张国华的《贵州竹枝词·其二》中记载到:“纷纷歌妓黄昏后,竞抱洋琴上店家”。根据诗句可以得知,即使是女子也能很轻松地携带扬琴,其应属于极轻便之物。加上使用扬琴的民间艺人为了糊口,往往需要走南闯北。在这个过程中,扬琴不可避免地与当地的乐器产生交集。在这种互相影响的情况下,扬琴也开始慢慢褪去了其显著的西洋乐器的特征,开始进行中国化。同时也由于和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相互融合,也使得扬琴在演变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流派,这正是当今中国扬琴四大流派的由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明末清初扬琴传入中国后,在明朝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影响下,同时结合了自身的特点迅速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为扬琴的中国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781.

[2]丘鹤俦.琴学新编(第一集)[M].香港:亚洲石印局代印,香港时昌洋货铺发行,1920:11.

[3](清)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4963.

[4](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校注》[M].赵春晨,校注.澳门:澳门文化司署,1992:173.

[6]龙尚学.张国华.贵州竹枝词[J].贵州文史丛刊,1982(4).

猜你喜欢

扬琴中国化乐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学乐器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乐器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