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舒克申笔下的《怪人》

2017-11-25陈媛媛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怪人正常人嫂子

陈媛媛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浅析舒克申笔下的《怪人》

陈媛媛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舒克申短篇小说中“怪人”形象深入人心,他生动描写了一系列表面看起来举止奇特,实则善良可靠的俄罗斯农民形象。本文通过阅读《怪人》这部小说,对小说中“怪人”形象作进一步的分析。

舒克申;《怪人》

瓦西里·马卡罗维奇·舒克申(1929-1974)是前苏联时期著名作家、电影导演、演员。舒克申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农村家庭,他的创作也不能避免地围绕当时的农村生活,他被公认为“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家中最有才华的一位”。其中最受读者欢迎的就是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主人公大都是农村庄稼汉形象以及令人哭笑不得的怪人等形象。舒克申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写作技巧,将一系列“怪人”形象展示给广大读者,与所谓的“正常人”的所做所为形成鲜明对比,为我们真实地描绘出当时社会上“正常人”的人性淡漠,道德缺失。“怪人”不见容于社会,但他们身上的谦恭和善良感动并警醒世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看似悖于常理,却又有其合理之处,看似逆于常态,却是最珍贵的品格以及道德的展现。

1 “正常人”与“怪人”

“正常人”无疑是被社会所接纳、有正常的行为举止、具有普通人命运的人。但是在舒克申笔下确创造了一系列有异于正常人的“怪人”。所谓“怪人”的概念来源于舒克申196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怪人》。“怪人”有异于常人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奇特的性格、乖决的举止和不幸的命运。但在“怪人”身上却寄寓着舒克申的道德理想。

在短篇小说《怪人》中,农村放映员瓦西里的所作所为总会为他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他要去乌拉尔看望十二年未见的哥哥,在镇上食品店里买礼物时,他看见柜台旁的地上有一张五十卢布的钞票,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并不是看自己是不是丢了钱或者将这钞票尽快放到自己兜里,而是“想该怎么把这张钞票的事告诉这些排队的人,怎么把话说得又让人开心又俏皮”。当他用自己满意的语调告诉大家地上掉了五十卢布之后,忽然发现原来是自己丢了钱。怪人这下可为难了,他想去认领,可又怕旁人笑话,最后不得不回家重新取钱。瓦西里到了哥哥家之后,势力凶恶的嫂子对他态度十分不好,他便想做些事情来使嫂子高兴。他在童车上画满了鲜花、青草、仙鹤,并且十分满意自己的“作品”,谁料嫂子却毫不领情,反倒嘲笑和辱骂瓦西里。主人公的憨态可掬、不善处世反映了一种对人纯朴真挚的思想感情,他的助人为乐、克制忍让和乐观俏皮给人一种与人为善的道德感化力量。在这部短篇小说中,不仅仅塑造了“怪人”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也用其他的所谓的“正常人”的形象来凸显这一形象。从小说的开篇就提到了“怪人”的妻子,陆陆续续又出现了知识分子、飞机上看报纸的人、哥哥、嫂子、电报员等一些人物。在《怪人》的开篇,作者就已经写道:“妻子叫他怪人。有时还叫得挺温柔。在怪人平安抵达旅行目的地想要给妻子发电报时,他的电文这样写道:“安全着陆。丁香花枝落在了我的胸上,可爱的格鲁莎,别忘了我。瓦夏特卡。”从这两处简单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怪人与妻子间亲昵恩爱的关系,以及怪人俏皮诗意的心思。也许对于“怪人”来说,妻子对于他就像是“母亲”一样,即使做错了事情也可以获得原谅和宽容。在俄罗斯传统文学中俄罗斯妇女就像俄罗斯母亲这样的形象也是比比皆是。文学文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经典的形象也是相互传承的。“怪人”的妻子就是继承了这种俄罗斯母亲传统,将俄罗斯伟大母亲的宽容、厚道以及对丈夫的体贴和温情表现的淋漓极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与冲突的则是怪人所拜访的哥哥与嫂子间冷漠的关系以及对这封温暖电文强加讽刺的电报员的反应。嫂子对着刚刚相聚、愉快畅谈的兄弟恶狠狠地说道:“别大声喊行不行?你们又不是在火车站……”;面对市侩嫂嫂的责难,毫不生气,竟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博得嫂子的欢心。电报员“一本正经、冷冰冰”地说:“请您重写。您是一个成年人,不是托儿所的小孩。”在激烈的冲突和一系列的矛盾中凸显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小说中还有一个比较精彩的场景:在飞机上一个读报人的假牙因为飞机颠簸而掉落,怪人在找到了假牙后高兴地准备交还给读报人,却得到了这样的回应:“他的秃顶竟然变成了血红色。“为什么非要用手去拿呢?他咿哩唔噜地喊了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怪人并没有像“正常人”一样同样以高声谩骂回击,尽管在冲突中维护自己甚至施以报复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人的正常反应。他不知所措了。“那用什么呢?……”“我到哪儿去把它煮开呢?到哪儿?”怪人也的确不知道。“您和我一起走好吗?”他建议说。“我有个哥哥就在这儿住,到他那儿去煮……您是担心我把病菌带到您的假牙上吧?我身上可没有细菌……”怪人的话让读报人停止了喊叫。这一段对话描写令怪人善良淳朴、天真的形象更为清晰深刻。在面对别人的指责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存在怎样的过失,如何弥补才能让对方舒心满意。同样的举动还有他为童车画画,其目的也是出于让他人快乐。同时他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发现自己刚刚大声嘲笑的被人遗失的五十卢布其实是自己的钱时,竟没有讨要回来。对于一个不富有的农民来说,他是那样心疼原属于自己的钱,但物质的诱惑没能胜过自尊心的力量,他还没学会放下尊严换取实惠,一方面这源自他本身拘谨羞涩的弱点,但从另一角度也证明了怪人保持着世人少有的不为外物所扰的意志。以上列举所谓的“正常人”与“怪人”行为举止的差异,以及性格的差异充分体现出了作家本人的道德倾向以及道德理想的追求。怪人的行为的确可笑,可笑在他不懂别人的无理和蔑视,也不善于为自己争取实在利益,他参不透别人行为表面下的丑陋,更学不会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所谓的“正常人”。他只是听从自己的意志和爱心去指引生活。他用一颗诗意的、充满爱的心去观察世界、描绘世界,他未受世俗奴役,而保留了自然天性的自由。这就是舒克申赞美的“怪人”。

2 “界限”与“怪人”

在《怪人》这部短短的小说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矛盾与冲突。哥哥与嫂子的矛盾,农村人与城市人的矛盾,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矛盾,嫂子与“怪人”的矛盾,“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矛盾,这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看起来似乎很尖锐而且也根本无法得到解决,但这些矛盾的产生原因也使我们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小说中描述了“怪人”去乌拉尔探望12年未曾相见的哥哥在此期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在火车上、飞机上、以及嫂子家发生了很多事情遇到了不同种类的人产生了不同的矛盾。也许这些矛盾的产生在于这些人不懂得“界限”的真实含义。“怪人”本身明明知道嫂子非常讨厌他,但还是选择在哥哥家居住并且自认为做一些事情就可以讨嫂子的欢心,结果加深了嫂子与哥哥的矛盾,同时自己也被无奈的轰出来。如果他懂得与哥哥之间保持一种“界限”,只是去简单的拜访,不打扰哥哥家的生活那么矛盾就不会加深,嫂子也不会将他轰出去。如果哥哥知道“界限”的真实含义,就会妥善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关系,不会出现打架的问题以及妻子和弟弟之间的矛盾不会加深。这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就在于没有把握好“尺度”,从而导致了矛盾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

3 “大男孩”与“怪人”

“大男孩”这个词语是用来描述那些保留天真自然属性的人,有些时候也会被认为是“傻里傻气的”人,在舒克申《怪人》这部短篇小说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大男孩”——电影放映员瓦西里。可能在外人眼中他是一个傻瓜、一个不懂得世俗的人,但是从他的身上又或许可以看到天真的、善良的“大男孩”的一面。他去拜访十二年未曾见面的哥哥,面对处处刁难市侩嫂子,他依旧想化解矛盾、讨嫂子的欢心,但终究因为不可化解的矛盾儿彻底被赶回家,但是他不是沮丧的返回家中而是脱了鞋高声歌唱。他的这些反常举止在其他人看来也许是不正常的人,但是他的身上还是保留了一些孩提时代的天真无邪。为了让嫂子改变态度,他把儿童车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画上了图画,本来想解决问题但是导致了问题的升级。在帮别人捡假牙时,对于别人的傲慢无礼、冷言冷语他并不是首先想到反击而是为了让对方满意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善良也是难能可贵的。怪人按照自己的心意和想法去生活,忽略世俗的偏见和意见,保持着最本真的性格,这也就是舒克申极为赞美的一类人。

“怪人”不怪,反而在一些方面的表现更优于“正常人”,这是舒克申想引起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舒克申用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形象,向读者展示了社会的现实。舒克申笔下的“怪人”形象深人人心,成为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对于我们理解俄罗斯民族性格和精神中的对立性和矛盾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文学艺术价值。

[1] 刘宗次.舒克申短篇小说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2] 朱诗艳.浅谈舒克申笔下圣愚式的“怪人”形象,俄罗斯文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3] 汤普逊,《理解俄国;俄国文化中的圣愚》,三联书店,1998,第191页

[4] 张建华:《谈谈舒克申笔下的“怪人”和“外人”》,载《苏联文学》,1983年02期.

[5] 葛午杨:《主题·人物·风格——舒克申中、短篇小说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陈媛媛(1991-),女,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I106.4

A

1672-5832(2017)08-0003-01.5

猜你喜欢

怪人正常人嫂子
Nü Perspectives
怪人邻居
兰嫂子的脱贫致富梦
“数学怪人”陈景润
追踪迷雾怪人
做人要做“正常人”
嫂子的笨办法
相亲
靠脸吃饭等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