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原走散的部落①

2017-11-25潘国会

夜郎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泰伯仓颉水族

◎ 潘国会

一、周祖古公亶父

人逢盛世,康泰无忧,每每怀旧,忆起从前窘境之历史,顺其追思至父辈、祖辈,曾祖,高祖,曾曾祖,曾高祖……鼻祖,以至于族亲,太自然不过:血性丰盈、善究民族文化根蕴者,则上溯至族源、远古,民族之脉络自是成型。

我国西南部有个人口较少民族,类似情感旺盛,谈及民族文化,往往回望远古,他们一口咬定祖先是来自中原,历经数千年颠沛流离,如今已发展到四十多万人。古代因为逃难,一路躲躲藏藏来到西南,迁徙沧桑,历尽艰难,跋涉途中失散的亲人不少。失散的族人因战乱而死的,因避难而融入其他民族的,剩下的这少部分人患难与共,高度地凝聚起来,目前散居于云贵高原,他们自称是睢人,即是今天的水族。他们铭记着先民礼教,祖传之仁义道德融灌于习俗之中,他们以先民住地为族称,人走名随,世代相传先民来处。数千年来,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繁衍生息,守候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坚持穿着自己的服装,说着自己的语言、过着自己的节日、使用自己的历法和文字(汉文化在水族地区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基本得到普及)。

如此坚守,难能可贵。

他们说了,翻开西周历史就能寻到他们的根源,具体是周祖姬亶也,后人称他为古公亶父,姓姬名亶。说到古公亶父,故事从此拉开。商朝末期,姬亶继承先辈基业,做西北一小国豳地国君,因为杂居于戎狄,外以睦邻为善,友好于土方、邛方及姜方等小国,内以勤为勉,自主经营,国力日益强大。

姬亶之前,周族第十二代君王公刘,始耕于庆阳,后来为避商桀而迁豳,仍继续发扬复修后稷之业,农牧各有发展,豳地日益享誉西方,有诗曰:“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其德”,沿庆节,经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等,均在豳地从事农耕。至姬亶继位初,亦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之后,自是想起在发扬光大农牧业之时,除了人和,仍赖以天时地利,如遇天灾人祸,抵御将何?得学预防自然灾害才是。于是,他开始拜师求艺,刻苦钻研伏羲八卦,并逐一相授于晚辈,教学之时,自有笔划所悟,便想起造字之父仓颉。因为姬亶到亳邑朝拜时,发现商王敕辞契于甲骨之上,符画有物,询其契者,知其乃仓颉世徒。姬亶回豳便差二人佯作乡商到白水之地去寻侯冈后裔,途径周折艰难,数月寻到南乐,在仓颉墓前等候。据说凡认仓颉为师者,每月旬后必前来仓颉坟前跪拜,否则头脑浑沌,学而不通,记而不牢,遂二人搭一茅棚而候。

一日清晨,有一长衣者翩翩而至,此人约莫中老,青发花髯,端庄跪地,双手竖举一胛骨,上面排满符画,频频叩头,口中念念不绝。见状,二人上前搭讪:高师果是史官世徒?豳君姬亶有求于贤,恳请随往豳都,愿以高爵许之!听者回头观测,容颜诚恳,姬亶也早慕名于天下,则心有所动。自个嘟哝一句:不为所思,何有所求?便随使者原路返回。

豳君姬亶不满足于物丰,早密设“伏羲八卦学堂”于家中,请八卦导师教诲子孙,眼下仓颉世徒请至,便喜不自禁,将“伏羲八卦学堂”改为“八卦书画学堂”,授以学者老少,人人皆聪慧。

豳君姬亶膝下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子子孙孙,数来百十。

此仓颉世徒为神奇人士,无姓无名无生地,独来独往,出没无常,自幼以刻契为嗜,人称镌师,自诩为先帝仓颉名徒,本领更是仓颉亲传,承铭先帝托梦,以救苍生;既上天授意,故迢迢而来,别无所求。

豳君疑是狂话,出以试之,镌师果是一身才华,需画则画,要说则说,不下商宫契者,不逊商王甲敕。

此后,豳君姬亶每每关切八卦师和镌师,督察儿孙所学,儿辈进长平平,小孙们效仿较快,上下无大差,但最令豳君欣赏的是姬昌。姬昌不只学无不会,智能出众,且仁德超群。姬昌便是季历的次子,在一次家庭宴席上豳君高兴地宣布一件事:“我世当兴者,其在昌乎!”

泰伯夫人是西方戎狄顾氏首领之女纾妅,豳君姬亶为豳地安稳,通过泰伯的母亲太姜,托有台氏撮情,第一个儿媳妇再次与土方西戎联姻。纾妅生两男一女,长子曰普法,次子曰突,女曰妖妹。普法、突在“八卦书画学堂”学习期间也不比姬昌差多少,尤其普法,勤学苦练,凡师所授,书算上无一不优,只是姬昌确也个性活跃,善于交往,体察人意,能耐略强。

泰伯曾问普法:“汝何如?”曰:“学而通。”“汝与昌何如?”曰:“昌弟超乎!”然学堂里同学除年长父辈些许,当有兄弟多人,如普法、突、姬昌、季简、虢仲、虢叔不等,也皆学文思道,融会贯通,唯周族以文武为精,仁义为道。

二、避让离乡

一年后,豳君姬亶年满八旬,寿诞宴上其乐融融,宴罢,泰伯与仲雍面父跪伏曰:父入耆耇,体力渐欠,此国弱民苦,父之怙恃。闻东南独岛有蓝灵芝和游走草,治百病而抗衰老,儿为父取去。姬亶早期狩猎,生活俭朴,体魄仍硕壮,无大碍。但听此话,心中自悦,须臾即悟,泰伯、仲雍二儿心事周细,此去有由,然默而不语,暗许。

泰伯和仲雍正要带妻小及家丁择日出门时,泰伯妻纾妅告白曰:西戎父母,年老体弱,兄弟游猎,音讯皆无,焉能遗弃?此分如割肉,赐死难从矣!说着涕泗流涟;她抱起法儿突儿及妖妹死不放手,曰:夫君此去,前途遥渺,儿女尚小,为母挂牵,实是难舍,恳求留下,甘苦与共,他日成长,再寻父则可!说说又是撕心裂肺,泪人一般。无奈,泰伯依了纾妅,让其母子四人留下,自个带足家丁,不日,兄弟俩趁夜离开豳地。

决定此行夜出有二,一者明为父取药而虔心顾忌,此药为神物,有灵性,保密而尊重,方有功效,故人知的少好;二则不为三弟季历所知,勉为其难,三弟不说点啥的不好,说又说啥的好?亶父之意:“我世当兴者,其在昌乎!”,于兄弟间早已心知肚明,遂那夜出走的人,脚尖点地而行,不走的人,两耳隔墙相送,尽管依依不舍,然却大事一决。

泰伯、仲雍避让出游东南,昼夜奔波、历尽坎坷,最后在荆蛮纹身断发,立足于句吴。久之,视泰伯仁爱明理而被当地土著人拥立为吴王,吴国成为后起之强大,后又传位与仲雍,直至季简、叔达等等,历史早记录传世,不说。

回头看豳国,泰伯、仲雍出走之后,国内自然情味寥落,豳君姬亶也一时难以适应,便莫名的有些脾气,纾妅母子也自感受些冷落,果如泰伯走前所料。根据泰伯吩咐,入春,纾妅便携挈儿女连夜离开豳国,投奔戎狄父母而去。

纾妅一家到了戎狄,看到纾妅一脸憔悴,问知原由,其父顾氏首领勃然大怒,曰:“姬亶昏君!此为何理?把长次支开,犯了王法!”他原本就对豳国日趋强大而不服,只想有朝一日女儿当了王妃,对戎狄也有好处,便忍了气;如今女儿遭冷遇而归,王妃梦彻底破灭,更待何时?遂拟召集西北戎狄商责豳君。

豳地的西北部乃游牧民族,以强悍、坚毅和骁勇而著称,襟怀开阔,性情刚烈,抗争大自然灾害能力是其他民族所无以比拟,待朋友义气、坦然,但对于背信弃义、不忠之惩亦毫不手软。顾氏首领召令一发,土方、邛方和羌方等六部酋长陆续赶赴,闻得此事,视为关己,同仇敌忾,只需顾氏首领一言,便可倾巢从命。此后,西北边境便乌云一般朝着豳地压来。戎狄频繁干扰,他们开始以亲戚为名纷纷入豳借粮,然多而无足,得寸进尺,欲壑难填。再是说以兽皮换粮,驮而累累,终也不见皮张,皮不返,粮运去;拒之,便不顾情面,威逼恐吓,进而明抢哄掠,反目成仇。继而施计,唆使旁属百般挑衅,趋以蚕食之势。自父辈始以戎狄联姻,意为和睦相处,无有小岔,确也平和一些年月,安稳数载乃公叔祖类之功绩,如今,时下已难保。

——未曾料及,姬亶后期,戎狄之地确也多灾,要么重旱,要么蝗螟,种无收,食无粮,狩无物,饥荒浩劫。从泰伯、仲雍出走,纾妅母子归宁,更是招来戎狄敌视。

豳乃内地,虽兵精国强,然国界狭小,与戎狄毗邻,其为边境,地域辽阔,往西北更是无限疆陲,历史数战为例,他们随时聚集来犯,然善于散打,如要集中力量击之,便一触即散,难有一俘,如此反复干扰,怎得以安身?

三、迁都周原

史载:“殷武乙二十六年,豳君姬亶率姬姓族周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下的周原。豳都及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视姬亶为仁人,去之遗憾,扶老携幼皆来归附。”

豳君姬亶率姬姓部族来到岐山周原之后,便与原先已住在渭水流域的武功、扶风、宝鸡一带的姜姓部族联为婚姻。此后,姬姜两族便世为婚姻,如武王妻曰邑姜,

周原乃渭水之滨,沃土之地,西高东低,中多丘陵,西宜牧,东宜农。姬亶以祖先稷为荣,继公刘伟业,祖父亚圉、父亲叔公祖类的祖业为基础,入周原后仍大力垦荒扩土,改变在豳时戎狄的风俗习惯,把西岐经营成个理想之地,富据一方。

公元前1121年古公亶父去世,季历继位,后人称之为公季。

公季在位,仍师承古公亶父遗道,笃于行义,率部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又与商宫贵族任氏通婚,娶太任为妻室。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使周更加强盛,很多诸侯自愿归顺于他。季历不仅治国有方,发展经济,国富民强,还能征善战。西北胡人之扰一直是商王心中之患,平定西北非公季不可,于是利用公季的威望去镇定胡人及西域。商王武乙任他为西部大将军,专讨伐那些不听话的边远部落,令他以征服周围戎狄部落为要务,不断扩张军事实力,渐而周族成为商朝后期在西方的一个强大的部族。

武乙时代,季历曾“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文丁四年,他又领兵先后征伐燕京之戎,余无之戎,七年破始呼之戎,十一年打败了翳徒之戎,多次立下了战功。商王文丁因而封季历为商的“牧师”,即商朝西部的众诸侯之长,并承认季历做西方霸主,号称西伯。

西周日益强大,但季历没有忘记亲人,在他东征西战之时,有意识地暗地保护大嫂纾妅的安全,在征战中,他把普法和突都安排在部队里锻炼,成熟之后,将突安排在晋,后为晋国之重臣。普法率部东征,商纣王时期在睢水流域驻军,平时护卫国门,实为闻仲太师东遣备部。睢水流域为夏商难民集中之地,曾闹饥荒而乱,普法将难民集中训练,壮年全充其兵营,一般的教以农务。然,此地水灾频繁,便军民不分,合力通疏御洪。普法训兵有道,御洪有方,为百性造福,被当地人尊称为后禹,附近民众也纷纷移居睢地,拥普法为睢头领。普法自幼目睹祖父父辈们勤农善垦,仁义待民,他力以秉承祖德,授以书礼,带领睢地发展,武王伐纣建周,睢地划归宋国。此为“三烙”之首,微子启受公爵于宋,国都商丘,睢地仍由普法统管,人称公睢。

普法有四子,长子秀,善于农,次子良,好于桑,三子勇,好战,四子贤,善于书。普法发挥四子之长,各负其责,把睢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普法去世后,由其长子秀继位,后称为公秀。兄弟四人齐心协力,暗地为周而效,为周而荣。只长期隐而不露,是不想以周室姬姓为亲,当以周王天子为服,为畿京稳定,为周朝发达,始终以礼为先,以勤为范,睢地时为宋国之粮廪,周室之绸仓。

灭商之后,周武王姬发在分封授官之时,曾派人到西域寻找纾妅老太,求见泰伯之后,以封周族子弟,消息从周宫传到商丘,微子启下问睢民,此普法是彼普法否,睢民照公秀授意,曰:否。此乃公睢也!

四、归宋之后

普法经营睢地期间,立都于滑(法),地偏西北,在东南等灵地设圭台数处,以观天象或安全岗。利用睢水流域,因地制宜,只顾教人以农耕、种桑、丝艺及牧业,专传祖德道义,不再公开他在豳地祖父“八卦书画学堂”学到的知识,只抄录成册,暗地里秘密授与心腹,私藏民间,流传后代,因为初次在睢地流传与应用,顾称“泐睢”。明里只能随之商丘转传周天子文令,八卦、历法和字符全以周室为准。除姬昌在羑里囚禁七年间研发和演绎的易经有别外,诸如继承和发扬夏商文化,祖先传授的历法和仓颉字符大同小异。

武王在位时间虽短,在普法早期经营的基础上,睢地正是平稳发展的佳期。武王去世,成王姬诵尚小,由武王三弟周公姬旦辅佐成王。时值武庚挑拨商臣,借助周室内讧之机勾结管叔、蔡叔、霍叔等,联络东夷诸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叛周复殷战争,声势之大,使周的西土畿内出现了骚动和不安。

为平息这场暴乱,先是周公和召公部署作战计划,后采纳姜子牙的倡议,由周公以成王之命率军东征。姜太公亲临现场辅助周公,再一次兵出牧野,杀向朝歌。早有准备的武庚,亲自带领殷商老臣及贵族疯狂反扑,负隅顽抗。武庚终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失掉军心,终究唤不起将士们的斗志,军心不齐,不战而溃,土崩瓦解。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被流放,霍叔遭贬。因武王之八弟康叔(姬封)镇守三国(邶、庸、卫)有功,周公旦将这次叛乱平息后,以成王之命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

此次平叛波及睢地,公秀根据商丘微子启指令,编入管叔、蔡叔部下,管叔(姬鲜)、蔡叔(姬度)乃武王三弟 、五弟也,公秀没有理由怀疑,战争一暴发,才知道不对。等公秀发觉时,为时已晚,不过公秀还是另有动作,在他命令部下佯攻之时,采取迂回逗圈子,坐观事态,不再随管叔、蔡叔左右,这一切也被周公旦看在眼里,于是在平叛三个月之后,周公旦将加封公秀为商丘君。公秀为自己看错了人,走错了路,虽然觉悟得快,没有造成严重失误,但也没脸再见周室王臣和姬氏家族,再是根据祖父泰伯交代,早已不与姬姓挂钩,于是早早率众离开睢地南下。周公旦一行来到睢地时,那里已经人走屋空,找不到公秀兄弟四人了,周公旦不甘心,继续向南追寻,逢人便问,看见的路人都说:二月前,有一兵民混合的马队,拉着满车的货物昼夜不停地往南走去。周公旦一行顺着车印追随到淮河北岸,隔着滔滔江水,已经望不到任何踪影,周公旦对着远远的南方叹息,久久方掉头回去。

五、如今睢民

离开睢地时,人们总是恋恋不舍,经过公睢和公秀率领众人多年的努力,把一个多灾的荒地改造成富庶之乡,如今说走就走,丢下大量的财富。公秀说:扔掉财物不可惜,可惜的是我们的家园睢地。他叫每户务必把焙在坑上的干鱼带走,那是睢水里的鱼,一这鱼能让我们永远记得我们是睢地的人,二这鱼能保佑我们一路平安、子孙发达……

公秀带队离开睢地之后,不久因幽王的荒淫无道致使周天子势力削弱,直至周亡。诸侯独立,七雄争霸,战乱频繁,国无宁日。公秀的队伍也因一路颠簸无助,东躲西藏,隐姓埋名,逃官避匪,迂回于高山野岭之间,散居于西南地区的深山老林之中。他们自始至终都称自己是“任睢”,意思是从睢地来的人,几千年来一直坚定着这个信念,没有改过口。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数千年之后,曾经有一个都老(族尊)放眼远古,平静地说:解放后国家划分民族时才改为水族,“水”与“睢”乃谐音,等同于“睢族”……

水族有自己的文字《水书》,其字数虽然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水族民间得到广泛的运用,从水书文字创造到今天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反映了水书与中原文化同源、分化、发展、吸收、逐步融合,并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合之轨迹。《水书》是一种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水书》相当于汉族的《易经》,内容博大精深,是水族的百科全书,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2015年《水书》首批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中,水族的马尾绣工艺也源于睢水流域襄邑的蚕丝业,被誉为刺绣的“活化石”,2016年,它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遗产。

近年来,水族地区不断有人到河南省睢县考察,两地专家在民族迁徙的问题上取得了一致认同,水族的口头语有想当多的中原古音,水族的远古故事内容与中原商周时期睢水流域的自然灾害有着惊人的相似,两地像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那样,欢呼喜悦。

泰伯为了豳地的稳定,周的崛起,实现古公亶父的远大抱负,避让出走,丢妻弃子,后人给出一句“泰伯无子”,把一支姬氏周族隐没于历史的迷雾之中,如今云开雾散,水落石出之后,于重见天日之。

如今为数不多的水族人,聚居在云贵高原月亮山和雷公山腹地,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世代靠樟江、都柳江的精心养育着,有世称绿宝石荔波旅游圣地点缀其中,致使这个神奇的民族更显得灵性多姿。

从中原走散的这个部落,至今,他们在骑马之时,仍常常登高望北,深深怀念那远古的血脉根源和故土!

①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封神演义》神魔小说;

2.《国史通鉴》第一部3-6夏、商、周的崛起与没落,由江西师范大学方致远教授讲述。

猜你喜欢

泰伯仓颉水族
谈仓颉文化在洛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浅议水族文化的发展现状
结绳记事
说仓颉
李泰伯: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民族文化有传人
上帝的水族馆
三让遗风百代扬
———无锡泰伯墓联
字圣仓颉“走进”维也纳联合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