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有感

2017-11-25于津懿

长江丛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方士儒生王莽

于津懿

读《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有感

于津懿

秦汉时期,方士与儒生有着重要的联系,他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顾颉刚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一书中,顾先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对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进行辨析。读完此书后,对秦汉时期方士与儒生的结合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历史上的“禅让”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秦朝 汉朝 方士 儒生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的作者是顾颉刚,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全书一共22章,分为三个内容:阴阳家和方士的气氛下成就的秦汉时代若干种政治制度;博士与儒生的分合,接受阴阳家和方士的一套,从而成为汉代的经学,并影响两汉的政治制度;汉代的经学与谶纬之间的关系。作者对汉代的思想文化进行了论述,使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汉代社会的一些情况。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战国时,方士与儒生分属不同的思想学派,方士与黄老思想和阴阳家联系密切,儒生则是儒家一派。方士兴起于战国时期的齐和燕,齐燕之地靠近海边,海上交通颇为便利,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拜依旧存在,对于大海产生种种幻想,以为人类可以通过修仙长生不老。《山海经》中记载,东方的海上有三座仙山,名字分别是蓬莱、瀛洲、方丈,山上云雾缭绕,并且有长生不老药,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情,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海上仙山的向往,对长身不老的痴迷。同时期,阴阳学派有一位名叫邹衍的人,他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观点,阐述了“五德终始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儒生作为儒学的传承者,积极践行儒家的主张,宣传儒家思想,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宣扬,儒家得到了发展,但并不是帝王的治国首选。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巡游东方,受到了阴阳家和方士的吹捧,接受了他们的说法和理论,儒生看到要想靠近中央政权就要创造出一套神秘的东西来满足帝王的需要。到汉武帝时,采取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设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设立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儒学便成为做官的主要条件。同时,诏令中央和地方长官“举贤良方正极谏之士”和“孝廉”。汉武帝的种种措施为儒生开辟了道路,这对于儒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东汉光武帝时期,谶纬流行,皇帝对于谶纬也是极力肯定,一些儒生就与方士结合,皇帝需要谶纬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儒生也可以利用谶纬得到皇帝的重视,从而接触到中央政权,推行自身的政治主张。从中可以看出,皇帝和儒生是各有所需,以谶纬为纽带,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从秦到汉,许多儒生借助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来迎合皇帝,这种观念不仅为皇帝的统治笼罩一种神秘,同时也使得百姓更容易统治,再加上儒生能为皇帝出谋划策,所以地位超过了方士,在官员的选拔时,都会从儒生中挑选,儒生的地位更加凸显,这时他们不再需要方士的这层外衣了,反而方士要想接触中央政权,不得不儒生化。

秦汉时期方士与儒生的结合,皇帝的喜好成为其标准,实际上是两者之间为了触及中央政权,宣扬自身的主张而相互利用。皇帝为了自己的地位的合法性和神秘性,会采纳方士的建议,儒生看到了一个新的途径,也以此为方法,得到皇帝的青睐,成为国家官员,地位逐渐高于方士,然后靠着经学治家,迎合统治阶层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在古代社会,帝王的喜好会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春秋时期楚灵王好细腰,臣下为了保持君王对自己的喜爱,每天都只吃一顿饭。北宋徽宗喜好画画,并把画画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使得这一时期的画院创作最为繁荣。历史上的这些例子很多,有许多人通过这种途径得到帝王的青睐,从而平步青云。

西汉末年,社会危机严重。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汉代的气运到头了,但是上帝允许其再授命,汉哀帝接受了这种说法,改元改制,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并采取措施缓解社会危机,但是最终失败。这个时候,王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王莽在西汉末年是外戚的代表人物,王莽是王政君的侄子。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母亲。西汉后期,外戚的势力得到发展,王氏一门把持朝政,权倾朝野。王莽学习礼学,与他的伯父和兄弟不同,节俭恭谨,礼贤下士,接济穷人,这给了当时的官员、儒生信心上的安慰。王莽几乎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朝野称颂。汉哀帝继位后,傅丁外戚得势,王莽卸职隐居,闭门不出,安分谨慎,其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严厉地责罚他,且逼王获自杀,在世人的眼中,王莽成为了德行高洁的化身,许多人都要求王莽复出,汉哀帝诏王莽回京,但是未给予实权。汉哀帝去世后,并未留下子嗣,九岁的汉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这时王莽的政治野心开始暴露。

元始一年,大臣们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与霍光一样,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封赏,王莽却一再的推辞,推辞再三最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元始四年,王莽的女儿被立为皇后,大臣上书认为王莽是殷的阿衡伊尹,周的太宰周公,于是王太后赐王莽以“宰衡”的称号,增加了他在新野的封地。同时,王莽为读书人兴建宿舍,起明堂、辟雍等,这些措施使得王莽的声望和势力大增,汉的宗室泉陵候刘庆上书让王莽照周公的办法,践踏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大臣纷纷赞同。汉平帝在十四岁就死了,汉元帝的一脉绝嗣,大臣又从汉宣帝的后代中选了广戚候子婴,即“孺子婴”,与此同时,天降祥瑞,一块白石上面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大臣也纷纷附和,这个时期,祥瑞的事情经常发生。王莽在做了一系列的准备之后,下一步就是为自己代汉提供合法性。

汉高祖自认为自己是水德,后改为土德,汉武帝时期宣布改制,以正月为岁首,为黑统,色尚黄,为土德。现在王莽受禅,应居于白统,白统是承继黑统的,这一点是没问题的。可是王莽在五德说中自居于土德,和汉的制度一样。同时,王莽自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代,虞帝的苗裔,黄帝是土德。汉高祖认为自己是赤帝的后代,王莽则言自己是舜的后代,把自己的篡位说成汉的禅让。古代得到天下有两条路:一条路是禅让;另一条是征伐和战争。王莽为了让自己的代汉不被当成谋朝篡位,所以他说自己是舜的的后代,为自己的地位的合法性谋求一种说法。同时他们定汉高祖的祖先为尧,尧是火德,根据五德终始说进行推演,结果发现少了一个金德,于是他们就把少皞氏补充进去,称为“金天氏”,于是,五德齐备了。根据王莽新造的说法:炎帝-帝尧-汉高帝(火德),黄帝-帝舜-王莽(土德)。王莽为自己篡权提供了依据,是根据尧禅让舜而实行的。史书中的确有关于禅让的记载,可是历史上是否存在禅让还是有待商榷的,毕竟并没有实物来证明它的存在。

在老子和孔子的言论中没有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史记》的第一卷也仅粗略的说了一下五帝的情况,越往后代,中国远古时代的英雄人物就会有很多,例如女娲、夸父。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派立书著说,宣扬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为了使自己的学说更具有说服力和威信力,他们造出了许多远古时代的人物,让他们成为自己学派的代言人。战国时期的造神运动,是各家学派进行主张宣扬的结果,他们希望诸侯能接受自己,为自己的学说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以维持其合法性,这就使得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的神话人物。对待历史,应该有客观的态度,不能凭空捏造。

史书上记载的历史远不及真的历史真实,《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从一种新颖的角度来解释历史,对历史真伪进行辨析,并不是不加思考的相信。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提出“二重证据法”,除了依靠纸上的材料,还要重视地下的新材料,二者之间相互印证,以探究古代历史。我们不仅要读史料,重视考古材料,同时也要看一些学者的著作和文章,从中发现问题,解决疑惑,增加新的知识和理解。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方韬.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金春峰.先秦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河南大学)

于津懿(1990-),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方向:古代史。

猜你喜欢

方士儒生王莽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亲戚
汝心如玉何须擦
宰相府的门与方士的驴
宰相府的门与方士的驴
方士缔造的中医史诗
王莽:为争帝位四个儿子杀了三个
后世文学对《搜神记》“方士”故事的继承
汝心如玉何须擦
改朝换代
葬在时光深处的拇指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