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探索

2017-11-25

商业会计 2017年21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训院校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义乌322000)

从1980年初设立职业大学至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高等职业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尤其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据统计,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学校1 246所,招生数310万,毕业生数316万,在校生数966万。到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 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 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会计专业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最具普适性的专业,已成为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会计人才已成为广大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师生的共同目标。

一、高职会计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以浙江省为例,截至2016年底,浙江省共设立高职高专院校50所,其中,有40余所院校独立设置了会计专业,当年全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超过十万人。据《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从事最多的职业类为“销售”,就业比例达11%,其次是“财务/审计/税务/统计”, 就业比例为10.8%。会计成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职业,就业比例达到6.7%,与此相对的,2015届高职高专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 832元,低于全国高职高专平均水平3 200元,同时也成为了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增长最慢的前十位职业。此外,会计电算化专业也在2015年被列入了“黄牌专业”,即除高失业风险型的“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报考热度与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形成鲜明对比。据统计,2015年,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56%的毕业生受雇于用人规模是300人及以下的中小型用人单位。但从国内环境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市场经济放缓,导致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难以为继,企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增长不可避免地放缓。

大量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的同时,高级会计人才却普遍短缺。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已不再满足于基本的会计核算,会计的管理职能越来越多地被用人单位所强调。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自身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相脱节,导致毕业生与企业主无法对接,形成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员工的尴尬局面。

二、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脱节

会计核算作为会计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技能性与操作性,这也决定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从理论教学中获取专业知识,在实践教学中获取专业技能。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到了实践环节,但由于各种因素,实践教学成果经常差强人意。

据统计,超七成的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就走上教师岗位,没有相应的实务经验,再回转接受企业锻炼的情况较少。真正落实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程度有限,因此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此外,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也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两方面,同时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缺乏一定的层次。教学与实训内容多集中于工业企业的简单会计处理程序。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比例已趋占据半壁江山,如果实践内容仍以工业企业业务单一列示,就不能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综合性实训项目训练。诸如税收、金融等方面实训内容、其他行业会计的实训项目等都还存在开发空间。同时,会计的职能不止于核算,会计的管理职能很少能在实训过程中体现,并不能全面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专业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相脱节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一般都较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因而往往过于注重对会计学生“才”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德”的培育。然而,会计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高度强调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在专业教育日趋系统完善时,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也应逐渐重视起来,会计学生也应具备“工匠精神”。

由于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以及财会类专业学生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等原因,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学生在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培育方面面临着现实挑战。虽然部分院校已经从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就业创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技能训练、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等方面对学生渗透职业素养,让他们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但是,“工匠精神”的实践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这给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的理解及进一步进行教育教学探索与改革带来了困扰。

(三)现实情况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首先,目前大多数课堂教学仍停留在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法上,甚至部分教师授课仅是把课件或书本内容通读一遍,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在的学生都在强调个性化发展与创新性培养,最后一批“90后”学生已经结束高考,马上“00后”学生就要进入大学校园,再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上课体验,完全将学生绑在学习的被动地位,导致学生不愿学,教师上课累,双方满意度都较低。科技发展也带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与软件配备,但大部分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手段未能充分利用。

其次,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赶不上时代发展。随着国际化进程与信息网络工程的飞速发展,新概念、新方法不断涌入。会计行业已不仅仅亟需与国际接轨,更需要与信息化网络时代接轨。然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的编写者却很难把握瞬息变换的行业发展趋势,将已经变化的岗位需求与固有的知识结构对接。部分已经淘汰的业务处理流程仍然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整体教学内容偏老旧,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此外,实践实训场所的设置与配置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与酒店类、工科类专业不同,会计专业在校外实践方面受到了诸多限制。例如,一家企业可能需要很多技术工人,却只需要几个财务人员,能提供实习的岗位就更加稀少。同时,企业账目通常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核心,且高职会计学生大多只能为中小企业包括家族式经营的小企业接收,往往这类企业的财务工作多由亲属或熟人承担。另外,外出实践的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人员相比仍有所欠缺,且流动性较强,不能长时间留在企业工作,加大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校外企业通常不愿为高职会计学生提供财务类的实习实训机会。

三、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一)完善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院校与中职学校。与中职学校不同,高职的会计职业教育更侧重于理论的掌握与应用,这表明高职学生有更强的后续发展空间。而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专业能力的应用上更有优势,在工作岗位上上手更快。因此对高职会计学生的培养应突出专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过硬的技术应用能力。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综合性人才培养,在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下,培养出专业基础实、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后续潜力足的复合型人才。

(二)形成以能力实践为主体的课程结构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其课程设置应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保证在理论知识充足完备的基础上,适当向实践类课程倾斜。根据不同的能力模块,分层次地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会计基础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等。根据不同的能力模块对应相应的能力要素,根据能力要素设置具体课程。如针对建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会计电算化操作等能力,设置会计多岗位模拟实训;针对学生筹资能力、投资能力、资金营运能力、财务问题诊断与分析、财务控制能力的训练,设置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实训等。此外可由本校教师根据学生学情与学校具体情况自主编写教材或实训指导书、讲义等,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注意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构建综合性的学科体系。

(三)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设备,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例如在训练学生建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操作时,根据工作内容,将学生分组,组内设置出纳、费用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等角色,采用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兴趣。同时,将实训室与教室相结合,如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点钞、验钞等)时,直接在课前十分钟进行,将基本技能渗透进专业课,提高课程效率。大部分院校都将实训室与教师割裂开来,实际上可简单地将教室进行改造,将部分手工类操作从实训室“搬”到教室,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随时可以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增强课程的真实性与趣味性。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微课慕课开始走进课堂。如何充分利用新型信息化教学成果,提升课堂活力,亦是高职教师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以证促教,以赛促学

会计岗位作为专业技术较强的岗位,专业技术资格证是从事会计工作所必备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是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敲门砖,虽然会计从业资格证已取消,并不意味着企业对员工拥有会计岗位资格证的要求降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体系完备,从初级会计师到高级会计师,包括注册会计师、外贸会计证等都对应了不同的职位与岗位需求。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为主线,设置适合学生考证的理论课程,争取使学生在毕业前考取初级会计师,并为达到工作年限后考中级会计师打下基础。同时适当加入外贸会计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考试的相关课程,以证书拓宽学生的职业道路。

目前各类竞赛如火如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亦可锻炼学生各方面素质。通过赛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按照比赛要求,重组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加大了比赛模拟的真实性。在教学中不再一味追求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全面的掌握,而是偏重实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逐步形成“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教学体系,将人才培养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设为最终目标。

(五)将会计“工匠精神”引入课堂

培育“工匠精神”是指从价值理念和职业技能入手,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岗位上不仅要掌握实际的技能,还应在未来的工作中显现出严谨、专注、奉献、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高校教育教学中除了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应逐步从重理论、重技能的教育发展到注重理论、技能与精神三者并重,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列入计划。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职业精神教育三者有机融合,并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化职业精神的教育与灌输,加大职业精神的授课比重,以不同的形式将职业精神教育融入现有课程,如有需要,应开发新的课程。

高素质技能型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总之,在构建高职会计学生培养模式时,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基础,强调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实训院校
赛教融合下高职大数据专业实训平台自主建设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和突破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