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说文》玉部字承载的玉文化

2017-11-25李偉偉張泰源

唐山文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玉器君子文化

李偉偉 張泰源

浅析《说文》玉部字承载的玉文化

李偉偉 張泰源

玉是先民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经过筛选获得的一种具有社会性和珍宝性的特殊矿石。它的社会性和珍宝性大大超越了实用性,被用于各种社会活动,在巫术信仰、等级秩序、礼仪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发展和演变,到汉代基本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虽然夏、商、周三代以青铜文化为主,出现了大量青铜彝器来代表王权与等级差别,尤其是周代的鼎簋制,使玉器不再像原始社会时处于主流地位,但它在祭祀、殓葬、礼仪方面仍然有青铜器不可替代的作用。玉文化凝结了远古时代祖先们对自然界、群体生活的朴素理解,反映了阶级背景下的政治、社会关系,蕴含了祖先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其精神的提炼和升华。

一、《说文》玉部字

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说:汉字偏旁“可以指示我们古代社会的进化。因为畜牧事业的发达,所以牛、马、羊、犬、豕部的文字特别多。因为农业的发达,所以有草、木、禾、来等部。因为由石器时代变为铜器时代,所以有玉、金、石等部。因为思想进步,所以有言、心等部。假如去探讨每部的内容,恰等于近代的一本专门词典。”一般来说,某一部首的文字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这类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通过对同一部首的文字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类事物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探测古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一段话将玉部字简单分了类:“自璙以下皆玉名也;瓚者,用玉之等级也;瑛,玉光也;璑已下五文记玉之恶与美也;璧至瑞皆言玉之成瑞器也;璬珩玦珥至瓃皆以玉为饰也;玼至瑕皆言玉色也;琢琱理三文言治玉也;珍玩二文言爱玉也;玪以下六文玉声也;瑀至玫,石之次玉者也;至瑎,石之似玉者也;琨珉瑶石之美者也;玓至皆珠类也;琀二文, 送死口中玉也;璗,异类而同玉色也;谓能用玉之巫也。”

根据段说, 我们将《说文》所收“玉”部字进一步分类:

第一类:表示玉或与玉相近的美饰的名称的字

(1)表示玉的名称

《说文》中对字的解说用“玉也,从玉,某声”形式的字有以下几个:璙,瓘,璥,琠,巎,玒,琼,珦,珣,璐。用两个字表示一种玉的有:璠 璵,瑾,瑜。另外,还有几个特殊的字——瓒:三玉二石也(即三分是玉,二分是石头的玉石);璑:三采玉也;珛:朽玉也;璿:美玉也;琳:美玉也;瑶:玉之美者;瓄玉也。这几个特殊解释的字,段玉裁认为体现了“玉之恶与美也”。他在对“瓚”字解说中提到“礼天子用全纯玉也,上公用,四玉一石,侯用瓚,伯用埒,玉石半相埒也。”这又体现了用玉的等级。

(2)与玉相近似的石的名称

(3)表示与玉一样古人用来作装饰的美饰名称:珠,玭,珕,珧,玟瑰,琅玕,珊瑚,璣,珍,,璗。

第二类: 表示玉或美饰的特征的字

(1)表示玉或美饰的色泽

瑛:玉光也;琰:璧上起美色也;瑳:玉色鲜白;玼:玉色鲜也;莹:玉色;璊:玉頳色也;瑕:玉小赤也;玓瓅:明珠色。

(2)表示玉声:球,玲,玱,玎,琐,瑝,琤

(3)表示玉的纹理特征:璱:玉英华相带如瑟弦。(玉上的花纹相互萦绕连结,象琴瑟上的弦。)瑮:玉英华罗列秩秩。(玉石的花纹排列有序)

第三类:表示玉器名称的字

璧,瑗,环,璜,琮,琥,珑,琬,璋,玠,玚,瓛,珽,瑁,璬,珩,玦,瑞,瑱,珥,琫,珌,璏,瑵,瑑,珇,,璪,瑬,璹,瓃,琚,琀,

第四类:表示治玉的字:理,琱,琢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古人对玉的品种、特征以及对玉的加工制作有很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表明汉字是记录并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除了汉字,很少有其他文字对玉有这么详细的记录。

二、《说文》玉部字所承载的玉文化

(一)神秘的崇拜

先民由于认识的局限认为有神异的力量覆盖在万物身上,面对灾难常常无能为力,因而对神灵、祖先顶礼膜拜。在古人看来崇拜的最好方式就是祭祀,于是就产生了主持祭祀的灵巫以及用于祭祀的礼器。原始的巫术时代,是所谓万物有灵的时代。《说文》“灵,灵巫,以玉事神。从玉,霝声,或从巫。”“灵”金文从示;小篆从玉;或体从巫。“同一个字如果存在不只一个字形,也就是所谓异体字,其形义之间就有了多维的联系,而这种具有多维的形义联系的字形又有更多的机会蕴涵某种文化信息。”可见“玉” 与“示”、“巫”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示甲骨文作,为神主形象;巫“祝也,以舞降神者也,”显然巫是祭祀的主管,是人神的沟通者,玉是礼神之物,是人神沟通的直接手段。以玉礼神,目的是为了祈求神的保佑。

玉是礼神之物,且质地坚硬、经年不坏,故古人以玉殓尸,期望玉可以防止死者尸体腐烂,不被邪魔侵犯,并引导死者步入仙界以荫子孙。古人秉持“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丧葬礼俗,以玉殓葬是其中一个重要特征。《说文》玉部:“琀,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琀”在古籍中多被写作“含”,《说文》中把玉作为它的义符,强调死者口中含的是玉。

(二)等级森严的王权

神权逐步消解,王权日益集中,然而人们对玉的崇拜非但没有减轻,反而伴随着文明的发展,逐步融入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夏、商、周三代,摆脱原始社会的公有制,阶级制度日臻完善,礼仪制度随之产生,随着阶级地位分化,含有权力象征的玉也日趋复杂化,这些造型庄严、凝重的玉器,成为礼仪的重要标志,用玉、佩玉也成为区分社会等级的象征。

首先体现在对玉的尊崇上。玉在古代社会被奉为至尊,有些玉器只为帝王专用,如印章以玉玺为最高等级。《说文》有:“琫,佩刀上饰,天子以玉,诸侯以金。”“珌,佩刀下饰, 天子以玉。”唐朝官员的腰带,以玉带为最尊,只有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才能使用。人即使死了,也非一般人能用玉琀。《说苑》对社会各阶层丧葬用琀做了详细记载:“口实曰琀。天子琀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员,庶人以谷实。”

其次在玉器内部也有严格区分。治国礼玉要求界限分明。《周礼·典瑞》中详细记载了祭祀天地时诸侯执玉的规格形制:“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据郑玄所注,镇圭长一尺二寸,桓圭长九寸,信圭、躬圭长七寸,谷璧、蒲璧长五寸。这些不同圭璧的区别在于尺寸由大而小,以体现等级差别。即使在普通的配饰上,这种区分依然很明确。《礼记·玉藻》载::“天子配白玉,而玄组绶;公候配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配水仓玉,而纯组绶;世子配瑜玉,而綦组绶;士配瑜纹,而缊组绶。”这是以玉的颜色和质地的不同来体现地位差别。宋政和八年甚至下令规定:“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为名字。”

(三)道德的代言人

玉是自然界的馈赠,它有强健的硬度和美丽的光泽,人工的雕琢和人文精神的渲染让玉有了丰富的内涵。从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学说兴起,儒家玉文化也开始深入人心,由于儒家提倡德治,所以选择了玉作为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赋予玉许多美德,因此玉被人格化、道德化。

在古人看来,玉兼备了人所有的美德和至性,管子、孔子因此把玉的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用玉比拟君子的美德。“珉之多,故贱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其声,清远以长,其终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孔子把玉德归为“仁义礼乐忠”五种。许慎则将其归纳为“仁义智勇贞”。“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礼记》马氏注则进一步谈到:“玉之为物也,能柔,则温润而泽,所以为仁;能刚,则廉而不刿,所以为义;能抑,则垂之如坠,所以为礼;能扬,则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然,所以为乐;能敛,则缜密以栗,所以为智;能彰,则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所以为忠;孚尹于中,旁达于外,所以为信;始之以仁而成之以信,凡此皆粗而为人道也。”这正与儒家对君子所要求的 “仁义礼智信”相符合,因此“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还揭示了玉与人的相通之处:“玉润而不污,至清洁也。故君子比之于玉。玉有瑕秽,必见于外,故君子不隐所短。” 以上足见玉在不同时期,都被视为美好品行、高尚道德的象征。

正因为玉象征君子的美好品德,而天然的玉被人为赋予的品德成了后人的共识,因此古代社会中玉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财富,玉的美丽关泽和温润内涵使它成为一种超自然物品,被赋予人文之美。所以“君子比德于玉”既是玉的特性,又被拟人化、道德化成为古人心中君子良好品德的象征。例如:《诗经·大雅·稢朴》称赞文王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意即文王外表雍容端庄,内在品质如金如玉高尚纯正。

三、结语

通过对《说文》玉部所收字的分析,结合汉代历史背景可以看出,玉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步趋于装饰与观赏。从考古出土的汉代玉器来看,象征礼器的圭、琮逐渐变少,日常装饰的玉器数量增加,故《说文》玉部中记录了除礼玉之外大量玉饰的名称,说明当时社会玉由政治化逐渐向通俗化演变。玉文化是玉、玉器发展演变的结晶和升华,自新石器时代绵延数千年经久不衰,从具有神灵化身的通天神器到象征王权的礼器配饰再到具有伦理道德标准的君子化身,还是信义、友情、爱情的象征,并且蕴含着当时的审美意蕴。

bk plus 사업지원으로 작성했음.

李偉偉, 제1저자, 경북대학교 중문과 박사과정;張泰源, 교신저자, 경북대학교 중문과 교수

경북대학교 중어중문학과,대한민국 대구광역시 41544

猜你喜欢

玉器君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西汉玉器的鉴定
君子无所争
谁远谁近?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有君子之道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