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阴阳学说

2017-11-24汪娅蓓任海平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素问中医学学说

汪娅蓓 祝 莉 任海平

(1.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55;2.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浅析阴阳学说

汪娅蓓1祝 莉2任海平1

(1.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55;2.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阴阳,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中医阴阳学说源于《易经》,它以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发生原因及病理变化,并用这种理论观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应用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1]。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此为《内经》阴阳学说之总纲,指出阴阳是天地间万物、变化、生杀、神明、治病的根本规律。强调阴阳是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辩证思维规律。

1 中医学阴阳的产生

《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开端,形成了具有哲学意味的抽象概念,也标志着阴阳学说初步形成[2]。中医学引入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结构,如“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也就是说人体是阴阳二气组成,上下表里、藏象经络也都是与阴阳二气息息相关;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发病规律:如“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诊断和治疗原则:如“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等等。故阴阳学说始终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2 阴阳学说基本观点在临床上的应用

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中医学将人体内阴阳不断运动产生的表象作为阐述人体经络、病因病机、辨证、防治疾病等理论。

2.1阴阳对立

凡是向上、向外、无形、光亮、兴奋、热、功能方面等都属阳,而向下、向里、有质、阴暗、抑制、寒、物质方面等属阴。《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水为阴,火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外为阳,内为阴。”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是阴阳的属性,如表与里、寒与热、阴与暗等等,因此阴阳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如辨认疾病就是从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对立两个方面去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是精、气、神三者之间正常作用的结果。阴阳学说认为人体中的“精”属阴,“气”属阳。而“神”则是阴阳和调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常状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也是阴阳运动的最佳状态。如阴阳之间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2.2阴阳互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互为互用,不可分离。如王冰柱《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两者相互为生,相互为用。如人体内的气血是相通的,血为阴,气为阳,气以血为基础,有血才有气,而血的形成有赖于气的作用。临床治疗贫血的病人,在用补血药的基础上,一定要加用补气的药物,中药方剂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黄芪益气。此即血为气母,气为血帅。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而泉源不竭。”就是达到阴阳互根的目的。阴阳互根关系破坏会导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而出现疾病,当阴阳离决时,人的生机就会消亡,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如人体阴阳关系失常,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2.3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白天阳气盛,机体生理机能以兴奋为主;夜晚阴气盛,机体生理机能以抑制为主。《灵枢》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消长关系。

2.4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在病理上的转化规律。临床上在急性热病中,在持续高热后突然出现四肢厥逆,面白身冷,脉微欲绝等阴寒症状,这就是“热极生寒”。中医常说滋阴补阳,滋阴的同时就可以通过滋养阴来养阳,通过药物来滋补体内的阴,促使阴增多后转化为阳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这就是阴转化为阳的现象。

3 讨论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部分。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基础,指导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张景岳《景岳全书·阴阳篇》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说明了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夫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说明阴阳的和谐是万物正常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疗上应遵循“必求其本”的原则, “本”即阴阳。通过调整阴阳,调和气血,使人体恢复平衡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调整阴阳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采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方法,达到“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8.

[2] 李胜男,张怀亮.中医阴阳学说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202-204.

汪娅蓓(1996-),女,本科,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中医学。

B221

:A

:1672-5832(2017)09-0266-01

猜你喜欢

素问中医学学说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玲珑欢
旷云学说普通话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