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2017-11-24

长江丛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基础课基础职业

李 苗

对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李 苗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鉴于目前公共基础课程的现状,需要从提高认识、课程内容、完善考核等方面改进,形成有特色的,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服务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工变得缜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细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进一步提高与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向社会培养和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应该贴近用工单位的要求,不断创新与改革人才培养方式,适应变化发展的就业市场。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学校要解决好的第一要务,制定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设定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丰富合理的教学内容、有效的人才考评机制。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高职”性,既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又要体现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尘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更新和完善,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内容,即:基础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操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与素质,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整体。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能力,同年又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从思想道德、科学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文件的推出,要求高职课程从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等方面,促进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是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它既能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政治修养、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切实增强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现状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既具有职教性,也有公共和基础性,“高职”是它的领域,面对的对象是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为社会教育服务;“公共”是指课程的范围是全体高职学生,不论专业和领域;“基础”是课程的属性,是基点性的,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为职业综合核心能力提供保障;课程是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实施过程。

(一)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在倡导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过程中,重视专业课程建设,对这个领域投入的研究较多,将公共基础课放在次要位置,研究与建设滞后。有的院校对于是否开设公共基础课、该设置哪些基础课程,存在争论,没有统一的认识。公共基础课的改革长期被忽视与冷落,课时量也易被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挤压,这成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薄弱环节。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识和定位要合理,既不能忽视它,也不能夸大其功能,而是“对高职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1]要有针对性地设置适当的课程内容。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内容落后陈旧

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的课程标准与内容远远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其次,课程内容与结构沿袭普通教育的设计,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独立性,没有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灵活设计,因此部分教学内容陈旧,与专业改革与发展水平不同步,缺乏跨学科提升素养的综合性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开发。另外,部分公共基础课的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知识灌输多,实际应用少,教师的教法单一,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的考核有待完善

公共基础课的考核未能很好地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还是局限于传统的期中、期末闭卷考试,并且内容以理论知识点的记忆为主,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学生层次、学生能力素质做全面考查,因此,学生平时不学,考前死记硬背,考完一无所获的现象严重,不但没有提高知识储备,反而产生厌学情绪,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相差甚远。

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策略

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构建以职业标准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与能力转化融合,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体系,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一)整体性建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我国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浓缩型的本科课程设置和中专拓展式的课程设置,到学习借鉴欧美、日韩、澳大利亚及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构建大众化的课程,再到依据区域产业要求,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共同参与设置的课程。”[2]公共基础课程要与高职人才培养及本校特色相适应,整体性建设课程。

不论语文、数学、英语类基础课程,还是思政、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都要统筹整合,在必修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人才培养计划,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设置部分选修模块,依照专业类型施教,形成以“基础、应用、拓展、提高”互相支撑的课程体系。

一是实施分专业、分层次教学,公共基础课程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教什么和怎么教才能使学生易于掌握上。以英语为例,高职院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英语课,但不能大一统的均衡开课,而要根据不同系部和学生层次分阶段教学,分设基础英语、职场英语和高级英语三个阶段,对新入校的学生进行英语能力考试,将成绩更优异的同学放在一起教学,有助于他们考取更高级的英语职业等级证书,普通的同学放在基础班,通过教学使其达到基本的英语阅读与交际能力;而对于电子商务、计算机、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学生,要开设专业职场英语,以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高级英语是为将来准备继续深造本科或研究生的更有学习能力的同学开设的选修内容,这样根据职业需求分层次教学,既取学生所需,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在课堂教学方面,公共基础课为了达到教学的整体优化,在内容上要模块化,避免灌输式。可以按照基础知识与技能、综合技能与应用、创新与拓展等模块,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方式,采用角色扮演法、讲练结合法、项目导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方式,通过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手段,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课程资源、学习资源、课后巩固等内容网络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

(二)增强公共基础课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但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突出,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分量,在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中加入实践教学的环节,并将课堂所学运用于社会实践中。例如演讲口才或应用文写作,要将教学的内容情境化,设计自我介绍、竞品演讲等模拟职场情境,把项目策划书、求职信、计划总结等写作和学生的创业就业结合起来,深入分析学生专业和就业岗位的需求,将教学任务项目化,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思政课中可以加入案例分析,引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到情节中的积极性,将枯燥的理论学习与丰富的现实案例结合起来,将职业领域的新方法、新现象、新技巧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同时,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还可以与学校的第二课堂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社团组织、志愿者协会等机构中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行动中巩固知识技能。

(三)建立开放共享的线上学习平台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知识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学习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因此高职公共基础课要建立开放共享的线上学习平台,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校要利用信息技术与资源的优势,开发线上教学资源,

建设符合高职公共基础课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将课程框架、授课内容、学习资料等通过线上平台分享给学生,使学生能自由自主学习。同时,特色试题库、案例库、网上作业系统等是学生学习的配套资源,还有无纸化考试系统,为学生搭建了数字化的环境平台,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的效率,并积极与学生进行线上沟通,学生乐学,教师易教,课程质量得到了保障。

(四)合理设置教学评价体系

公共基础课的评价较为复杂,尤其是语文、思政等类课,除了对知识掌握程度测评,还要对学生的能力、道德、素养等综合分析,不是一份试卷就能给出合理评价的,因此,建立以“注重提升素质教育活动过程控制和效果评价为主的考核机制”[3]十分必要。除了闭卷、开卷考试、口试、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多元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情感态度、合作意识、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评价,将结果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重过程考核,从而以全方位发展的视角看待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

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和知识的需要,但鉴于当前公共基础课程的功能定位、内容形式存在较多的问题,与全方位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距,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要推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突出其高职特色,体现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李东风,葛力力.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J].职教论坛,2006(5).

[2]陈家颐.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12).

[3]陈向平.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瓶颈与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2014(11).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本文系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校级课题,课题名称: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7XJ03)。

李苗(1980-),女,汉族,湖北十堰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基础课基础职业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我爱的职业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五花八门的职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