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珞丹:我们从未理解医生的无助

2017-11-23

南方周末 2017-11-23
关键词:体验生活急诊科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水母

2017年11月11日,演员王珞丹在公众号“为你读诗”里朗读了诗人席慕蓉的诗歌。“光棍节”读爱情诗,是电视剧《急诊科医生》宣传活动的一部分,也是王珞丹的个人意愿。她在顾城和席慕蓉之间犹豫了一番,最终选择《我的信仰》是因为它关乎爱情,更关乎独立人格。

诗人写道:“如果你愿与我/一起去追溯/在那遥远而谦卑的源头之上/我们终于会互相明白”。王珞丹则解释:“其实到最终我们都会相互理解、相互了解、相互认识,只是时间的问题,只是你愿不愿意跟我继续走下去。”

微信公众号出现不久,王珞丹就关注了一批诗歌公众号,还把喜欢的诗分享去朋友圈。“一个比我还矫情的朋友说:‘姐姐,能不分享诗吗?后来我就自己默默去看。”她回忆道。

王珞丹喜欢读诗、听民谣,一度被视为“文艺青年的样本”,自认是“有一点追求,有一点梦想”的人。她在《急诊科医生》里扮演的江晓琪也大致符合这种评价。剧中,江晓琪在内的三位急诊科医生各有心结。“不管怎么样,都是作为医生这个职业服务的,我觉得这挺好。”王珞丹说。

与这个角色相处三个多月,王珞丹越来越能体会演员与医生两种职业的相似之处:“比较像的一点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医生永远会面对新的病例。演员也是,接到一个角色的时候,一定会有新的障碍是你以前从未遇过的,然后你需要解决它。”

在演员的职业道路上,王珞丹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儿。她2005年毕业,2006年拍摄了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奋斗》,第二年凭借米莱一角为观众熟识。十年过去,她还能接到青春爱情剧的邀约。

“前两天我还在飞机上遇到了一个导演,好巧就坐我旁边,他说要拍一个戏,讲90后的青春。我说导演我演不了了,他说我觉得你可以,要不我给你改80后吧。但80后的青春还有吗?”女演员通常会对年龄产生焦虑,王珞丹来得早一些,“跨25岁的时候焦虑特别明显。我看了一篇文章,说25岁是女生一切机能走下坡路的开始,特别是皮肤,我就给自己买了一个特别贵的精华素。”

《急诊科医生》可能帮助王珞丹减轻了焦虑感。为演好医生这种高度职业化的角色,她提前到医院体验生活,其间观摩了两场手术。“当你发现人体打开了都一样,印象特别深刻。我想既然皮囊之下都一样,那什么能够永远留存?精神。精神世界是你能够区别他人,并且持久的部分。”她感慨道。

他们有黑眼圈,头发乱糟糟,我觉得很美

南方周末:演电视剧《急诊科医生》之前,你怎样体验生活?

王珞丹:我去协和医院急诊科待了一周,跟着主治医生张晖博士,她干嘛我干嘛。我一直跟在她身后,看一个急诊科医生一天都做什么。她上什么班,我就上什么班,她有早七点到晚五点的班,早九点到晚七点的班,还有值大夜,甚至24小时连轴的。大夜和24小时都挺辛苦,后半夜有时会来挺多病号,这时候来往往是很危急的。我第一天体验生活在分诊台,要去了解所有分诊的疗程。分诊台会把病人分给不同的诊室。遇到特别紧急的,马上进ICU(注:通称重症监护室)的,我也可以第一时间知道,直接跟进ICU了。戏里有很多这种需要紧急救治的情况,我得看到。

南方周末:和医生聊他们的心理状态吗?

王珞丹:他们太忙了,有些病患一来就很紧急。在生命面前,他们根本顾不上我们的存在。我很喜欢他们素面朝天的样子。虽然我们在电视剧里不可能蓬头垢面,但是他们的黑眼圈,抢救完一个人之后头发乱糟糟的样子,我觉得很美。以前我们作为病人去看病,心理状态都是很“丧”的,从来没有机会好好观察医生到底什么样。我体验完生活,对医生有不同的认识。

南方周末:会不会经历很多生离死别?

王珞丹:会,但在体验生活过程中,更多的是希望和无助。希望就是经过一些处置之后,那位病患活下来了;无助就是可能第二天这位病患就“离开”了。医院真是充满了希望和失望的地方,医生的无助感其实是我们从来都没有理解过的。医生面临一次又一次离别,同样需要我们去关心。演这部电视剧之前我休息了九个月,第十个月等到了江晓琪。我喜欢这部电视剧的原因,在于让更多人看到急诊科到底是什么样子,医生每天都在干什么,普及一些常识。

南方周末:饰演医生之前,有没有关注相关领域,比如说医患关系?

王珞丹:我不关注都不行,有医患纠纷就一定在微博热搜上,我就会点进去看。说实话,我们经常作为家属和患者去医院,都带着自己的病痛,对医生的关心和理解真的不够。体验生活这段时间,每天回家我妈就问我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希望我分享在医院里碰到的新鲜事。我说妈妈我没劲了,只不过跟着医生,有时候搭把手扶个患者就很累了。患者一进屋先吐了一地,他吐我也想吐,但我那时候穿着白大褂,有一种责任和使命感,不能让患者觉得我嫌弃他。可我真的不是医生啊!我等患者吐完了,小声跟晖姐说,姐我也想吐,能先出去一下吗?她说去去去,你刚才就可以出去。我说我不能出去,因为我穿着你们医院的制服呢。在这种制服里面,你的责任感是不一样的。

“你注定要走一段 关于生死的路”

南方周末:你饰演的江晓琪是什么样的医生?

王珞丹:是一个海归,“人设”还挺吓人的。但是我觉得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国内有外科、内科,分得很详细,却没有急诊专业。国内的急诊科医生都是各个科室轮岗的。而我饰演的角色,因为在国外学专业的急诊学,所以思维和想法跟国内的医生不太一样。我和珊姐、嘉译哥(注:指另外两位主演江珊、张嘉译)饰演的角色存在认知上的差异,比如国内医生可能觉得病情应该先告诉家属,而江晓琪觉得要先告诉患者。剧中有很多这类差别,有时候方式、方法没有对错。除此之外,这个人物大概可以概括为国内医疗环境的“小白”,但她也一点点学着跟患者、领导相处。我喜欢这种性格不够完美,有一定缺陷的角色,我要通过这四十集让人看到每个人都在成长。

这次演医生,就是我不希望自己看上去还是像小孩子。我以往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善于演比较活泼的角色,可能与我平时的性格比较像。但体验完生活之后,我发现在医院的环境下,有一种极度的冷静、果断和一点点几近“冷血”的状态,像是一种常态。嘉译哥也跟我讲,其实我们有时候是演关系和常态。常态一定要对,医生的常态大多是冷静的,不是无动于衷,而是真没有力气和精力向病患过多解释。这个人物带了比较多的人文关怀,因此剧本设置一些桥段,我会去为患者做心灵疏导。我处理这个人物的时候,也在找她与别的医生不同的常态。

南方周末:你是否想继续演一些高度职业化的角色?

王珞丹:想,但不知道还没有没合适的医生角色。不是因为累,而是你注定要走一段关于生死的路。我理念上看淡生死,但始终还是无法面对。这部戏里有好多关于生死的探讨,可能是以往的医疗剧里没有的。面对生死我们应该选择毫无保留地救治,可是如果你知道对方生命已经走到尽头,是不是为了让安慰自己而去救治,还是说给生命以尊严,去选择放弃?电视剧第六集就探讨过,江晓琪的观点是:如果是几分钟,那我选择让他们安静地走。江晓琪和嘉译哥饰演的角色探讨这个问题,也是与所有人直面生死探讨。

南方周末:在演员这条道路上你很幸运,毕业没两年就演了《奋斗》。

王珞丹:其实我在接到宝刚导演的《奋斗》之前,接了海岩老师的《深牢大狱》。当时,海岩老师每一部戏都火一堆演员,但我那部偏偏没碰上。即便这样,我接到那部戏都非常开心,因为那个人物太好了。后来有人在我微博里留言,说《深牢大狱》是我的一个巅峰。我觉得很好笑,但后来想想,可能那时候是用直觉演戏,没有什么演技可言,有时候反而更真实,更不管不顾,有那种野蛮生长的力道。

南方周末:年龄的增长是不是意味着角色和戏路要发生变化?

王珞丹:拍《急诊科医生》的时候,我跟珊姐还真聊过这个问题。我其实是个一直被保护得比较好的人,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所以大家可能觉得我有些不符合年龄。珊姐就跟我说,不能拒绝成长。每个年纪都有这个年纪应该有的东西,你不要害怕衰老,每个人都会衰老。所以与其惧怕这件事情,远不如直面它来得快乐。后来我跟工作人员说,特别喜欢珊姐的样子。她让我看到,一个女人找到了明确的方向。

我以前特别不喜欢别人说我是偶像,我要当实力派。可是我慢慢地特别喜欢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给的生命力和榜样力量。你做的事情对年轻人有影响,大家会去效仿;你做的一点点事情,可能对年轻人都是指引和引领。如果他们能希望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像王珞丹一样,那我的三十岁就一点都不浪费。

猜你喜欢

体验生活急诊科南方周末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成长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立正!新兵们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生活中的“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