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蔽的中心人物

2017-11-23林巧

戏剧之家 2017年21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欲望人物形象

林巧

【摘 要】在《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一向被视为次要人物,但他又是剧中一切矛盾冲突的根源,可以说是“隐蔽的中心人物”。他本人受欲望支配,弑兄娶嫂,谋害亲侄。同时,他深谙人性,借“欲望”支配着剧中其他人物的行为,以达到与主人公哈姆莱特争斗的目的。克劳狄斯对他人的支配间接而隐蔽。这种隐蔽的支配产生了显在的支配所不能产生的审美功能,无形中加深了读者对克劳狄斯的负面印象,同时遮蔽了读者对其正面品质的认知。

【关键词】《哈姆莱特》;克劳狄斯;人物形象;欲望;支配的隐蔽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1-0006-03

哈兹里特在分析《哈姆莱特》这出戏的人物时曾提出,“莎士比亚比其他作家具有更宽广的胸怀。”“他没有试图强迫读者关注剧中的某一个人物或场景,一切都是随着时间和剧情的变化而逐步展开。”[1]84-5这句话为抛开哈姆莱特的主人公光环,重新看待剧中人物的关系与地位提供了某种可能性。笔者认为,传统上被视为次要人物的克劳狄斯,其地位值得重新审视。

尽管布雷德利认为,“只是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爱情悲剧里,女主人公才和男主人公一样,成为事件的中心人物。其余的悲剧,包括《麦克白》在内,都只有一个主人公。”[2]3然而,与“其余的悲劇”不同的是,克劳狄斯作为与哈姆莱特抗衡的对立角色,在贯穿全剧的同时,不仅牵制着主人公哈姆莱特的行动,也支配着大量次要人物的行动。克劳狄斯不可低估的地位与功能还可以由以下问题体现,即“哈姆莱特为什么不立即杀死克劳狄斯?”因为,“如果哈姆莱特杀死他,《哈姆莱特》这出戏只好停在第二幕某一场就结束。”[3]195

本文将以克劳狄斯为出发点和中心,从欲望的角度分析剧中各个人物的行为与关系。克劳狄斯惯用借刀杀人的伎俩,与哈姆莱特的对峙以“暗斗”为主,极少正面交锋。因此,称克劳狄斯为“隐蔽的中心人物”或许更为恰当。克劳狄斯本人受到欲望的支配,弑兄娶嫂,谋权篡位,其形象的负面性不证自明。与此同时,他借“欲望”支配其他人物,为了自身利益置他人于不仁不义。克劳狄斯操纵手段的隐蔽性产生了显在的支配所不能产生的审美效果——放大了其形象中负面的部分,妨碍了读者对其正面品质的认知。另外,本文将指出克劳狄斯性格中值得肯定的一面,力图全面客观地认识克劳狄斯这一人物。

一、欲望的支配者:克劳狄斯

“人是一个有情欲的动物,不论任何民族,不论什么时代,支配人的行为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情欲。这种情欲,就是追求自己的快乐、幸福、荣誉和物质利益。”[4]404从本质上讲,克劳狄斯对其他人物的支配是对他们各自的“情欲”即欲望的支配。

(一)对复仇者们的支配。剧中的复仇者,除了哈姆莱特,还有福丁布拉斯与雷欧提斯。他们因为各自的复仇使命,不约而同受到了克劳狄斯的支配。

小福丁布拉斯在挪威四境召集了一群无赖之徒意欲侵犯丹麦,为父报仇。克劳狄斯写了一封信给挪威王,小福丁布拉斯随即“受到了挪威王一番申斥,最后就在他的叔父面前立誓决不兴兵侵犯”丹麦。[5]105今日的挪威王是老福丁布拉斯与老哈姆莱特之战得利的“渔翁”,必然不想因战事让已经坐稳的王位再生变故。因此,通过对挪威王的政治权力欲望的支配,克劳狄斯间接实现了对小福丁布拉斯的支配。

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欲望是如此淡漠,更多的是“出于利益的要求”[6]44,哪里有利可图,他便去哪里战斗——丹麦行不通,就去波兰。为了利益,他可以轻易放弃复仇。与小福丁布拉斯“利益导向”式的复仇相比,雷欧提斯的复仇情绪是如此强烈,“比大洋中的怒潮冲决堤岸、席卷平原还要汹汹其势。”[5]253为了痛痛快快替父亲报仇,“良心”“礼貌”“今生”“来生”,他一概不顾。克劳狄斯正是利用了他这高涨的复仇欲望,支配着雷欧提斯替他实现杀害哈姆莱特的目的。

面对雷欧提斯的来势汹汹,克劳狄斯镇定自若,对雷欧提斯的诱导环环相扣,入情入理,一来二去,雷欧提斯就把他当作“心腹友人”了。消除了雷欧提斯的敌意后,克劳狄斯一面心甘情愿让自己处于弱势,向雷欧提斯倾诉自己无法对哈姆莱特采取严厉措施的两个理由——王后对他的爱和民众对他的好感,抓住雷欧提斯的“孝心”,告诫雷欧提斯只有用行动代替言语,才能表明自己的确是个孝子。于是雷欧提斯也成了克劳狄斯阴谋诡计的一枚棋子。

为了达到复仇的目的,雷欧提斯不在乎背负犯上作乱的罪名,也不在乎手段是否正当。与雷欧提斯截然相反,哈姆莱特有太多的顾虑。他敏感多思的性格,他所受的人文主义教育,他的宗教观念,他的特殊身份与处境,他对名誉的看重,都是他延宕复仇的原因。这些原因使他的“复仇状态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而克劳狄斯则一直处于谋害哈姆莱特的主动状态之中”。[6]45深谋远虑的克劳狄斯从不与哈姆莱特起正面冲突,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欲望的支配,实现与哈姆莱特的抗衡。可以说,占据主动地位的克劳狄斯是以间接而隐蔽的方式实现着对哈姆莱特复仇欲望与行动的支配。

身在暗处的克劳狄斯处处防备,机警谨慎。哈姆莱特从鬼魂口中得知父亲去世的真相后“装疯”,但装疯没有带给其任何好处,反而引起了克劳狄斯对他的猜疑。在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后,克劳狄斯干脆利用“发疯”这一点堵住众人之口,将哈姆莱特遣送英国,实施他的谋杀计划。若不是遇到海盗,哈姆莱特急中生智,得以死里逃生,想必将死在英王手下。回国后,哈姆莱特在复仇一事上依然无所作为。克劳狄斯却已和雷欧提斯秘密勾结,为他设下了三道鬼门关——利剑、毒药和毒酒。“他是个粗心的人,一向厚道,想不到人家在算计他,一定不会仔细检视比赛用的刀剑的利钝。”[5]279克劳狄斯利用哈姆莱特性格中纯笃、轻信的一面,借复仇心切的雷欧提斯之手,最终杀害了哈姆莱特。

(二)对朝臣们的支配。剧中的朝臣以波洛涅斯、吉尔登斯吞、罗森格兰兹,以及奥斯里克为代表。与其说是克劳狄斯支配着这些人物的行动,不如说是这些人物渴望着被克劳狄斯支配,从而满足自己对权力、物质、利益的欲望。endprint

波洛涅斯自以为是,认定是女儿的冷酷拒绝造成了哈姆莱特的疯癫。他不仅让女儿也成了克劳狄斯刺探哈姆莱特秘密的工具,还主动请缨探听哈姆莱特与其母亲的对话,最后落得被哈姆莱特“误杀”的下场。波洛涅斯世故圆滑,自作聪明,没能洞悉局势。在克劳狄斯与哈姆莱特的角逐中,他站在了克劳狄斯一边,对这个满腹阴谋的篡位君主俯首帖耳。看似无辜,却也死有余辜。他的死,造成女兒奥菲利娅精神失常,最终落水而死,也造成儿子雷欧提斯不惜与奸王勾结,用毒药谋害哈姆莱特,最终自食其果。“波洛涅斯一家三口人都成了哈姆莱特—克劳狄斯之间激烈斗争的牺牲品和殉葬品。”[6]26

为了刺探哈姆莱特的秘密,克劳狄斯还召来了吉尔登斯吞与罗森格兰兹。据克劳狄斯所言,二人从小便跟哈姆莱特一起长大,素来知道他的脾气。而今,二人早已利欲熏心,心甘情愿受着克劳狄斯的支配——与哈姆莱特的友情成了“套近乎”、替克劳狄斯打探消息的工具。在哈姆莱特眼里,他们成了“吸收君王的恩宠、利禄和官爵的海绵”。[5]229奉克劳狄斯之命,二人“护送”哈姆莱特去英国。哈姆莱特发现克劳狄斯的阴谋后,也不管这二人是否知情,将计就计,将他们送上了黄泉路。

在第五幕第二场中,奥斯里克则被哈姆莱特称为“水苍蝇”,哪里有粪土就往哪里钻。他见风使舵,曲意逢迎。哈姆莱特说“天冷得很”,他也觉得“真的有点儿冷”;哈姆莱特说“闷热得厉害”,他便也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闷热”。奉克劳狄斯之命,奥斯里克来到哈姆莱特面前怂恿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他将雷欧提斯夸得天花乱坠——“他是一位完善的绅士,充满着最卓越的优点,他的态度非常温雅,他的仪表非常英俊……在他身上可以找到一个绅士所应有的品质的总汇。”漂亮话说尽后,他的嘴里就“变得空空洞洞”了。[5]317-321

(三)对王后的支配。与常年征战、军人气质的老王相比,克劳狄斯对王后无疑更有诱惑力。他不仅年轻,还有大把时间陪在王后的身边,给予王后关爱与陪伴。而剧中对克劳狄斯的外貌描写全部出自对克劳狄斯恨之入骨的哈姆莱特父子之口,王后与老王之间“美满”的爱情也只是老王的一面之词,都属于不可靠叙述。那么,王后与克劳狄斯之间有没有真的爱情?王后是否与克劳狄斯通奸,共同杀死了老王?

王后的真实心理与性格是剧中最难把握的一个。有批评者认为王后与克劳狄斯共同谋害了老王,也有批评者认为王后对此事并不知情,她性格软弱,只能顺从克劳狄斯。对于王后是否参与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剧中表现得并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后的性格并不软弱。雷欧提斯兴兵犯上,硬闯王宫之时,是她替克劳狄斯挡在了前面。克劳狄斯尚未对雷欧提斯发话,她先说道“安静一点,好雷欧提斯”,并且抓着雷欧提斯不放,生怕他伤了克劳狄斯。反倒是克劳狄斯反复要求“放了他,乔特鲁德。”[5]255由此看出,与年轻的克劳狄斯的结合是这个中年妇人心甘情愿的。她受着情欲的支配,这情欲的满足来自克劳狄斯。她与克劳狄斯之间是恩爱的,至于这份恩爱始于何时,剧本并无明确表明。

二、欲望的被支配者: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支配着他人的欲望,自己也被欲望支配——“我的王冠,我的野心和我的王后”。[5]197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和情欲,克劳狄斯弑君娶嫂,而这仅仅只是故事的开头。为了巩固王位,克劳狄斯还有很多事要做。头等要事便是稳定人心。克劳狄斯口才极好,从他第一次出场时的讲话就能看出。他没有一上场就宣布自己的婚事,而是先表达自己对先王的哀思,提到婚事时又不忘强调是为了“抵销沉重的不幸”才如此匆忙,还点明“这一次婚事事先曾经征求各位的意见”,顿时让那些有意见的人不知如何开口。最后向大家交代挪威一事如何处理——为自己在大家面前树立了一个“有情有义却又能以国家大事为重的新王”形象。[7]87

可悲的是,“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8]115克劳狄斯在篡位后,不得不为了抵挡来自哈姆莱特的威胁,继续前行在黑暗罪恶的道路上。克劳狄斯将哈姆莱特留在丹麦,以便掌握哈姆莱特的动向。在察觉到哈姆莱特的“异样”后,他动用身边所有的人为他探听哈姆莱特的秘密。探听不成,便立即决定除掉哈姆莱特,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与忧郁延宕、瞻前顾后的哈姆莱特不同,与“不是没有野心”“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的麦克白也不同[8]39,克劳狄斯敢想敢做,雷厉风行,刚强果决。麦克白在实施阴谋之前,思想中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就不禁全身震撼,阴谋付诸行动之后,内心更是充满恐惧,无法控制自己的头脑产生幻象。麦克白“是被机运、预言和妻子的挑唆推上犯罪的道路的”。[1]21克劳狄斯则是自己想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克劳狄斯尽管良心未泯,深知自己“罪恶的戾气已经上达于天”,却也清醒知道,“高高飞起”的只是自己的言语,他的思想依然“滞留地下”。[5]195-201他的更强大的欲望胜过他那强大的想要忏悔的心。麦克白“不能承受他的行动所带来的重负”[9]104,克劳狄斯却从不让那“难堪的重负”多在他的良心上停留一刻。

在第三幕第四场中,哈姆莱特将克劳狄斯指认为“僭王”。“僭主的冲动就是渴望主宰自己命运的一种极端欲望”[10]255,但僭主却难逃“僭政的悲剧性”结局。正如“麦克白气数将绝,天诛将至;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8]195,作为“杀人犯”“盗国窃位的扒手”的克劳狄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克劳狄斯,纵然步步为营,最终也难逃僭主以死亡作为惩罚的结局。

三、隐蔽支配的审美功能

作为欲望的支配者和被支配者,克劳狄斯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荒淫、残杀、阴毒、虚伪”“克罗狄斯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11]69-70诸如此类的负面评价一直是学界对克劳狄斯形象分析的主流。然而,正如哈兹里特对王后的评价——“在一些方面是罪不可恕的,但在另外一些人际关系上却并不缺乏情感”[1]89,克劳狄斯也是如此,尽管恶贯满盈,也并非一无是处。如前所述,克劳狄斯口才极好,思维缜密。他与朝臣们的往来言行处处周到,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帝王架子。作为丈夫,他对王后也是体贴入微,爱护有加。全剧中,不论人前人后,都找不到克劳狄斯一句“粗俗”的言语。倒是哈姆莱特,时而骂这个“畜生”,时而骂那个“傻瓜”,对母亲和奥菲利娅更是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正如我们不能轻易地同意哈姆莱特是因为内心压力太大又具有愤世嫉俗的品质,才表现出素质低下、粗俗不堪的一面,我们也不能因为克劳狄斯的野心和阴谋,就轻易地否定他也有温和、有涵养的一面。endprint

克劳狄斯也不应为“酗酒纵乐”一事背负千古骂名。虽然克劳狄斯每次“喝下了一杯葡萄美酒,铜鼓和喇叭便吹打起来,欢祝万寿”是事实[5]59,但这种现象从老哈姆莱特那时起就存在,哈姆莱特也从小就熟习这种风俗。“丹麦王室长期对腐败与恶行的集体盲视,暗示这恶不能仅归罪于克劳狄斯个人,而是源自以其为代表的一种政治制度,即君主政体。”[12]60此外,作为新王的克劳狄斯无疑具备运筹帷幄的才能。他用一封信就摆平了挪威一事。换作老哈姆莱特,可能早就兵戎相见,死伤无数了。对于战争,克劳狄斯也是有所准备的——丹麦全国上下戒备森严,“每天都在制造铜炮,还要向国外购买战具。”[5]15可见,克劳狄斯并非一味求和,而是先尝试用和平的外交方式来解决问题。

克劳狄斯以上种种品质经常被批评者否定为伪善之举,或被直接无视。克劳狄斯形象中值得肯定的一面被其显著的负面特征遮蔽了。和莎士比亚笔下其他篡位者相比,克劳狄斯可以说是最可恨、最遭人唾弃的一个。克劳狄斯为何落得如此下场?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克劳狄斯支配他人的手段的特殊性。克劳狄斯借“欲望”支配他人,却从未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在朝臣们面前,他是关爱哈姆莱特的好叔父;在王后面前,他是宽容忍让的好“父亲”;在雷欧提斯面前,他是满腹苦衷、寻求援助的弱者。被支配者被克劳狄斯蒙在鼓里,不知自己其实是杀人者的帮凶。而真正的杀人凶手躲在幕后,双手不染一丝鲜血。因此,读者在哀叹被支配者的愚蠢可笑与不幸的同时,觉得克劳狄斯更加可恨了。克勞狄斯目的与手段的双重隐蔽大大加剧了其卑劣性质,放大了克劳狄斯狡黠、圆滑、恶毒的一面,遮蔽了读者对其正面品质的认知与认同,使他在读者心中成了彻头彻尾的奸佞小人。

四、结语

克劳狄斯在剧中是与哈姆莱特并行的重要人物。围绕欲望形成的人物关系赋予了克劳狄斯“隐蔽的中心人物”的地位。他的内在欲望与支配手段的隐蔽产生了显在的支配所不能产生的审美效果——强化了读者对其负面人格的感受。但对克劳狄斯的形象的认知不应停留在全然否定的判定上,应当跳出其篡位者的身份定位,去发现他的复杂和丰富。

参考文献:

[1]哈兹里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M].顾钧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布雷德利.莎士比亚悲剧[M].张国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3]张薇.莎士比亚精读[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4]罗国杰,宋希人.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5][8]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6]孟宪强.三色堇:《哈姆莱特》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王玉洁.莎士比亚的“性别之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9]门德尔.莎士比亚笔下的恶魔君主[A].莎士比亚笔下的王者[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03-125.

[10]戴维斯.《麦克白》中的勇气与无能[A].莎士比亚的政治盛典[C].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248-268.

[11]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12]刘思远.王权与表演——论《哈姆莱特》中的君主政体焦虑[J].外国文学评论,2013,(4):51-71.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欲望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