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自然:吾道一以贯之

2017-11-22李瑾历宋东倢

东西南北 2017年18期
关键词:黄体字幕书法

李瑾历+宋东倢

他只读过小学,却当起了老师;他是烟厂的工人,却成为了一名电影字幕师。从写粉笔字,到今天成为社会公认的大书法家,他就是丹青奇才——吴自然。

字幕撰写人生 制片厂如日方升

吴自然先生是吉林省著名的书法家,但是电影界的同行却更为尊重他的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国家二级字幕美术师。这是这一专业领域的最高技术职称。而在他刚开始接触时一切都处于摸索阶段。“一开始写字幕,就是导演让你写什么你写什么,要什么字体写什么字体,导演实际上也不明白这个字体哪个朝代,反正他喜欢就行。但有时候字体也跟影片吻合不吻合、年代吻合不吻合、情节内容吻合不吻合有关系,这些都是自己悟出来的。”吴自然说。

他谦虚为学,率性自然,孜孜以求,恬淡质朴。在吴自然早期的作品中,人们看到他的态度认真且严谨。他还参与了设计,包括摄影、背景、字幕衬景等。“电影字幕不光是写字幕,它有很多内涵的东西融合进去。那时候分工特别明确,背景专管背景,写字专管写字,摄影专管摄影,没有一个统一的安排。可以说这几个人的合作都挺默契,如果不默契,最后弄得也不会那么圆满。”吴自然说道。心灵手巧爱琢磨的他,不久后凭借于此为厂里立了大功。由于当时进口的片子特别多,但是彩色字幕实在做不了。当时的字幕人员可能没有拓宽业务领域的意识,而小小年纪的吴自然,凭着勤奋好学好问,很快就会使用胶片摄影机了,然后关于衬景的布置、光线运用等方面也都有了心得,成为技术上的多面手。

1954年,译制动画片《刘氏三兄弟》的拷贝到了。精力充沛的吴自然和同事们一起进行了片头的拍摄试制。一番摸索下来,制作出的成品水平不亚于苏联。厂领导大喜之下当即决定,此后长影厂片头字幕不再出国加工。几年里,吴自然一直保持着这种从容不迫的气魄。他的劲头也带动了整个字幕组的工作热情。原来每部电影的字幕完成要15个工作日,后来降到10个工作日,再不久又降为美术字7个工作日,毛笔字5个工作日。

人生没有停靠站 我本身才是出发点

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业的征途也充满崎岖艰险。随着“文革”浩劫的到来,吴自然的工作突然终止了。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等作品,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样板戏时代正式开始。

以此为契机,江青对文艺界开始横加干预。对于当时字幕领域的多元尝试,江青用一句“字母眼花缭乱”的抨击,把创作者的热情一下降到了冰点。电影厂的负责人有苦难言,只能要求今后片头字幕衬景一动不动。“电影本来就是艺术,电影字幕本来也该是艺术,但是电影制片厂把这个当作技术来看,不是艺术创作。”吴自然说。

秉持着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干的原则,吴自然为搬上荧幕的样板戏制作字幕,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严谨认真却没有了挥洒自如的灵气。用吴自然的话来说,在各种条条框框的制约下,这就成了一份手艺活。不过平心而论,由于这一岗位上的人才稀缺,如果吴自然真的老老实实地干明白手中的业务,心甘情愿地做一个“逍遥派”的话,他在文革中也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冲击。但是由于个性使然,他很快就“出了格”。

数十年不懈努力 墨传自然风范

有的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含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吴自然确立了对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黄庭坚书体的选择。这是他对一种美学体系的自觉追慕,也是对自身的强势挑战。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吴自然正迷恋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1980年,第一届全国书展先后在北京、郑州举办,那无疑是还处于文化复兴初期书法界的一次盛宴。而一件以黄体书写的中堂给了人们极为深刻的印象,文字内容为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那是吴自然对黄体有了深切的把握后进入到自如创作阶段的佳作,开启了他从临到创的思路。

“初寫黄庭,恰到好处”,书法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是理性情。书法皆以人的性情为准、为本,所以书法理性情是第一要。古人很清楚地讲过,如果写字,只有一些程式化的点画、线条和笔法,那么他只能叫做写正体字,真楷书。“我观先生其字,是成年累月的象征,一笔笔铿锵有力,张扬跋扈,丝毫不受束缚,甚至整行一笔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纵逸,来去无踪;观其理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记流水行云,群鸿戏海,舞鹤游天,怀素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黄体不同于历代大家的体式,摹其形已经很难,得其神则难上加难。而吴自然对黄体坚持六十年不懈努力,执着探求,又不囿于古人,借电影艺术的神奇灵动,形成了或奇显刚劲或豪放飘逸的书风。如今,吴自然将数十年的临池经验,一生的笔耕感悟浓缩为学习书法的——《学书九章》,令海内同道同好既惊且喜。人们惊诧于素以谦虚为学,不与人争的吴先生不顾年高,乐于为后学书写,初学不觉深,专家不觉浅,少长咸宜,开卷有益的书学开蒙之作;人们更喜悦于不少人崇尚功力的当今,有吴先生这样的老书家,以一生的感悟,一心的赤诚践行著时代担当,继续著人文艺术的永恒传承。

吴自然先生的《学书九章》以九百余字的正文,浓缩而又生动地概述了书法艺术理论与书法艺术实践。《学书九章》由定帖、临帖、执笔、用笔、结体、章法、审度、蜕变等篇章构成。每一章都是经验的总结。既合前贤的辙迹,又有当下的艺术提炼,每一章都是习字的要领。既讲起步学习阶段的基本技法,又说深入到创作层面的必备素养,更有艺术蜕变的升华。简约而实用,上口而易诵,便记忆,利摹习。

闲暇之际,铺一张纸,磨一盒墨,拿一支笔,酝一下神,挥一句词,读一篇文字。先生的字形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自成格调,取势险峻,他结字造型或倚或正,或重或轻,有“来如雷霆收震怒”之美;他行笔迅捷,用笔有力,发力沉重,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或劲键或婉转,或如婀娜窈窕的美人,或如矫健勇猛的壮士,或如春风拂面繁花一片,或如北风入关深沉冷峻。

吴自然,1934年出生于山东蓬莱,1952年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影)从事字幕美术业,书写电影字幕二百余部。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世纪50年代,初摹魏碑,60年代初,研习黄庭坚书体。在个性派的书法堂构中,别开户牖,于黄体的若即若离中突显个人神采和时代气息。重视即兴抒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了或奇险刚劲、或豪放飘逸的书风,被誉为“当代黄体第一人”。

他曾出版《吴自然行书选集》。作品和成就曾发表于《书法》、《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人才库》等辞书;墨迹传播海内外,被中南海、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地及寺庙收藏或镌刻。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体字幕书法
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应用黄体酮治疗的疗效观察
别被“黄体破裂”吓破胆
黄体破裂 是一种什么病?
警惕:小小“黄体”能要命!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快速搜寻和下载电影字幕文件
自己动手 调整错乱的影视字幕
简单快捷提取视频文件中的字幕
诗书画苑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