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的历史脉络及规律探析

2017-11-22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张师平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人士群体

◇ 文/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 张师平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做好他们的工作,对于落实中央统战方针政策、推动统战工作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的历史脉络,摸清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的规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更好地发挥新的社会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一、新的社会阶层的提出

作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研究领域和统一战线理论研究领域重要概念的新社会阶层,官方首次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是在2001年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 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这是对新的社会阶层政治身份的初步明确,变以往的“剥削者”为“建设者”,虽然仅是两字之差,但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史上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随后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这一提法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十六大报告列举了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六种新的社会阶层①,并明确指出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期间,新的社会阶层何以产生,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哪些规律,其下一步的发展将指向何方,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的历史脉络

《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这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经典论述,主要是基于19世纪中叶之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提出的阶级、阶层观点,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强调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及其相应的对抗性利益关系,这也就是所谓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之间就难免存在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新的社会阶层”概念从出现之日起,就与之有根本的不同,它强调的是在人民内部或者说社会内部,而不是在敌对的阶级内出现的新社会阶层,这就超越了传统的对立阶级概念框架。

(一)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的奠基时期

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华各民族、社会各阶层肩负的时代责任。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各社会阶层开启了“抵御外侮与民族复兴”的征程。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运用阶级分析理论,深刻揭示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分析他们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为科学制定革命的策略提供依据。在《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3]这一关于社会阶级的分析,一直延续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可见,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着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等社会各阶层。

新中国建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被推倒,此时,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四大阶级构成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形态。此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从此在社会上消失了,此时,我国社会结构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构成,即“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那时的中国,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一种身份社会。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身份:“以阶级斗争为纲”造就的各种政治身份;城乡分割造就的工人、农民身份;僵化人事制度造就的干部、群众身份和单位身份;“一大二公”造就的所有制身份等。[4]但不可否认,正是这种社会结构形态,奠定了后来新的社会阶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的初始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人士悄然出现,原先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出现了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并发展壮大。对于这些新生事物、新出现的社会群体,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得到了明确的肯定,指出,“一定范围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必要补充”的表述,肯定了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

此后,新的社会阶层逐渐成长,这期间,一系列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出台并贯彻实施,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得以快速扩容。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壮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一批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茁壮成长、脱颖而出,在国家政治、经济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处于初始时期,为理解和把握现今新社会阶层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三)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的加速时期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新的社会阶层”概念。在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十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中,正式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六种新的社会阶层纳入到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和范围之中。由此,统一战线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三者间联盟扩大成“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四者之间的新联盟。简言之,即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包括“劳动者”、“建设者”和两种“爱国者”,其中,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显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

从2005年开始,中共中央统战部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评选,第一届当选的全都是私营企业主,第二届当选的99位获奖者中,有11位是新的社会阶层中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此举对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了很大的鼓舞作用。2006年7月,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即是新时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结合胡锦涛同志在会上的讲话和会后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发〔2006〕15号),不难得出,新的社会阶层已经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统一战线范畴,“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要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新力量。”[5]这是有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理论和政策的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从此,阶层关系成为统战工作要妥善处理的五大关系之一。

(四)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的黄金时期

十八大以来,新的社会阶层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突出体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扬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6]此后,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并列提出,之所以将二者并列提出,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群体构成、职业特征、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2015年5月,时隔9年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注定是我国统一战线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7],这是统战工作中首次提到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会后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中,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并列作为十二类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和对象之一。由此,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确定的十五大类统战工作对象变为现在的十二大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归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再加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新媒体从业人员”,当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就包含这四个群体②,总体规模约为7200万人,其中党外人士占比为95.5%,约6900万人[8],原先所讲的“六种人”中的“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已不再称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而应纳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范畴。

为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有关新的社会阶层方面的决策部署,2017年2月,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关于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7〕15号),充分阐述了新形势下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重大意义,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从2001年“新的社会阶层”概念被首次提出,到2017年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的召开,16年时间,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受到中央高层的重视。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新的社会阶层完成了自身的政治定位,也完成了社会身份的政治转轨。

三、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的规律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着实践。考察新社会阶层发展的历史脉络,意在更清晰的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来龙去脉,总结新的社会阶层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规律,为当前新社会阶层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积累宝贵的经验。当然,随着新社会阶层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必将指导和促进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开展。

(一)概念的双重性——新的社会阶层,首先是作为一个社会概念,其次才是作为政治概念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所谓‘新社会阶层’,并非一个严格学术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对于特定社会群体现象变化的反应,它们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引起世人更多关注”。[9]因而,探讨新的社会阶层,必须要明确新的社会阶层首先是作为一个社会概念而存在,其次才是被当作政治概念。这是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的普遍规律,或者说最基本的规律。

作为社会概念,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整体结构中的一环,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0.465,比2012年的0.474下降0.009[10]。虽然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据统计,1993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直处于0.4的国际警戒线之上。较大的贫富差距,给社会造成诸多的不稳定因素,要求我们的社会结构应由现在的“金字塔型”逐渐转向“橄榄型”,而这其中就需要中产阶级,或者说中等收入群体、中间群体的人数增多。新的社会阶层,因其构成成分,而更多的归属中等收入群体,将成为未来“橄榄型”社会结构中中产阶级的主体。作为政治概念,新的社会阶层也通常被当作统战概念对待,当然,要注意与传统的阶级阶层概念相区别。十八大以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一系列政策方针得以出台,并相继实施。明确新的社会阶层概念的双重性,有助于优化社会结构,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和谐风气,也有助于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发展的过程性——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变迁关系密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和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现今,新的社会阶层已发展成一支不可小觑的社会力量,但我们应清楚的是,新的社会阶层,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发展得以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他们的出现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新的社会阶层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新的社会阶层的存在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满足了新社会阶层形成和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由此为新的社会阶层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另外,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逐渐分化出的社会群体,原先“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在经济因素的推动下发生变化,知识分子阶层不断分化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可以说,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客观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实合理性。

鉴于此,我们不难得出,“新的社会阶层”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社会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结构上的重大变化,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具有过程性,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仍会不断发展变化。因此,科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掌握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各阶层状况,是把握新的社会阶层发展规律和做好新形势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重要前提。

(三)成分的动态性——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类型将逐渐增多,并处于变化之中

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使得各种因素对新社会阶层的影响愈发复杂和深刻。从发展的角度而言,新的社会阶层既是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群体,也是一个动态的、成长的群体,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内部成员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相互流动、渗透影响仍在进行。[11]因此,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类型将逐渐增多,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当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包括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四类群体。每一类又可以分为多个亚群体,每个亚群体也可再细分为更小的群体,现在是四大类群体,或许以后不止这四大类,现在四大类群体中每一大类群体内部,其成分的变动会更大,这一点就目前看来是毫无疑问的。就自由职业人员来说,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迫使他们不断变换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频繁流动,他们的职业身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之相适应的是,群体类型不断变化、逐渐增多,而且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知晓了这种动态性,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客观的掌握新的社会阶层的构成要素。

(四)地位的不对称性——新的社会阶层,先是经济力量的壮大,而后逐渐才是政治地位的提升

考察新的社会阶层发展过程,不难得出,其经济力量最先得以壮大。据《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披露的消息,从个人收入来看,新社会阶层在过去一年的平均收入达到166403元,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75184元,是其2.21倍;而在家庭收入层面上,新社会阶层过去一年的家庭总收入均值达到288826元,是社会平均收入147573元的1.96倍。[12]就经济地位而言,新的社会阶层已逐渐成为一个有着相当影响力的社会群体。经济地位的提升,反映到政治层面,新的社会阶层必然会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愿望,期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新的社会阶层,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一个新的、特殊的部分,表现出新的社会阶层融入和政治体系吸纳的双向互动性。在互动中,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得到表达、权益得到实现,政治体系的包容性得到提升、合法性得到巩固。[13]本着加强新的社会阶层队伍建设的目的,必须着力在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上下功夫,满足他们政治参与的迫切愿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新的社会阶层在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四、反思与启示

伴随改革开放而出现并发展壮大的新的社会阶层,在新时期新阶段引发了不少新的问题,需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研究,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凝练出发展规律,并运用于指导当下及未来实践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第一,作为新生事物的新社会阶层,其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段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改革开放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没有改革开放,新的社会阶层就不可能出现。新形势下,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壮大,其工作的开展及效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二,新的社会阶层从出现到茁壮成长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中国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造。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研判当前社会发展的状况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科学分析现阶段各种社会力量,从新的社会阶层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有益经验,必将指导新时期新阶段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中国经济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正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转型时期的中国,如何跨越或避开这一陷阱,是摆在执政者面前必须攻克的难题。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它在社会整体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能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当代社会的转型,突出了“新”这一命题,需要我们重新系统地审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和阶级理论的发展,着眼于营造良性的阶层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而不懈努力。

第四,统一战线内部构成问题,是统一战线基本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战工作的着力点。探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问题,应本着巩固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目的,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团结和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做好他们的工作,发挥他们的作用,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熟悉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的规律,这不仅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也为党和国家制定有关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各种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①十六大报告中提到的六种新的社会阶层是指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

② 四个群体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见《再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央统战部“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2017 年3 月31日。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8:2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51.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

[4]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4:15.

[5]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EBOL].(2006-07-24).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102565/1821 42/10993375.html

[6]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3-17).http://www.gov.cn/ldhd/2013-03/17/content_2356344.htm

[7]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5-05-21).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521/c172467-27034028.html.

[8]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约7200万人[EBOL].(2017-01-0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06/c_129434180.htm.

[9]李路路,王薇.新社会阶层: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新界面[J].河北学刊,2017(01):136-140.

[10]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7-07 (03).

[11]廉思,芦垚,冯丹.新社会阶层面临的挑战、发展的趋势以及对策思考[J].青年学报,2017(01):45-51.

[12]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R].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

[13]黄天柱.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价值、特点及引导[J].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1):17-24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人士群体
砥砺深耕 履践致远——记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魏青松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国家治理视域下新的社会阶层文化引领论析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WHEELS IN MOTION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