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文创产业景观偏好研究

2017-11-21严昉菡

科技视界 2017年22期
关键词:文创产业

严昉菡

【摘 要】研究以人对环境的偏好度及对景观美质的认知作为研究主线,选择研究较少的文创商业模式区域从文化脉络的角度考量其所带来的环境附加经济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出设计中对文脉传承、风俗习惯的延续以及地景的设计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以城市设计中的文脉传承与风俗延续作为环境设计考量变量,通过经济价值的利润率及人流量作为判断指标,配合问卷调查分析,形成对地域经济及地域文化的城市设计应用建议。

【关键词】文创产业;景观美质;视知觉偏好;环境价值

0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一个新兴产业,其随着业态及设计思潮的转变而动态发展,英国最早自从1998年以来提倡文化创意产业以来,世界各地的文化与创意结合的产业链都开始兴起。如今上海作为“设计之都”文化创意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越来越多。

景观偏好是人类对景观加以评价的一种主观心理判断,目的在于了解景观的特性及个人的喜好,是有形的景物,亦是无形的意向。在评估景观美质的方法上,主要应用的是认知模式(cognitive paradigm),认知模式利用个人过去的经验、未来期望、社会文化的状况,来研究人类对景观的意义。认知模式和心理物理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认知模式强调环境场所意义而非环境物理特征本身[1]。环境对观赏者的刺激,必须藉由认知过程,来产生反应[2]。

“十三五”期间,围绕创意产生、创意服务、创意消费三大环节的链接点,加强文化创意与市场的对接,与制造业、商业、旅游业、休闲娱乐业、农业的融合[3]。在与各产业结合的过程中,其景观环境空间亦会对文创产业的效益产生影响,人在环境中的知觉体验,影响到了人的游览、消费、活动,不同的场所对应不同的空间设计才能为产业带来更大的活力。

1 景观视觉资源

以线条、形体、色彩、质地的形式美为原则,结合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生态学原则,这也是景观视觉评价的主要体现。事实上,在主体认知的过程中,景观通过其自身的物理形态所陈述的内容,会经过观赏者本身的主体意识的“证实”。如:在上海市中心大部分区域,人们所“认知”的行道树的树冠形态即是法国梧桐(悬铃木——杯状树冠),这就是人们在心中的预设值,人们以这种预设值来评判当出现其他行道树种类时的景观美质。在同一个区域生活的人,往往具有共同“语言”,设计师通过环境的引导不断的使区域内生活的人具有趋同性。

就如同创造语言一样,景观亦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热潮,如:上海的樱花热,当樱花热被人们接受时,即是设计师用植物造景创造出的规则,人们在没有其他更吸引的环境时会选择这类具有“爆炸视觉”的观赏环境。但值得反思的是,当设计师过于局限于这一类的观赏视觉,会使得中国的景观环境缺乏本土特色,在景观设计的选择过程中,我们不应局限于特殊设计“符号”,而应该更多的考量共同文化所带来的设计思路。

随着上海城市结构的变化,大量的轻工业开始由市区向郊区转移,因此,上海的文创产业选址多为历史街区、工业遗址,而这些工业遗址与历史街区往往承载着上海几代人的回忆,这些回忆若以景观的形式融入到整个场景中,不仅能够将上海的传统文化、习俗、生活气息继承与保留,也能让年轻一代的人了解上海所独有的风貌与感觉。

本文所探讨的视觉资源亦是将场所精神本身进行设计融合后的景观效果,探寻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工作及生活环境对人在进行视知觉评估时对景观偏好的影响。

2 场所精神与文创产业

在不同学科背景下,都对场所精神与人的景观偏好有所涉及。研究中主要涉及到心理学、现象学、符号学与视觉传达理论方面的研究内容。心理学从人的心情对观赏景观的影响、景观对游园者的心理影响两方面作出阐述,从人心理变化角度出发论证场所精神存在与对其影响的依据。视觉传达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以景观基础物理形态特征为基础,利用不同空间变化,以其质感、颜色、形状为基础进行组合,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来对人产生影响。

场所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与存在,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所在。场所精神的产生具有其必然性,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件,文化的延续都将成为场所精神出现的载体。影响场所精神的因素有很多,建筑的形式、空间的组成、民间的风俗、游客的心境、历史的脉络、文化的传承等等。从地域的角度来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环境最能够表达当地的特色。

3 文创景观偏好

由于城市居民高密度的社会交往,使城市空间具有更强的人文色彩以及情景性质[4]。针对多伦路上的居民、婚纱摄影者以及游客作了封闭式的问卷调查,通过对植栽景观的调研,来了解人们对植栽景观的看法。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无论是居民或是游客,甚至于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对于当下街巷的建筑风格具有极大的认同感,八成受调研者认为,建筑本身的风格使多伦路形成了当下的文化氛围。对于整个街巷的尺度与空间的围合感而言,当地的居民普遍认为多伦路街巷当下的尺度过宽,与之前的邻里尺度相比,相互之间的距离感更大;而对于游客与摄影者来说,更容易接受当下的街巷尺度,为游览与拍摄提供了足够的视距,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植栽景观方面,当地居民大多数对原有植栽有较强的认同感,许多上海乡土植栽的种类,人们也能很准确的说出其来历;对于游客来讲,年龄较年长的游客更容易接受当下的植栽景观,而年轻的游客则认为植栽过于平淡,缺乏视觉的冲击。

多伦路作为二十世纪初的文化重地,许多文人、名人都在此居住过,多伦路的场所精神也和文人一样安静、执着、厚积而薄发,景观不能以喧嚣的色彩让它失去原有的光彩,而应该让它在时间的沉淀中变得愈发浓厚。

在現代景观的发展过程中,景观在功能的趋向上越来越偏重,在此期间景观的功利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有好的现象,大量景观的出现能够缓解人们对自然的渴望,而失去了土地、地域感知的支撑,人们会逐渐失去对泛景观的兴趣。随着人对于需求的加深过程,景观也在随之改变。

在田子坊的调研中,国外的游客在田子坊中出现的几率极大,主要原因在于田子坊的一些区域中对一些国外场景进行了异域重现。上海本身的城市特征中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质,因而对一些国外生活场景的重现能够比较好的融入到城市这个大场景中。国内外游客对田子坊的认同感主要集中于其街巷的尺度,让人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生活氛围,而同样的由于使用功能的变化,导致街道所承载的人流剧增,人的拥挤知觉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放大,影响到游览体验。而对于现代景观,尤其是极具创意的植栽或硬质景观与上海石库门建筑相结合所形成的强烈视觉对比,让游客都表现出极高的兴趣。

4 结语

在整个景观偏好的调研中,人们对建筑、空间尺度本身的在地性认同度较高,人们普遍认为还原场所原本的风貌,甚至于还原当时的生活状态更能够让人有好的知觉体验。根据不同的文创产业园,景观与尺度也应有相应的调整,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亦应作出不同的景观对策。如何还原场所原貌,而又不影响人的体验,如何结合现代设计、科技创新设计与传统建筑的融合,是我们现在急需要考虑的内容。希望文创产业,能够真正的将设计、文脉与人的精神需求完全的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Brown T.C. and Daniel, T.C. (1984), Modeling Forest Scenic Beaut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to Ponderosa Pine, 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 RM-256.

[2]陈惠美, 林晏州.景观知觉与景观质量关系之研究[J].造园学报.1997,4.

[3]王慧敏.“十三五”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与重点[J]. 上海经济.2015,7.

[4]黄承元,周振明.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8.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创产业
台湾文创中的“小题大做”
关于图书馆文创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博物馆文创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