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的名义》走红的倡廉期待

2017-11-21李昌森

中华魂 2017年7期
关键词:周梅森人民的名义名义

文/李昌森

《人民的名义》走红的倡廉期待

文/李昌森

朋友老蒋一见面就问我,看过《人民的名义》吗?我笑笑说,这年代还有多少电视剧能把我们这些七老八十的人拉到电视机前?他说,不妨一看。

打开湖南卫视,才看了两集就停不下来了。这个由江苏籍作家周梅森编写的、被称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剧”,制作精良、实力派演员阵容庞大,尤其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正邪对决,打开了反腐高压下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将一场波澜壮阔的反腐战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腐倡廉教材。不但我这样有些挑剔的人喜欢,就连一些小年轻也兴趣盎然。播放10多天来,收视率一直高居榜首,全网播放量突破10亿。(人民网4月13日 )

中国版的“纸牌屋”。看了上集就等下集,好久没有这样追剧了。这些年来反腐剧没有少放,也没有少看,为何《人民的名义》能一炮走红?

一是戳中痛点才能给人惊醒。该剧最吸睛的亮点是大尺度,敢于揭短亮丑,一方面把曾经属于禁区的内容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出来,满足了观众对贪腐内幕的好奇,另一方面把贪官狼狈为奸、落马后痛哭求饶、丑态百出的画面艺术再现,真实地反映了腐败分子色厉内荏的一面。当反贪局处长面对贪官赵德汉把大量赃款藏在冰箱、墙壁败露后求饶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被怒斥“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怎么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时,是何等的痛快淋漓。有痛点才有看点,反腐剧最忌讳不痛不痒。 所谓“大尺度”,也不过是跟以往的反腐剧相比“大”了点,而与现实反腐的力度相比并不算大。反腐不设底线,“有腐必反”,中央的决心为“尺度”壮胆。把老百姓想看而看不到的东西搬上荧屏,无论是人物设定,背景格局还是社会深度,较以往都有重大突破。水浅的地方钓不到大鱼,敢涉深水区,有尺度才有深度,有尺度才有力度,有尺度才有看点,这正是该剧的成功之处。

二是与时代同步共振的作品,才能产生共鸣。从反对铺张浪费的八项规定,到根除“舌尖上的腐败”,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追逃海外贪官的“猎狐行动”,《人民的名义》展现的正是中国当下红红火火的反腐倡廉现实。腐败是我们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谁也无法回避。虽然那些“老虎苍蝇”都在剧中,但在现实中人们似曾相识,甚至可以找到原型。那个拉山头、搞宗派结党营私的省政法书记,那个靠三分姿色专门向权势施放“肉弹”而成为豪门阔太的山水集团老板高小琴,那个阳奉阴违投机钻营、满嘴马列一肚丑陋的公安厅长,那个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舍得一身剐、敢把贪官拉下马的反贪局长,这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角色,把官场的反腐斗争演绎得入木三分。惩恶扬善所赢得的民心,激浊扬清所积聚的民意,都在剧中得到了体现。在丝丝入扣的幕后纠葛和邪不胜正的公开较量中,力透纸背的现实批判,给人们传递正义的信心。

三是与人民同呼吸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文艺作品想“走流量”,先要“走心”,打动人心的作品才会叫好又叫座。深入现实生活而又不落俗套,把老百姓关心的事、想说的话,通过剧中人物表达出来,才能达到一拍即合的效果。当“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的觉悟还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话从省委书记口中说出来的时候;当市委书记面对不关心群众疾苦而发出“过去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坏事、现在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好事”的感叹时,这些老百姓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听起来何等过瘾、何等畅快?“公权本姓公、用权当为民”的真理回归,“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权力复原,电视剧道出了老百姓期待已久的心声。以人民的名义来维护人民的利益,正是这个戏的内核。正如编剧周梅森本人所言:“人们关注《人民的名义》,是一种社会期待,人民对文艺的期待。”

猜你喜欢

周梅森人民的名义名义
假蜂蜜
周梅森:走在滚烫的时代现场
周梅森:走在滚烫的时代现场
以二胎的名义,享受生活
以法律的名义,捍卫英烈荣光
周梅森:三本书影响三段人生
周梅森的“智斗”人生
《人民的名义》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新作《人民的名义》
以Herm è s名义,注解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