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人为学,钱先生都称得上是学界的不朽标杆

2017-11-20范伯群

传记文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学学术文学

范伯群

苏州大学文学院

上图:在太湖畔席家花园“散淡人生”

钱谷融先生常常谦称自己是“散淡无能”的人,他出版的随笔集也定名《散淡人生》,其实他的骨子里有着一股“学术定力”和“学术自信”。即使在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时,他也坚信自己的“学术信念”——“文学是人学”。他相信在疾风暴雨后一定还会是云淡风清,一定是会有“轻舟已过万重山”般的坦途。正因为有那种博大宽阔的胸襟与人性的智光,他才能“散淡”得起来。他将自己的书名定为《闲斋外集》《闲斋忆旧》《闲斋书简》,这个“闲”的骨子里是一种“闲庭信步”的“闲”。即使是他的随笔也能看得到他的内心充满着“真诚”,能与读者“促膝谈心”,令人信服,他不是“无能”,而是“无伪”。

《中国当代大学者对话录》之“钱谷融卷”书影

我和钱先生认识较晚。记得第一次见钱先生大约是在1978年吧。那是安徽大学中文系在黄山举办了一次很有规模的现代文学研究会议。王瑶先生也参加了。在开幕式上,请钱先生代表与会同人发言。能请钱先生作为与会者的代表,这也是众望所归。主持人报:“现在请钱谷融教授代表与会者讲话。”钱先生上台第一句就坦然地说:“我不是教授,我是讲师。”于是下面一阵骚动,大家觉得很惊讶,怎么这样有学问的人还是“讲师”?如此足有两三分钟,大家议论纷纷,这也是对当时学界不正常的现象作了一次不约而同的“集体批评”,以致钱先生要等大家平静下来才再继续发言。后来听说1980年评职称时,钱先生就被越级评为教授,既是众望所归,也为华东师大学术委员会和学校领导的明智决策加了分。

我在没有拜见钱先生之前,已久闻钱谷融的大名。当时,有的人是靠被批判出名的。钱先生虽屡经批判,但他却是靠他的真才实学令人钦佩的。他发文章不多,但皆以质取胜,每发一篇都会有大影响。他的《论“文学是人学”》虽曾一再在多种场合受到严厉的批判,但当时很多人心里还是同意他的观点的。那时是向苏联“一边倒”。高尔基的威信在中国就与鲁迅的地位是同等崇高。高尔基也发挥过“文学就是人学”的论点,而且文学也的确是“人学”,为什么要批判呢?也正因为那种无可理喻的对“人道主义”的批判,才会使“文革”中人咬人的“兽道主义”能大行其道。但1978年还刚刚开始“拨乱反正”,大家多少有点心有余悸。对《论“文学与人学”》这桩公案,当时还不敢贸然触及。记得就在那天晚上,我们就约了几位同行请钱先生到房间里来给我们讲《雷雨》。我记得在座的还有我的老同学吴中杰。这等于请钱先生在会上抽时间为我们开“小灶”。从那天晚上起我就自认可算是钱先生的“私淑弟子”了。钱先生的《〈雷雨〉人物谈》在《文学评论》上发表后,使我钦佩得五体投地。我讲课时就以钱先生这篇文章的论点为主干,也向学生们介绍,在课后大家找这篇文章再好好读一遍,学生们也都说大受教益。以后钱先生每发一篇文章,我都要找来读一读,因为我觉得钱先生写文章总是“弹无虚发”,总能让我有所得益。

《钱谷融文集》书影

从此以后,我向钱先生请教的机会就多了。每次我有研究生答辩时,总要请钱先生和我的恩师贾植芳先生到场主持。钱先生对我也很是提携。他和徐中玉先生要我协助吴宏聪先生编全国本科自学考试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但使我感到非常惭愧的是当时由于行政工作太繁琐,常使人心烦意乱,没有定下心来好好协助吴先生,也有负于钱先生给我这样一次编写教材的锻炼和提高机会。吴先生也只好多多亲力亲为了。在编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在宜兴和扬州召开了几次会议,或讨论教材的编写提纲,或审查教材的定稿,钱先生都亲临指导。他在主持审稿时,他那种学者的风范,发言时既富有见地,对后辈又宽容大度,有一种令人产生“亲和力”的磁场,会议也就开得特别融洽,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就统一了意见。

钱谷融先生为读者签名

最使我感激的是他对我们学科集体的科研项目的鼎力支持。2000年,我们编著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出版后,曾召开过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钱先生莅会时的发言对大家特别有启迪。他发言的题目是《不必羞愧的缪斯女神——我看通俗文学》,他对“闲书”一词作了妙语连珠的发挥:“从前我们将小说当作‘闲书’,我觉得非常好。那就是说,作者是闲了才写,读者是闲了才看。过去如果士大夫知识分子一心想求官,他也没空去写小说,只有求官不成,或者被罢了官,仕途无望了,他才有可能去写小说。这样的人往往饱经世途坎坷,阅尽人间冷暖,他的小说当然有充实的内容,很能打动人。‘聊斋’、‘红楼’、‘儒林’都是这样写成的。而读者在读这些作品时‘寓教于乐’,不是看一张板着面孔的‘教训文学’。”在当时,通俗文学还被某些同行视为旁门左道,钱先生见解独到,真是发前人所未发。只简单的几句话,就将文学史上优秀通俗文学的写作及其功能说透了。他言简意赅,却又令人拍案叫绝,也大大倍增了我们的学术自信力。

现在,钱先生虽然驾鹤远翔,却不会与我们永别。这位德高望重的忠厚长者,他的道德文章,值得我们后辈视为学习的楷模。他低调而博大精深,无为而治,却又身体力行,为我们显示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为学界树立了不朽的标杆,作出了示范。他和霭慈祥的面容,将会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间。

猜你喜欢

人学学术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人学视野与世界文学建构:蒋承勇教授学术访谈录
期刊与当代学术研讨会暨《长江学术》发展论坛掠影
北人学没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北人学没
文学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