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育种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2017-11-18潘丽娜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21期
关键词:猪种种猪猪场

潘丽娜

我国的养猪业历史悠久,拥有世界上最多数量与品种的猪。然而现阶段关于猪育种的研究依旧呈现出长期滞后的形势,尚未培育出具备我国特色并可以深入影响国际猪种培育的猪品种。尽管我国属于养猪大国,但并非完全是养猪强国,由于先进的育种技术较为欠缺,而各个地方又不够重视猪种的利用问题,导致对优良品种的猪仍然依靠进口,在引进猪种以后却又无法合理利用其推广育种研究,所以造成了品种退化的恶性循环,浪费了许多优良资源。通过回顾猪育种工作的现状研究,可以针对国际猪育种的发展局面与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猪育种研究出现的问题且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进而努力培育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猪品种。

一、我国猪育种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经过几千年的改良,我国已经拥有了许多品质非凡的地方猪种,为现代化的养猪业提供了可贵的育种资源。然而目前并未形成独具特色的完备培育整体系统。我国的猪种遗传培育相较于国际先进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比如长期以来核心种猪仅依赖于进口,因而会造成猪种的繁育系统受到先进国家养猪品种的局限。地方猪无法获得合理的保护与科学利用,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种猪测定培育体系,无法大规模适用于全国各区域,走向国际更无从谈起。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 育种理念与方式较为滞后

我国开展猪育种的任务先后经历了单性状或多性状指数选择等阶段,这些方法可以适当延缓猪品种的退化速度,但并不能提高优良猪品种的选育质量,且会消耗过多时间。因此应引入国际上先进的育種方式、手段与技术,用于提升品种培育的速率。另外大部分猪场暂处于闭塞状态,无法实现场间信息的沟通和共享,阻碍了育种任务正常开展。即便场间存在信息关联,但因不同猪场间并未建立遗传关系,所以不能有效实行遗传评估。因此需要掌握先进的科学育种理念与方法。

2. 猪育种结构不够合理

由于技术和资金条件等因素受到制约,不管是国内本土培育的猪种还是从外国引进的优良猪种,均存在偏少的核心群数量,具有薄弱且较窄的遗传基础,减缓了遗传改良的速度,虽然能够培育优良品种,但无法及时在不同的猪场间较好地培育繁殖,更有甚者猪场试验具有较为滞后的技术设备,工作人员缺乏优良的科研精神,影响了育种任务的合理进行。

3. 遗传评定方案不可靠,数据记录系统不统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种猪群的核心企业尚未具有一定规模,育种技术力量不足,核心猪场彼此各自竞争发展;另外存在测定仪器不统一、方法不规范、人员流动性较强的缺陷,造成记录系统不统一,很难准确且详细地对猪种展开遗传评估或评价,进而造成遗传评估机构的权威性与科学化遭到质疑,数据的合理性与真实度受到考验,结果降低了种猪生产企业积极育种的参与度。

二、猪育种研究任务的相关发展策略

1. 调查猪种资源,建立健全地方猪种法律与资源保护体系

为有效保护地方种猪的遗传育种资源,国家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增加了地方猪品种的经费保护投入力度,先后在全国开展了关于猪种资源的广泛调查,并依照调查结果出版了猪遗传育种的资源志,其中详细阐述了地方猪品种的分布、体貌及生产特征以及育种保护任务等,提供了猪种保护方面的借鉴与参考。此外根据分层保护、重点管理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体系,深入管理并有效保护猪种资源,尤其是应着重保护较少数量或者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扩大优良品种的规模,防止这部分猪品种由于未能合理保护而逐渐绝种。可以建立优良种公猪的基因库或者收集精液,如果淘汰了优良猪种的个体,也能够适当延续它的优良特性。

2. 强化地方猪种科技的保护创新

需要在地方开展猪种资源的发掘、开发保护和创新利用研究活动,针对猪种资源进行动态监测,以便实时掌控地方猪种的变化信息,针对濒临灭绝的猪种设立预警机制,并完善地方猪种保护的有关资料。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针对猪种实行遗传育种评估,并探寻特色基因,形成一套符合我国育种现状的研究方案,培育特色配套系列与专门化的新品种;必须加强针对地方猪种保护的创新措施,从而有助于培育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优良猪种。

3. 积极推进联合育种和配套系育种相融合

配套系育种指的是以两个以上的专门化品系为亲本,借助严格设计的杂交组合实验,筛选出其中之一作为最佳杂交模式,然后凭借这种模式配套杂交而得出的产物。配套系育种的优势包括较易培育品系,品系之间的杂交效果良好,能够提升选种效率,并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配套系育种可以积极地影响动物育种,有关部门需要推进实施优惠政策,全面共享种猪遗传的育种工作,一方面宣传育种任务,另一方面能够建造共享的资源平台,实现共同交流与发展,增强了企业与场间之间的沟通协作,使不同育种场及企业在上级部门的分工协调和技术支撑与监督下,顺利培育各种性能的配套系,再予以联合育种。

我国的猪种资源十分丰富,却在技术和手段方面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因此应当重视培训有关人员的技能,提高创新意识,确保种猪遗传育种研究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基于优良猪种的引进,还需要注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改良。

(作者单位:150069 黑龙江省家畜遗传资源保护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猪种种猪猪场
贵州地方特色猪种培育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猪场消毒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