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留守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

2017-11-17刘娜

未来英才 2017年21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留守儿童

刘娜

摘要: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隔代教育等问题,比普通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农村学校,负责学龄留守儿童教育和培养,负有保障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责任与义务。学校与教师应按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框架,规划留守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以事物的内外部联系为脉络,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本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缔结家长、家族、村委、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提升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心理教育与引导

根据今年7月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农村学龄完全留守儿童的数量推算约1000万人。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他们留守在家乡,或父亲外出务工、或母亲外出务工、或双亲均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壮大的当下,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为重要的社会研究课题。农村学校,负责学龄留守儿童教育和培养,负有保障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责任与义务。且农村学校扎根当地,教师可频繁地接触留守学生,具有方便洞察学生心理状况的有利条件,应成为一个留守学生心理教育和引导的窗口。我在农村学校深耕教育30多年,且任班主任工作30年,任教的留守儿童无数,在这30年的实践中、探索中、感悟中,我浅认为农村学校可按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框架,规划留守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以事物的内外部联系为脉络,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本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缔结家长、家族、村委、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提升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理论认为,只有食物、睡眠等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才能实现上一层次的健康等安全需求,进而满足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更高阶段的需求。农村学龄儿童的心理教育也不外如此[1]。

一、满足留守学童的生存需求,是保障留守学童心理健康的最基础的前提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留守学童家庭的经济状况有所有好转,但大部分留守学童的家庭仍相对拮据,小部分家庭仍挣扎在无法温饱的贫困线上。部分留守学童的父母远在外地,或无法及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生活费用,或没有能力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导致部分留守学童仍面临食不饱、穿不暖、睡不安的生存窘况。

今年我任教的学生中,有一对特别的姐弟。与众多天真无邪、开朗活泼的同班同学不同的是,他们两人常常衣衫不整、有时衣不遮体,精神萎靡、常在课堂上打瞌睡,是典型的学困生,平时都非常沉默,具有自闭倾向。每天下课后,他们并不像普通学生一般参加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而是直奔垃圾桶,搜寻垃圾桶内被人遗弃的食物。搜出的食物,无论是否肮脏、馊臭,两姐弟都毫不在意,狼吞虎咽。经过了解发现,两姐弟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因家庭贫困,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未能及时照料孩子,导致两姐弟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生存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人的自尊程度将急剧降低,心理健康更无从谈起,上述的两姐弟也因此而变得自闭、自卑。因此,我认为学校及教师应发挥第三方监护者的责任,密切关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留守学童的家庭状况。针对两姐弟的生存困境与心理问题,一方面,我积极与学童父母联系,向家长反馈学童的现状,确保家长及时给予留守学童有效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与NGO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公益组织等建立帮扶、合作关系,帮助与两姐弟境况相似的极度贫困的留守学童获得父母以外的经济支持源,使他们能正常地学习、生活、玩耍,从而能健康生长[2]。

二、积极引导留守学童关注本体的心理健康,确保“安全需求”是身与心兼顾的安全

现代教育除了要加速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还要注重把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起来。学生的素质发展与心理健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首先,目前农村学校师资有限,无法做到一个学校一名专业心理辅导师的配备;但留守学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亟需政府与各界给予支持,为农村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相关的课程培养,或以镇为单位配备若干个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其次,农村学校可通过增加开设通识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增加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童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本体的心理健康。再次,定期举行留守学童的一对一私密性深度谈话,了解并追踪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留守学童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或问题时,提供可行的心理救助通道(如协同家长开导、或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师进行辅导)。

三、发挥学校的纽带作用,为留守学童缔结父母、乡间、社会的“爱与归属之网”

外出务工的父母或碍于距离无法亲自照顾留守学童,把孩子托付给上一辈或亲戚养育;或由留守在家的父母一方对留守学童进行单亲型教育。这将导致出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隔代教育、托付养育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情感互动与沟通交流。根据2016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报告,调研样本中,约58 %的留守儿童每年与父母见面次数在9次以下,约41 %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在一周一次以下。单亲型教育中家庭角色缺位和沟通缺位,将可能影响留守学童日后的社会交往活动,如部分父亲长期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童,日后与师长、领导等角色的沟通可能存在心理障碍或困难。第二,亲情饥渴、陪养缺失致使孩子自尊水平低下。2016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调查显示,与父母见面或联系次数较多的留守儿童,因父母支持效應,将维持较高的自尊水平;与父母长时间不见面、不联系的留守儿童被迫放弃了对父母的依赖,若能从老师、同学或其他家人处获得外部支持则能获得较高的自尊水平,否则,其自尊水平将会骤降。第三,极度的亲情缺失,托付或隔代教育与不当,甚至促使留守儿童形成扭曲的人格和价值观,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统计数据,留守儿童犯罪率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 %,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endprint

在这3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留守学童与家长之间,距离并没有产生美。遥远的距离反而让留守儿童失去与父母联结的纽带,让他们在最该受到父母庇护的日子里,成为离岸飘荡着的,没有爱与归属的孤舟。农村学校,是留守学童的教育港湾,也应成为连接留守学童与家长的纽带和桥梁,满足学童的爱与归属的需求。首先,我通过定期举办“写信给父母”等类型的活动,或布置定期电话联系孩子的家庭作业给家长等方式,帮助留守学童与家长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然后,建立定期电话家访机制,持续把留守学童的学习情况、心理动态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多了解孩子的需求与想法,促使家长多与留守学童沟通。最后,为留守学童寻求更多的可替代的情感依附对象,如通过同学一对一互助、离休教师一对一关怀、乡间亲友一对一看护、外界社会一对一帮扶等方式,使得留守学童有更多的沟通对象和情感依附对象,以弥补父母外出带来的情感饥渴[3]。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留守学童获得自我尊重和完成自我实现马斯洛理论认为,人在实现了生存、安全、爱与归属的需求之后,将追求尊重与自我实现。尊重的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即树立对自我的信心以及获得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的实现。

得益于广东省教育创强的系列活动,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都得到了优化,多媒体教学室、学生图书室、学生活动室、体育教学设备、场地资源等都不再紧缺。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上,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本体的心理健康,还应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与资源多开展集体活动,并鼓励留守学童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如读书会、诗歌朗诵大会、体育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帮助留守学童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和自我展现心态,从而獲得自我和他人的尊重。此外,我还利用教学资源适当增加开发学生兴趣、特长的课程,如计算机启蒙课、生物标本鉴赏课等,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兴趣与特长,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发现与实现,使留守儿童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农村学校作为一个学龄留守儿童最大、最集中的停留港湾,对留守学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学校应持之以恒地为改善留守学童的生存环境、增加对留守学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连接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助力学生自我实现不懈努力。同时,也应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这群被放养的孩子,早日打破户籍制壁垒,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优良的成长环境。愿留守儿童的未来不再有“路有冻死骨”、不再有“日日思君不见君”、不再有“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参考文献

[1] 杨晓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 王东, 余益兵. 进城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性研究——基于安徽省合肥市29中的一项调查研究[J]. 皖西学院学报, 2011, 27(6):68-72.

[3] 刘深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基于河南省宁陵县L镇的调查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24(4):6-8.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留守儿童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