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稀大窝栽培技术研究

2017-11-17王桂霞

农业与技术 2017年20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王桂霞

摘 要:在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和种植项目中,要对实际种植过程进行集中分析,结合黑龙江省鹤岗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栽培环境,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栽培管理机制,以满足植株间通风需求,实现植株的充分生长。本文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稀大窝”栽培技术特征和技术要点进行了集中分析,旨在为种植人員提供更加有价值的栽培技术建议。

关键词: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稀大窝”;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086

1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稀大窝”栽培技术特征

在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种植工序的完整性,降低生产成本,要积极落实质量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针对“稀大窝”项目给予高度关注,有效优化栽培技术的实际效果。

要对接种密度进行整合,鹤岗地区传统接种密度为每瓶15~20株,在“稀大窝”技术中,要将接种密度转变为每瓶30~40株之间,并且,在移栽前不进行壮苗培养环节,主要是借助留茬接种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剪枝修整,从而提高实际种植效率。也就是说,对马铃薯原原种进行剪下茎段操作,将其平摆瓶内即可完成处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每瓶母苗可反复剪苗2~3次,在提高扩繁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培养基利用率的全面优化,从而降低用电成本和种植体系的培养空间。

要有效移栽中苗或者是弱苗,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对于接种密度高的问题,要省略壮苗培养环节,直接有效移栽苗中弱苗。因此,种植人员要集中处理炼苗工作及苗期管控工作质量,移栽过程中,侧芽萌发能提高单株发马铃薯原原种结马铃薯的个数[1]。

对株行距进行有效处理,鹤岗地区传统株行距一般会控制在5cm×5cm,对其进行改良后,转变为10cm×10cm,也要集中整改单株扦插效果和数量,约为3~4株。不仅仅要有效保证苗床通风透气,也要结合实际种植过程和管理需求,为植株生长提供较为有效的环境和充分空间,从而进一步优化中期培土以及马铃薯原原种病害防控工作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植株结薯数会从原来的1~2粒转变为15~25粒,且整体薯块大小和质量也会有所升级,原有技术中,单薯约为1.5~3.0g,而在利用“稀大窝”技术后,能保证质量在4~6g。

有效优化施肥技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浇灌及撒施方法。并且,将全营养水溶性肥和生物有机肥及硫酸钾型复合肥结合在一起,提高整体种植效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配制营养液的繁琐步骤,提高马铃薯原原种种植质量。

2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稀大窝”栽培技术要点

在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稀大窝”栽培技术开展和运行过程中,种植人员要结合黑龙江鹤岗地区的实际地理特征以及种植要求,强化技术操作的稳定性。

要实现脱毒苗快速繁殖,主要是借助MS培养基对其进行培养和种植,并且利用为3×10-3mg/L的多效唑进行接种操作,能在25℃左右保证培养效果。种植人员主要是利用留茬接种技术,能在保证茎节不剪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继续培养[2]。

要实现炼苗和移栽操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控制好时间,将组培苗直接转移到有散射光的室内环境中,为炼苗操作提供有效的保障,并且需要在常温下揭盖炼苗,时间控制在2~3d之间。炼苗结束后,则需要借助流水进行洗净操作,扯去老根,洗净生根剂。一般而言,生根剂的主要成分就是IBA15mg/mL、NAA10mg/mL、多菌灵5000倍液等,需要在生根剂中浸泡30min左右,从而有效对其进行配比操作[3]。

生长期管理,在处理机制建立后,要对生长期的具体节点进行分析和整合。浇水操作,要保证厢面湿润,促进组培苗的生根,从而提高其存活率,保证后期根系的发达,浇水时间也要适当延长,一般是在1~2周浇水1次;补苗操作,主要是为了保证苗齐,在移栽后的3周左右,对其进行有效处理,进行施肥操作,利用全营养水溶性肥、生物有机肥等进行追肥。在培土操作中,也要将苗两边的基质往中间培,从而提高通风透气效果;要进行控苗操作,喷施浓度为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能有效控制马铃薯原原种株高。

3 结语

在马铃薯原原种“稀大窝”栽培体系建立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更加系统化的管理集中和控制措施,并且结合黑龙江鹤岗的实际情况,提高种植效果和种植适应性,从根本上优化种植栽培项目的实际质量,有效控制栽培技术中的要点,落实技术管理机制,升级质量监督,实现栽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涛,李小昱,徐梦玲,等.半透射高光谱成像技术与支持向量机的马铃薯空心病无损检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5,4(1):198-202.

[2]李佩华,郑顺林,蔡光泽,等.氮营养配施烯效唑对马铃薯原种生产养分分配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5,25(6):2138-2142.

[3]毛彦芝,刘玲玲,孟兆华,等.EM菌对连作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网棚土壤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15(3):41-43.endprint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