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影片中的女性形象

2017-11-16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电影文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希金斯最佳影片奥斯卡金像奖

敖 登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一、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最佳影片概述

设立于1929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又称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奥斯卡金像奖已经成为世界电影评介的“风向标”,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充分实现了关于提升电影质量、发展电影艺术的这一最初设立目的。[1]奥斯卡金像奖每年在美国的洛杉矶举行颁奖典礼,在20世纪70年代后,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开始面向世界各地进行直播或转播,而奥斯卡之夜也成为电影人的荣誉之夜和电影爱好者的狂欢之夜。

奥斯卡金像奖发展至今已举办了89届,每届奥斯卡金像奖会评选出20余个奖项,其中最受关注且最具分量的当为最佳影片奖,纵观迄今为止的89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不难发现在不同时代奥斯卡金像奖倾向于不同类型的影片。自20世纪中叶电影发展出现平民化转型以来,奥斯卡金像奖也随之开启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主义风格或讲述民间故事的影片,《马蒂》《码头风云》等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奥斯卡金像奖则对《窈窕淑女》等布景华丽的影片投递出了橄榄枝,随后随着美国社会新矛盾的产生,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影片一度成为好莱坞的热门题材,《法国贩毒网》《教父》等黑帮电影、警匪电影也走上了奥斯卡的颁奖台,这一批判现实主义的影片在数十年间时常成为奥斯卡金像奖上的“座上宾”。[2]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题材多样、风格多变的不同类型影片,包括《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沉默的羔羊》《莫扎特》《泰坦尼克号》等战争影片、励志影片、传记影片、心理影片、历史影片都不断地成为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新成员。可以说,20世纪中后期是美国电影在深度和广度上获得巨大发展的一个阶段,对这一阶段奥斯卡影片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奥斯卡金像奖是业界公认的评介影片艺术价值及商业价值的“风向标”,历来有不少对奥斯卡金像奖及其中获奖影片的研讨,其中罗伯特·奥斯本的《奥斯卡七十年:学院奖正史》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研究奥斯卡金像奖的著作,此外,美国及西方国家还有许多关于奥斯卡获奖影片的研究。在国内,对于奥斯卡金像奖及其中获奖影片的研究开始较晚,但随着中国影片及中国电影人的全球化发展,国内业界对于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大全》《奥斯卡经典影片赏析》等著作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研究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对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进行的研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3]通观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即传递着美国的核心社会价值观念,关于爱的歌颂及对英雄的赞扬无疑是其中的主流主题,也正是因为这一定位,使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题材选择及人物塑造更多地偏向于男权和男性,对于女性的着力塑造还较为有限。虽然在《克莱默夫妇》《阿甘正传》《为黛西小姐开车》等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最佳影片中存有女性故事,但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并不能够深入人心,所以本文选取了包括《窈窕淑女》《泰坦尼克号》《沉默的羔羊》在内的突出塑造了独具个性女性形象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为例,解读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影片中的女性形象。

二、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影片中的女性蜕变者

影片《窈窕淑女》由华纳兄弟影业创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上映后便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时至今日依然是世界影坛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影片改编自萧伯纳的戏剧名篇《茶花女》,由乔治·库克执导,奥黛丽·赫本主演,讲述了女主人公由底层女性到上流贵妇的蜕变过程,其中不仅呈现出了特定时代西方女性的梦想,也隐约地传递了女性对于自我意识的呼唤。这部影片凭借深刻的主题、梦幻般的情节以及华丽的造型设计一举拿下了当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八项重量级奖项,其中便包含最佳影片奖。

在影片《窈窕淑女》中,大名鼎鼎的好莱坞明星奥黛丽·赫本原本是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卖花女,名为伊莉莎·杜利特尔,伊莉莎虽然出身贫苦,却拥有着出众的外貌。为了贴补家用,伊莉莎经常站在街头叫卖鲜花。在一次卖花的过程中,伊莉莎得到了教授希金斯的注意,伊莉莎纯美的外表和粗俗的言语强烈地震撼着希金斯教授,他暗自将伊莉莎视为未经雕琢的“璞玉”,决心彻底改变这位底层的美丽姑娘。希金斯教授的友人皮克林在得知这一“改造”计划后,与希金斯打赌,如果能够成功“改造”伊莉莎并使她在数月后的游园会上有得体的表现,便愿意承担所有“改造”费用。在皮克林的支持下,希金斯教授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对于伊莉莎的改造之中。从字母发音到礼仪举止,希金斯教授十分严格又极具耐心地教导着伊莉莎,终于使成为“淑女”的伊莉莎在游园会上得到了众人的关注和赞叹,伊莉莎甚至吸引了青年绅士弗雷迪的爱慕,这使希金斯意识到伊莉莎在自己心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同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心理挣扎后,伊莉莎也回到了这位教授身边。

无论是在戏剧《茶花女》中,还是在影片《窈窕淑女》里,游园会上伊莉莎淑女般的表现都是这段传奇故事的高潮。从表面上看,游园会是伊莉莎从底层妇女蜕变为上流贵妇的集中呈现,但细观之下,却能够发现导演在拍摄过程中的“别有用心”。当伊莉莎凭借游园会上的出色表现而获得赞誉时,性格刻板的希金斯教授完全忘记了伊莉莎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对上流社会生活的惴惴不安,而是沉浸在“改造”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此时影片中的伊莉莎却孤独地伫立在角落之中,欢乐与寂寥、明亮与混暗的对比中,伊莉莎复杂的内心世界得以呈现。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爱慕伊莉莎的弗雷迪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伊莉莎的生活之中,虽然伊莉莎对希金斯充满依恋,却在懵懂的女性自尊的驱使下决定与追求者弗雷迪成婚,这一情节无疑呈现了伊莉莎女性自我意识在压抑中的萌发。但就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和结局设置而言,伊莉莎的自我意识并不是重笔着墨之处,她依然是一个接受男性“改造”并遵从男权的女性蜕变者,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影片所传递的主流观念是一种关于女性“蜕变”的梦想,而非女性意识的觉醒。

三、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影片中的女性觉醒者

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影片《窈窕淑女》塑造了一个男权社会中的幸运女性和蜕变者形象,那么在20世纪90年代,由福克斯公司和派拉蒙影业联合出品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便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女性觉醒者形象——露丝。《泰坦尼克号》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以20世纪初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进行创制,由凯特·温斯莱特饰演女主角露丝,呈现出了一段超越生死的真挚爱恋。《泰坦尼克号》不仅创下了票房奇迹,而且保持了多年的票房榜冠军纪录,获得当届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奥斯卡金像奖中的十余项大奖,可谓是美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2012年,3D版的《泰坦尼克号》上映,凭借经典的老故事再次引发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观影热潮。

影片《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无疑是爱情,爱情也是好莱坞影片经常呈现的主题之一。但与其他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爱情主题影片不同的是,《泰坦尼克号》中的爱情故事是以女主角为核心呈现的,尽管这部影片并不是典型的女性叙事,却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了女主人公露丝在面对爱情和生活时的现实表现和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女性觉醒者形象。影片中女主人公露丝出身富贵之家,是一位典型的上流社会的淑女,经济危机使露丝的家庭不再富有,母亲靠暗中变卖家产来维持表面上的富足,而露丝虽然发展着自己的演艺事业,但事实上她却是一位不入流的演员,也难以通过自己的奋斗维系以往的富足生活。在经济困境之中,露丝的母亲希望她能够顺利地嫁给富有的未婚夫,在由未婚夫出资的一趟乘坐泰坦尼克号的豪华之旅中,露丝遇到了一生的挚爱杰克。杰克是一个一贫如洗的画家,凭借过人的赌术赢得了泰坦尼克号上的三等舱船票,又在船上写生之际看到了美丽而忧伤的露丝。杰克的出现使露丝虚伪而荒诞的生活出现了生机,二人炙热的情感在经历母亲的竭力反对和未婚夫的围追堵截后依然坚贞,甚至在生死抉择之际,露丝放弃了生存的机会,从救生船上跳回撞上冰山并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放弃财富和生命的露丝在真爱面前毫无犹豫、毫不畏惧,即便是在杰克死后,露丝也放弃了再次嫁给未婚夫的机会,以杰克之姓坚强地活了下去,大胆遵照内心、追寻真爱的露丝无疑是奥斯卡最佳影片中典型的女性觉醒者形象。

正如上文所述,影片《泰坦尼克号》以20世纪初期为故事发生背景,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女性主义及女权运动发展初期,而该片出品的20世纪90年代,也是女性主义思潮再次袭来之际[4],无论是影片中的故事时代背景,还是影片外的创制时代背景,都与女性主义之蓬勃不无关联,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泰坦尼克号》在讲述凄美爱情故事的同时,借助影片女主人公露丝的形象塑造传递出了关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讯息。

四、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影片中的女性拯救者

在奥斯卡最佳影片中,广义上的爱和英雄无疑是两大主要主题,在塑造英雄的影片中,女性常常为配角,出现在影片非主线的故事中。但在1992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中,编导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拯救他人并实现自我拯救的女性形象,即影片女主人公克里斯。影片中的克里斯是一位女警探,在其生活的城市发生了连环变态凶杀案,而犯案者比尔是一位童年受到心灵创伤的精神变态者。正因如此,非常人的作案动机及方式为警探侦破案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困境之中,女警探克里斯主动请缨参与破案,并鼓足勇气找到了监狱中的食人狂汉尼拔教授。汉尼拔不仅食人无数,而且具有超人的心理解读能力和精神操控能力,也正是在汉尼拔的指点下,克里斯逐渐寻找到了侦破案件的正确道路。在锁定犯罪嫌疑人的藏身之处后,克里斯凭借着超越性别的勇猛和女性特有的敏感找到了犯罪嫌疑人比尔,并在与比尔的正面交锋中获胜,成功解救了被囚禁的议员女儿。

在影片《沉默的羔羊》中,细观克里斯与汉尼拔的对话,不难发现克里斯也一直生活在童年的阴影之中。由于童年时期未能成功救出待宰的羊羔,克里斯经常在羊叫声的噩梦中惊醒,这也是她在成年后选择警探职业的内在驱动力。影片伊始便呈现出了克里斯丛林中奔跑的坚毅而孤独的身影,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推进,观众不难发现通过艰苦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克里斯在警局并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在彰显男权的警局中,女警探更多地被视为摆设,克里斯难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在这种困境中,克里斯关于超越自己、超越性别的渴望日益强烈。正在此时,变态杀人案接连发生,而勇敢参与侦破案件并营救被害者的克里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在为自己的女性身份正名,将自己从童年阴影中拯救出来。可以说,在影片《沉默的羔羊》中,克里斯依靠自己实现了女性“受害者”到女性拯救者的转变。

猜你喜欢

希金斯最佳影片奥斯卡金像奖
兼具理论与实践品格的社区音乐著作——评李·希金斯《社区音乐的理论与实践》
《蜘蛛侠:英雄无归》 冲击奥斯卡提名
奥斯卡颁奖幽默答谢词
浅析萧伯纳的作品
完美替身
碰到黑球以后
浅析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现实关注性
Oscar Awards奥斯卡金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