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遇上西雅图2》的情感与文化共振

2017-11-16

电影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十字街西雅图书信

孙 洁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人文学院,重庆 401331)

2013年的国产爱情片《北京遇上西雅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观影热潮,影片向好莱坞经典影片《西雅图夜未眠》的致敬与互文,将好莱坞爱情片模式本土化移植,营造了极具异国文化的浪漫风情。时隔三年,《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续集作品《北京遇上西雅图2》登陆大银幕,虽然延续了前作的异乡人的爱情模式,但是影片以焦娇和罗大牛两个人物为中心,辐射整个海外华人漂泊异乡的生活图景,文化融合的困难、情感传递的受阻都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海外华人的生活写照。《北京遇上西雅图2》并没有将情感叙事集中在焦娇和罗大牛的男女爱情上,爱情、友情和亲情都是这部电影探讨的情感主题,海外华人的情感变奏与文化共振成为该片的叙事亮点和成功原因。

一、《查令十字街84号》与影片的互文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2》既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续集,也是导演薛晓路为纪念《查令十字街84号》(84,CharingCrossRoad)及其作者海莲·汉芙(Helene Hanff)诞辰100周年的作品。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贯穿影片始终、穿针引线的线索,赌场女公关焦娇和洛杉矶房地产经纪人罗大牛因为这本书开始了如穿越时空般的书信往来。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关于书和信的小说,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记录了纽约作家海莲·汉芙与伦敦一家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德尔之间跨越地域和时间、从未见面的书信情缘。海莲·汉芙和弗兰克·德尔相知相识20年,却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一个纽约女人,一个英国绅士,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性格使得二人之间的书信交往风趣幽默,长时间的书信往来让二人产生了深厚的情谊。很显然,海莲·汉芙和弗兰克·德尔的书信情缘具有时代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印记,置于现在无疑是落后于时代,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在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在,就连好莱坞经典爱情片《电子情缘》都已成为落后于时代的20世纪末的爱情神话。那么,将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代表的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书信情缘嵌入一部现代商业爱情片,既是对往日时光的一种怀旧和怀念,也是针对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一次颠覆和反思。

将《查令十字街84号》放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2》当中,形成了一种近似于魔幻的超现实语境,在这个电子产品泛滥,微信、电子邮件、短信、电话取代了传统书信的时代,人们无法想象生活在21世纪的两个人如果一直用传统书信交流会是怎样的一番天地,情感的保鲜时间会不会因为书信往来需要消耗的漫长时间而大大缩短。《北京遇上西雅图2》用这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小说制造了一种冲突感,观众一方面在质疑电影的叙事逻辑,一方面又沉浸于这种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书信方式带来的情感传递与体验中。《查令十字街84号》小说主人公海莲·汉芙和弗兰克·德尔通过书信不缓不急的情感交流,置于影片中是一种对现代快节奏都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质疑,主人公焦娇和罗大牛阴差阳错地通过书信形式产生联系、交流心情,并最终以近乎命中注定的机缘成就了二人的爱情。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与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2》形成了一种互文视角,探索了现代都市人利用书信传情达意的一种复古的“新途径”,也经由书信象征的慢节奏、慢生活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反思视角和生活范式。放慢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未必会让人们落伍于时代,反而慢下来以后产生的心理期待和情感焦虑会在生活中擦出更多的情感火花,也能让人们有时间注意到生活中自己不曾注意到的一些情感和事物。

《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海莲·汉芙和弗兰克·德尔,一个是纽约人,一个是伦敦人,而《北京遇上西雅图2》中的焦娇和罗大牛虽然都是中国人,但一个生活在澳门,一个生活在洛杉矶,小说人物与电影人物之间的互文关系在于,两对男女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二者的交流势必会产生差异化交流,甚至会造成跨文化交流产生的理解偏差。如果放在现代,也许利用现代的电子交流工具,两对男女早就没有了下一次交流,生活也不会再有交集,但是书信在传递的过程中产生的时间差,让他们彼此都有了思考的时间,情感的传递不再仓促和高效率,在慢节奏中他们有机会感受彼此的心情,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怎样的爱情。

二、海外华人群体的人文体察

《北京遇上西雅图》主要透过赴美产子的“小三”文佳佳,窥探了海外华人生活的一角,无论是经营月子中心的黄太,还是为了女儿教育问题而移民美国的Frank,或是同样赴美产子的周逸和陈悦,每个人都为了生活、为了理想而承受着不同的心理压力。在海外生活的华人在彼此需要的时候可以十分团结,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也会做出个人选择。因此,在第一部《北京遇上西雅图》当中,热点社会问题和社会显现是该片主要表现的部分,而借由文佳佳的个人视角对海外华人生活和美国社会的呈现,并没有深入其中,仅仅停留在了表面。

导演薛晓路在续集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2》当中有着更为庞大的野心,她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恰逢作家海莲·汉芙诞辰100周年之际,通过《北京遇上西雅图2》对海莲·汉芙和她的不朽名作《查令十字街84号》致敬和缅怀;在《北京遇上西雅图》建构起来的异乡人的恋爱故事模式下,寻找新的情感视角和爱情类型;将目光变宽,海外华人的生活状态、文化遭遇、个人情感等进行全景式的呈现;等等。虽然导演薛晓路在如此丰富的叙事目标之下,使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2》也产生了叙事重点不突出、顾此失彼的叙事困境。但是,《北京遇上西雅图2》仍然十分真实地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海外华人的生活,老一辈移民美国的华人承受着文化割裂和融合失败的痛苦,他们的子女在美国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中长大,脱离了中国文化,是彻底的美国人,与老一辈移民美国的华人之间虽血脉相承,却产生了文化错位和文化差异,直接造成了老一辈华人与二代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障碍等问题。老一辈移民美国的华人承受着来自社会文化差异和子女交流困难的双重焦虑。

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2》在塑造Daniel(罗大牛)形象时,添加了第一代移民爷爷(林平生)和奶奶(唐秀懿)这条叙事线索。二人1948年移民洛杉矶,在此生活多年,早已儿孙满堂。但事业有成的子孙早已各奔东西,留下两位老人孤单地生活在洛杉矶的一处大房子中,即便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仍然只有两位老人,并没有阖家团聚的景象。罗大牛口中的爷爷、奶奶这个家,正是无数移民海外的华人家庭的缩影。爷爷口中引以为傲的孙子,也只在春节与两位老人的视频连线中出现。远离故乡的华人在选择移民以后需要承受的一切,在两位老人的生活中完整地体现出来。借由罗大牛的双眼,观众不仅看到了一心为了子女教育问题移民美国的父辈,更是看到移民美国的华丽转身背后的苍凉和无奈。在对海外华人的生活呈现上,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2》显然要比《北京遇上西雅图》更加丰富和广泛,用人文体察的方式表现了这个特殊的、庞大的华人群体。

三、爱情、友情和亲情的情感体察与文化解读

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2》为观众表现了多种多样的情感类型:焦娇和罗大牛的书信情缘为爱情提供的一种怀旧范式,罗大牛在与华人客户的接触过程中逐渐了解对方而产生的友谊,爷爷和奶奶之间相濡以沫70年的爱情与亲情,等等。同时也有富商邓先生与焦娇之间用金钱“买”来的情感关系,与“富婆”结婚的诗人和焦娇之间的浪漫且空虚的邂逅。《北京遇上西雅图2》绝不将情感叙事局限在大众定义的爱情之中,而是用多种多样的情感形式形成情感变奏,让影片的叙事层次和情感表达变得丰富,使观众从多个角度都能对影片产生情感共鸣。

焦娇15岁就与父亲移民澳门,澳门的赌场文化让她的父亲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输得家破人亡。焦娇如同宿命般做起了赌场公关,靠陪着赌客赌博赚小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澳门,唯一能让焦娇感受到亲情的地方就是凌姐的家——凌姐是父亲的前女友,却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照顾着她、关心着她。焦娇本不相信赌徒的感情,却在一次次碰壁后,又与赌徒发生着情感纠葛。焦娇在赌场与中学同学郑义邂逅,轻信了郑义的数学概率理论,向赌场赊账100万,最终输得血本无归。输得精光的郑义也在此时露出了赌徒的嘴脸,与焦娇迅速划清界线。富商邓先生也是一名赌徒,在赌场与焦娇邂逅,邓先生出手阔绰,屡次试探焦娇,用金钱引诱焦娇,最终在100万巨债的逼迫与对凌姐的愧疚下,焦娇答应了邓先生同游拉斯维加斯的邀请,本以为遇到了真爱,最终在邓先生100万分五天借给焦娇的条件下,认清了邓先生的真实嘴脸——在他眼里二人只有金钱和肉体交易、没有感情;焦娇最终与诗人邂逅,她带着对通信多日的罗大牛的全部想象,与这个浪漫、有学识的才子游荡在纸醉金迷的澳门街头,怎知焦娇最终与诗人在赌桌重逢,才知道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早就已经选择了现实和物质,诗人身份只是他调戏女孩的滥情工具而已。焦娇的所有爱情都与澳门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连,她工作在赌场,爱情也发生在赌场,这注定是一次次赌徒之间的情感交易。

罗大牛是一名洛杉矶房地产经纪人,14岁就因父母离异被独自送到洛杉矶,早年与亲人分离的经历让他十分现实,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看得很淡,14岁以后就不曾感受到亲情温暖的罗大牛,早已对亲情感到陌生。少年孤身一人来到美国闯荡,造就了罗大牛独立的性格和金钱至上的世界观。因此,罗大牛身上出现的两条叙事线索完整了他缺失的人格,填补了文化断层给他造成的情感创伤。客户王太太放弃了国内的优越生活,辞职陪同儿子来美国读书,王太太望子成龙心切,一切都以儿子的未来教育为最高准则。但是,罗大牛在王太太的儿子浩浩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在协助浩浩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心灵救赎。然而,林平生爷爷和唐秀懿奶奶给予罗大牛的则是一次亲情回归的心灵之旅,罗大牛在相伴70载的老人身上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和家庭温暖,终于原谅了当年“抛弃”自己的父母,第一次回国探亲。罗大牛代表的是少年时期移民美国的这类华人,他们体内的“文化血液”一半儿中国文化、一半儿美国文化,他们没办法像土生土长的ABC那样彻底地融入美国社会、接受美国文化,这也造就了他们独立的人格和疏离的情感世界。

在焦娇和罗大牛的身上都体现着鲜明的文化烙印,一个是在缺乏信任和信用的赌场文化空间中不断地尝试去相信爱情,一个是在异国他乡、异域文化空间中逐渐走出被抛弃的心灵创伤,异乡人是他们身上的相同记号。因此,无论是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还是“超现实的”书信交往,都为这场异乡人的爱情增添了浪漫唯美的文化符号。

猜你喜欢

十字街西雅图书信
渴望浑身是铁的人
《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NBA重回西雅图?
遇见西雅图
别有用心
从西雅图到热那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