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发展下的摄影基础教育

2017-11-15谢天

速读·下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基础教育

摘 要: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摄影提供了无穷的机遇,也为教学和创作提供了更大的洞悉学科间相互关联的景深。在梳理摄影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数字化背景下摄影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应从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数字技术;摄影教学;基础教育

摄影以最快捷、最真实、最为形象的方式记录着人类文明,在新闻报道、商业营销、广告设计、艺术审美、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读图正日益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也因此促进了摄影教育的发展。

今天摄影学在艺术教学或传媒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已占有不可取代的位置,摄影学自身的学科体系在数字化进程的今天完成着跨学科跨专业的优雅转身的同时,中国摄影教育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本文分析数字技术发展下的摄影基础教育,分析目前中国摄影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摄影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摄影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当时商业局直属的商业服务学校承担着为大中城市照相馆培养摄影师的教学工作(同时也接纳少量报社的摄影记者参加短期培训)。

当时的师资一部分来自照相馆的资深技师,还有一部分则来自当年的“海归”学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贯穿始终。“商校”为我国早期摄影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报社、杂志社、互联网站、电视台对专业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摄影教学在艺术院校陆续展开,尽管这时的摄影还是作为专业方向,但摄影教学的课程内容已开始涉及相关专业,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继鲁迅美术学院之后在版画系增加了摄影专业。

如果说计算机技术给其他学科的贡献表现在运算效率的极大提高,那么对艺术教育的贡献则表现在她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想象空间和表现手段,这无疑使摄影和计算机同时具有的“拷贝复制”属性变得更加强大,这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二的N次方的结果。

在这里数字理论和技术标准取代了口授心传的经验,照相机的菜单在方便使用的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一目了然的相关数据。在美术院校部分原本教授史论和绘画设计的教师开始兼任摄影课程的讲授,他们将美术史、传播学、版画技法、平面设计以及不同门类的绘画理论导入到摄影教学之中,使艺术院校的学生可以在交叉学科里获取更多的养分,同时也使摄影这一原本以技能操控为技术蓝本的学科稳步向传播和艺术门类过渡。

90年代末,部分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陆续加入到摄影教师队伍,新鲜血液的注入使摄影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育技术上有了根本的改观。摄影理论研究也开始正式步入课堂,对摄影史的研究由原来的编年史讲授逐渐细化;对中国摄影史有所涉及的同时,专业美术院校的部分史论教师也开始介入摄影美学、摄影批评、摄影评论的讲授。由于他们能将美术史和美术评论的观念导入到摄影教学中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学术关照,因此这类老师的讲课很受学生欢迎。

我们需要的是能对视觉艺术,包括电影艺术、新媒体艺术、当代艺术较为全面的解读和关照,是张弛有度的自我表达。

二、摄影教育的现状

(1)不同类型学校摄影教育人才培养应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目前,无论是从中专、高职高专,还是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的摄影教育大多数都是在原有的新闻传播、美术设计、刑侦摄影、医学影像等专业的基础上开办的。基本细分在两大类学科,即传播类学科和艺术类学科。但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到,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区别不大,并没有拉开专业与学科间的区别,除自身专业必须要掌握的专业课程外,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上也趋于一致。

摄影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跨专业课程使得其不可能像艺术教学那样相对单一,也不可能像文科课程那样循序渐进。理论的讲授和技能训练也因各院校学科背景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教学形态。如专业艺术院校在课程的开始就应将观念的表达贯穿在以后的教学之中,而综合性院校在艺术表现上则没有太多具体的要求。在专业艺术院校更多的应是

“以培养最具创造力的影像艺术家、职业摄影师、跨领域影像媒体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注重摄影的专业性与职业精神的同时,更着力于对学生艺术审美与判断、原创精神、社会责任感与横向拓展能力的培养,使之真正成为未来最具竞争力的人才”。

(2)数字影像时代摄影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国内摄影教育的专业方向无非是两大类,即新闻纪实和艺术表现。

传统暗房和冲印工艺的课时量已经十分有限,取而代之的是图像的色彩管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交互媒体的技术导入、网页设计、视频与剪辑技术等等。新兴学科的强势介入也使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直面新技术的挑战,然而当前的摄影理论还基本停留在摄影史的讲述层面,与飞速发展的硬件相比,摄影理论无论在内容、知识點等都显得相对滞后。

我国的摄影理论教学分为史论和美学两部分,仅有160年的摄影历史确实无法和美术史相提并论,何况摄影这一“西学”从学术分类、编年、评析、基本依据为纲,从探索、发现、发明、材料、应用、风格这一脉络来论述。而中国的摄影史则还是停留在个案的分析和事件的陈述阶段。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和交互式的视觉平台不断刷新着摄影既有的对技术和观念的“自恋”,而摄影理论在观念上缺乏具有深度的纵向和横向的梳理,在摄影评论和批评上又缺乏原创的表现语境,挪用现当代美术评论与批评的概念式的文章无法构成摄影理论乃至教学上具有参照性的学术体系,对画意摄影的妄自菲薄和对观念摄影的盲目跟风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创作上的无所适从。对当代艺术的多重解释也使教师很难主张自己的学术观点。

而当代艺术的出现对观念封闭的摄影教学体系无疑是一记棒喝,人们几乎是还没来得及看清当代艺术为何物时就被这一既古老又新兴的艺术形式所挟持,导致其教学缺乏宏观的导向。

如何拓展理论教学是关系到摄影专业定位的核心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比硬件教学显得更加重要。这需要我们的理论教师具有更加开阔的技术视野和更加系统的知识储备。

今天的图像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来强化自身的叙述方式,用当代艺术的语言来丰满自己所要表达的社会责任,更需要关注当代艺术的学者和艺术家们参与其中。当摄影教育遭遇棒喝的时刻除了一时的茫然,更应该庆幸一个柳暗花明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更加自觉的反思,也为我们的教学和创作提供了更大的洞悉学科间相互关联的景深。

参考文献:

[1]摄影的基础教育的美学问题研究[J].美术大观,2012,(11).

作者简介:

谢天(1986—),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摄影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摄影表现与展示效果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基础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