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现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引导”的应有价值

2017-11-15王子瑞

速读·下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引导现状分析策略研究

王子瑞

摘 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推进深入,教师越来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越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看上去课堂上轰轰烈烈、精彩纷呈,然而也避免不了有些教师“活”课堂出现了“失察”或失控的现象,无所适从。追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引导不善,导致教学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教师的“教”从根本上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变“以学定教”为“顺学而导”,达到“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学会善于“引导”,适时“点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应留给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思维的“连接”处去引导;从学生思维的“凝固”处去引导;从学生思维的“亢奋”处引导;学生思维的“创新”处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状分析;有效“引导”;策略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这一基本理念明确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教师的“教”从根本上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变“以学定教”为“顺学而导”。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学会引导,力求做到引导到位,使之达到“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的效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與、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首先应树立如下几个观念:①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②人人都具有最优发展的可能性;③学生不是分数的奴隶,不是考试机器,更不是教学机器中的螺丝钉,而是具有一定个性,对学习富有主动精神和责任心的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就让他们自学;凡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得出的某一规律,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在自主探索中学会求知,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推进深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已逐渐为广大的教师所认同和接受,教师的观念已经转变,但要把这些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其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经常感受到数学课堂有着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感受到学生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感受到课堂上轰轰烈烈、精彩纷呈,感受到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然而我们在课堂上却发现有些教师对“活”的课堂出现了“失察”或一定程度的“失控”现象,有时无所适从,这些都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引导不善,导致教学的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引导泛滥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往往只重视探究性学习,甚至极端地对任何学习内容都让学生“探究”,误认为探究味越浓烈,课改特色越鲜明。否则就成了失去课改光环的“陈旧课”。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探究过多、过顺、过滥的倾向,以至于不顾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需求等实际特点。

【案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当学生认识了平年、闰年之后,教师问:“既然1900年不是闰年,那么你能探究一下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瞪大眼睛望着老师,不知所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难看出,这个问题不切实际,完全超出了学生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就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生是无法探究得出“年份是整百数时,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这一结论的。

因此,这种引导是无效的。它忽视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对学生缺乏共鸣感与成功体验,只能让他们感到数学的深奥、畏惧,增加了学生负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引导过于精细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但是,在时下一些课堂中,笔者发现教师的引导存在过多、过细的毛病,教师的良苦用心适得其反,过多的“引”即成了“牵”,竟在无意中束缚了学生。由于引导过于精细,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小,因此在课堂中就常常产生“打乒乓式”的师生问答的尴尬场面,教学由此变得相当沉闷,效果可想而知。

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打乒乓式”的场面呢?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引导的过于精细。

(三)引导过于粗放

课堂引导,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交换信息的重要手段。大家知道,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适度放开,对学生少一些约束和限制,多一些自主和独立。但放开绝不是放纵,决不是无视常规要求,毫无原则的放任自流、信马由疆。在教学时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并有机地结合学生实际,艺术性地设置有效的引导,则可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起点和方向,引导学生有序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全面而深刻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

【案例】“面积”。教师在上课伊始,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面”字,模仿特级教师问:面是什么东西?(目的是想引出“面积”)

生1:面是脸面。

生2:面是面粉。

生3:面包。

生4:地面、桌面。

生5:水平面。

生6:面条、画面。

……

教师任由学生说面的东西,然而学生就不说“面积”两个字。课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没能进入老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情境中,而是停留面的组词上,给听者感觉更像是在上语文课。教师没能及时借助自己的引导有效地调控课堂,引导孩子学习地面、桌面、画面、脸面……有着共同点。这些面都有什么相同点?模上去有什么感觉?endprint

(四)引导没有思维含量

【案例】“认识100和整十数”。在简单认识了100和整十数后,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猜数游戏:

师:这卡片后面写了一个整十数,你猜会是多少?

生1:30。

师:不是,再想想。

生2:80。

师:哦,还没这么大呢。

生3:50。

生4:60。

师:厉害,终于被你说对了。

……

好的引导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引导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的引导,应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问题要有足够的思维含量,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正所谓好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二、有效“引导”的策略研究

那么,在课堂教學中如何引导的恰到好处,笔者以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学生思维的“连接”处引导

思维的“连接”处顾名思义就是叙述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交接之处。学生囿于知识面的狭窄,学习经验的不足,往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出现问题。教师于此处进行合理引导,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思维的“凝固”处引导

思维的“凝固”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力所不逮,思维呈现胶着、无法运转之状态。这种思维状态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有时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学生思维的“凝固”状态时,教师的引导、点拨尤为重要。处在思维“凝固”的学生面对知识点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惑,而引导之后的就会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三)从学生思维的“亢奋”处引导

思维的“亢奋”处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材料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因而兴趣浓厚,出现极度兴奋现象。在学生出现此类现象时,教师固然感到欣喜,因为学生的亢奋能让教师的情绪高涨,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极度亢奋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秩序,如果不及时进行控制,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因此,教师应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掌控能力,做一个称职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挥“组织者”应尽的责任。不但要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喷发,又不能让其火花灼伤学生的大脑。要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状态。

(四)从学生思维的“创新”处引导

思维的创新点,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喷发出的创新的欲望。教师如果能及时抓住学生这种创新欲望进行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都将得到很好的发展。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教师而灵动。课堂中学生那醍醐灌顶般的醒悟,妙语连珠的回答,并非来自与生俱来的天赋,它更多地来自于教师一次次煞费苦心的引导,来自于教师一次次精心设计的“放手”。教师的悉心引导配以适时有意的“放手”,学生的智慧之花才会越开越艳,学生的思维之树才会更加繁茂。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M].2011.

[2]韩龙淑.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3]陈德悔.小学数学中有效引导的措施[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8):69.

[4]姜慧楠.浅谈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新课程,2015(26):70.

[5]胡坤.基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5.

[6]张秀杰.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策略的分析[J].商情,2014(44):233.endprint

猜你喜欢

引导现状分析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