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红斌:迷恋学生的成长

2017-11-15李刚刚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娟娟贾老师温度

李刚刚

贾红斌,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兼职教授。现为“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实践导师,北京市中小学特级教师研修工作室成员。其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并编著《美德书》,参与编写《最美的作家》经典读本和《上学就看》系列童话,参与编辑《阅读 求知 超越》一书。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教授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教育学的意向,即一种出于向善的、为学生好的动机。这种教育学的意向可以使教师在面对学生召唤的时候做出主动的回应,它牵动着教师积极思考什么对学生好、什么对学生不好。当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足够强烈的时候,就会达到一种迷恋的状态。这种对学生成长的迷恋,可以使教师承担起“替代父母”的责任,可以使教师淡泊名和利,可以使教師有活力、有温度。

我认为,贾红斌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迷恋学生成长的教师。

“我多么希望你是我女儿啊”

有学者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替代父母”的关系,当然,这种替代只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替代,即教师要像学生的父母一样爱他、呵护他。

贾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就存在“替代父母”的关系,她可以为了学生的成长,主动承担起本该属于父母的责任。但是她的首要身份毕竟还是教师,所以,她一边要像母亲一样爱她的学生、呵护她的学生,一边还要发挥教师的职能,在学业上指导学生,在心灵上引导学生。

贾老师曾经有个叫娟娟的学生,她的父母离异了,现在跟随妈妈一起生活。妈妈为了两个人的生活,忙于工作,每天很晚才回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娟娟因为没有人管,所以学习有困难,在班里属于“后进生”,遭到一些同学的“另眼相看”。再加上娟娟皮肤黑一点,对自己的容貌也不自信,总觉得自己长得丑,没人喜欢。

通过跟娟娟多次聊天,了解她的情况之后,贾老师觉得必须得想出个办法,学生的成长不能就这样被影响了。于是,在跟娟娟的母亲商量之后,贾老师决定每天把娟娟带到自己家里吃晚饭,然后再辅导她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后,娟娟的学习有了进步,心情好多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但贾老师还想进一步增强娟娟的自信。一次辅导完功课后两人聊天,聊到长相这类话题,贾老师说:“娟娟你长得真好看,贾老师没有女儿,我多么希望你是我女儿啊。”听了这话,娟娟哇地一声就哭了。从此之后,这孩子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学习特别认真,眼睛也有光了,后来考进了一所非常好的中学。

对学生成长的迷恋,意味着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更意味着责任。这种喜欢和责任是有明确指向的,直指学生的向善之心、向学之志。有了这种指向,教师对学生的喜欢才不会变了味道,教师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里,教育才可能发生。

“课讲不完就讲不完了,

学生学会才是最重要的”

贾老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什么时候也不能偏离。课只是教师为了达到育人目的的一种手段,人才是目的,但是,有些老师却本末倒置了。贾老师是教育目的的坚强捍卫者,她犹如沙漠中的一株白杨,不畏风沙,坚挺地站立着,毅然决然地做着自己。

因为坚守这个目的,在一次参加评优课时,贾老师居然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讲完整节课。事情是这样的,参加这种评优课,教师能够充分准备的是教学,但却不能充分备学生,因为下面坐着的是从未谋面的陌生学生。贾老师在讲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听懂。贾老师精准捕捉到了这一情况,及时调整了教学,果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讨论特别热烈,不时碰撞出火花。但是新情况又出现了,学生讨论中又生成了一些新问题,如果不在预设的时间内中止学生的讨论,这节课肯定是讲不完了。但是,贾老师没有这么做,她选择了让学生的讨论继续。贾老师说:“我可以选择中止学生讨论来保证这节课的完美,但是,如果这样,学生根本就不能充分理解所讲的内容,这样就会造成教育的不完美。”贾老师当时心想:“评优课怎么了,学生没听懂,我就是不能中止,作为一位教师,我要做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提升,升华学生的情感,这才是我教的目的。”

值得庆幸的是,评委老师理解了这节课,也理解了贾老师的良苦用心,最终,贾老师获得那次评优课的特等奖。

对学生成长的迷恋,意味着教师可以不计荣誉的得失,真正把人当作教育的目的。教育不可以为了一节课的完整,而放弃教育的完美。如果是那样,教师就成为了演员,教育就沦为了表演。

“心中只要时刻想着学生的成长,

你的教育就会有温度”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它不只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爱上,更应该体现在以文化人的底蕴中。文化本就是教育的载体,所以,从其原初意义来讲,教育本就应该是用文化来教化人。贾老师始终坚持以文化人的态度,为教育提温。

贾老师的教学是有温度的。如一次课上,贾老师让学生用“挂”字组词,学生们很积极,说什么的都有,有“挂钩”“挂衣服”……突然一个学生说“牵挂”。贾老师觉得这个词很有意思,有进一步剖析的空间,就对这个学生说:“这个词真好啊,你有牵挂过谁吗?”学生说:“爸爸妈妈出国的时候,我牵挂过他们。”贾老师接着问:“你被人牵挂过吗?”学生说:“有,我不在家的时候,妈妈总给我打电话。”贾老师进一步阐述道:“‘牵挂这个词是有温度的,牵挂的感觉是一种想念,有父母的牵挂,我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我们牵挂父母,是我们对父母的爱。正是有了这样一份牵挂,世间就多了一份温暖。”说到这里,贾老师并没有结束,她接着说:“孩子们,将来有一天你去了海外,你会对祖国有一份牵挂,希望祖国兴旺强盛。”一个简单的组词,却引申出如此多的内容,使冰冷的组词教学变得丰富,变得有温度。

即使是心理疏导也是有温度的。有一次,贾老师批评了一位学生。课间,这位学生跟贾老师说:“您今天批评我了,我有点不开心。”贾老师说:“这样吧,我给你背一下《快马加鞭》。”贾老师背一句解释一句,大概意思是,耕柱子被子墨子批评了,耕柱子不理解,然后子墨子问耕柱子:“我要上太行山,你说我是鞭策马还是鞭策牛?”耕柱子说:“当然鞭策马了。”子墨子问:“为什么?”耕柱子说:“因为马跑得快,所以才值得鞭策。”贾老师讲完这个故事,对那个被批的学生说:“你现在理解老师为什么批评你了吧,那是因为你值得老师批评,你是可塑之才。现在你懂老师的心了吧,你说老师可以批评你吗?”学生笑着说:“可以。”自此以后,贾老师再批评他也没事了。

贾老师就是这样,面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会采取盛气凌人、压制的姿态说教,而是进行这样一种有温度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才可以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心悦诚服”。

对学生成长的迷恋,意味着教师心里时时装着学生,还原教育最原初、最本真的状态。教育不应该只教授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着文化底蕴的丰盈的境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时时装着学生,努力溯源,把本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教给学生。

贾老师正是这样一位迷恋学生成长的老师,她发自内心地喜欢着她的学生,她可以为了学生的成长不计个人荣誉得失。正是有了这些前提,贾老师心里才时时处处装着学生,绞尽脑汁思考教育的真谛和教育的本原。贾老师找到“以文化人”的道路,尽管这条路还很长,也会充满艰苦,但贾老师依然全力以赴地向前走,走得义无反顾。

编辑 _ 付江泓endprint

猜你喜欢

娟娟贾老师温度
一张票的温度
话剧小品:出征
神秘的礼物
停留在心的温度
红手绢
师恩难忘
大师很幽默
测个温度再盖被
用26℃的温度孵化成功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