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新视角

2017-11-15

金融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

最近读了一本书,很有意思,叫《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这本书的作者文一,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讲席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学者。

这本书有意思在哪里?它不仅重新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成功经验,实际上还重新解释了世界经济历史。去年张维迎和林毅夫辩论产业政策时有个小细节,就是张维迎说的“由于工业革命,英国从一个边陲岛国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引领者”这句话,被一个叫罗思义的英国学者抓住了尾巴,他说英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跟工业革命没关系,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根本就不是什么边陲岛国,而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殖民帝国。

这个说法让很多受过中学教育的中国人都感到很吃惊。因为根据我们在历史课本上获得的观念,英国是因为工业革命才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嘛。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瓦特发明蒸汽机,时间是在1776年。同一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是技术进步,二是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是英国成为世界强国的主要原因。但现在一个英国学者出来跟我们说:这是假的,英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跟工业革命没关系,跟《国富论》也没关系。

如果我们认真地去回顾一下世界近代史,就会发现罗思义讲的还有些道理。我们的中学历史书上也写着:1588年,有一件事情,就是英国打垮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这个时候距离工业革命可还有188年呢。在瓦特和亚当·斯密的爷爷都还没有出生的时候,英国就已经有实力把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强国西班牙打垮了。

1652年,英国又主动挑起了第一次英荷战争,战胜了“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1756—1763年,著名的英法七年战争爆发,这次战争被很多历史学家称为第一次世界性战争,因为战争的双方不仅在欧洲大陆和地中海开打,而且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在美洲、印度、非洲、西印度群岛,以及菲律宾都发生了陆上和海上的军事冲突。最后英国取得了全面胜利,把大部分法国殖民地抢了过来。

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殖民侵略的时间是1602年,在美洲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的时间是1607年,距离工业革命还有170年。英国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很久,就已经是“日不落帝国”了,殖民地遍布全球,太阳永不落下,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

这就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对世界经济认识的一个颠覆了。文一跟罗思义两个人没有商量过,文一的书写在前面,罗思义的文章是后来为了批评张维迎的产业政策无用论才写的。但他们的观点是相通的:从英国的历史来看,英国之所以强大,不是工业革命,也不是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而是坚船利炮,是以强大的武力开拓世界市场。是市场的开拓促进了工业革命,而不是相反。文一在他的书中引用了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原来的手工业生产一枚针,一个铁匠咣当咣当生产一天,估计能生产十几枚针出来。如果采用分工,一天可以生产四万八千枚针出来。效率的提高是不是技术进步驱动的呢?文一得出的结论是:效率的提高主要不是技术进步驱动的,而是市场需求驱动的。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也说,在没有把世界市场连接起来之前,苏格兰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如果一天生产四万八千枚针,一年都卖不出去。在这种市场条件下,有效率的分工毫无用处。

那工业革命是怎么发生的?就是因为英国人用坚船利炮开拓了世界市场,控制了市场世界,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需求。这个时候大规模的分工才能出现。工厂主受到市场需求的刺激,才觉得大规模分工有必要,才会把工人聚集起来一天生产四万八千枚针。只有能卖得出去,这种大规模的组织才不会破产。

这个市场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是武力建立起来的。

除了以武力开拓市场以外,英国能够战胜西班牙、荷兰,并且开始工业革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选择了棉纺织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棉纺织业有个什么好处?就是市场需求很大,全世界人民都有这个需求。有了这么大的需求,才能促进高效率的产业分工,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

文一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工业革命。它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爆发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工业革命。他说,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没有取得那么高速的增长呢?是因为优先投资于重工业,而不是类似于棉纺织业这样的轻工业。

重工业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广阔的市场,所以重工业只是投资建起来,之后就很难进行有效率的改进,技术难以进步。因为进步了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卖不出去。改革开放以后,一个新的趋势出现了。就是先发展轻工业,先做农村的乡镇企业,棉纺织业,卖小商品、副食品之类的,快速地扩大市场。在把市场激活以后,技术进步就可以很快了,生产效率因此迅速提高。只有广阔的市场诞生以后,中国的工业革命才算是最终取得了成功。

当然,我们所讲的技术进步,指的是商品化技术的进步,不包括科学技术和基础理论的进步。基础科学的进步跟市场关系不大,它有自身的演进逻辑。但是基础科学能够转变成为商品生产的技术,则是受市场需求拉动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就有很多小的社队企业,有些还带有民营企业的性质。“文革”期间有一些极左势力要“割资本主义尾巴”,毛泽东听了之后说:“還是留一点吧!割尾巴,那还不割出血来,还能不疼?”于是就开了一个口子,允许农村地区自己办社队企业,解决自己的生产工具等日常需求,自产自销,自负盈亏,不归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但是有一条限制,就是不准卖到本乡本镇以外的地方去,有销售范围。

这些社队企业的存在,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留下了火种。比如鲁冠球的万向集团,他的企业就是1969年成立的,还有就是美的电器,也是1968年成立的,当时创始人何享健带着23个人合资成立了生产塑料瓶盖的“北街办塑料生产组”,这就是美的的前身。

那个时候就有这么一个苗子。但是苗子要成长为大树,一定要有广阔的市场。没有市场的需求扩张,这些小型社队企业的技术水平永远也提不高。改革开放以后,就把社队企业解放了——可以全国各地卖东西。文一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江苏永联村里的小工厂。这是一个村办集体企业,市场开放以后,通过市场的开拓、资本的积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大规模的具有世界竞争能力的钢铁企业。endprint

本书的观点就是市场的培育优先于技术的进步。先把市场开拓了,让市场需求本身来刺激技术的进步。市场的开拓需要成本,市场的维护也需要成本。这个成本,就是理解中国政府在中国经济奇迹中作用的一把钥匙。一个庞大的市场不是想有就有的。英国的工业革命是怎么来的?就是跟西班牙无敌舰队硬抗,你打赢了,你就赢得了市场。美国是怎么追赶英国的?就是暴力开拓西部市场,通过“西进运动”为本国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文一在书的最后总结道:“之所以是英国而非荷兰最先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根本原因是英国政府成功地为英国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市场和对大英帝国而言全球最大的安全贸易网络。之所以是美国而非法国或德国超过了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根本原因在于美國政府帮助美国商人和企业家创造了比大英帝国更为广大的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有序的国际市场。”

同样,中国近代革命,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完整的国内市场,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辛亥革命带来的最大不足是误以为工业化的先决条件是实现民主自由选举,结果是随之而来的社会长期动荡和官场的争权夺利,以致在孙中山死后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破坏了中国工业化的基本条件——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解放战争获得政权,从此为中国带来了一百多年以来非常珍贵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真正实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国家统一。这种建立在人民共和基础上的民族国家是实现工业化的政治基础。”

除此以外,中国共产党通过推动土地革命和农业集体化为乡村草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江苏永联村,整个村庄的土地都是改革开放以前通过集体劳作改造盐碱地和填海改造出来的。有了土地,有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才能在改革开放以后获得第一笔贷款和村民集资来开办工厂。这个原始积累非常重要。文一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奇迹。

这个解释,至少有两个意义。一是理论上的意义。它挑战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模式。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模式认为,自由市场是自然存在的,只要你生产,市场就存在。但实际并非如此。市场的创造需要巨大的成本,市场的维护也需要巨大的成本。一个大国,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革命的转型过程中,不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想靠技术引进和自由市场理论就走上强大的道路,是不可能的。二是实践上的意义。这对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很有启发。

文一的观点和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共同点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要发展,先要从自己有要素优势的地方开始做。先搞出口导向的产业——主要面向外部市场,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产业。通过出口导向产业赚到钱以后,再来逐步地推动产业升级。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是动态的,是可以发生变化的。要素禀赋改变了,产业就可以往上升级。

不管是文一的理论,还是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市场需求优先,要优先生产能在市场上卖得出去的产品。对于小国来说,国内市场很小,市场需求优先就意味着国际市场优先,因此必须奉行出口导向战略。这实际上是一种新时代的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一些具体观点不管在理论上对不对,起码有一点,它支持政府去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它认为,只有能卖到全世界的商品才是好商品,国家经济战略的最佳选择就是出口导向战略。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就是全力支持这些商品的销售,把国家的生产能力转化成金银。通过出口型产业的发展来积累资本,最终的效果就是促进了本国工业的升级。所以文一就提出了,要有新时代的重商主义。一个国家的经济搞得好不好,不在于你的产业高级不高级,而在于你能不能把产品卖向全世界挣钱。能挣到钱的产业才是好产业。中国现在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海外投资也应该重视这个方向。

在这本书中,除了英国以外,还有法国、日本的诸多案例,对中国经济的解释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大家可以读一读。 □

(作者为国研智库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英国
英国的环保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工业革命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工业革命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