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颗印”历史建筑的新旧关联研究★

2017-11-15王连鹏

山西建筑 2017年29期
关键词:正房新旧民居

王连鹏 徐 坚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一颗印”历史建筑的新旧关联研究★

王连鹏 徐 坚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分析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中的新旧关联,以“一颗印”民居为实地调研对象,测绘了三种具有不同功能的房屋,从平面组织布局、立面及屋顶形式、内部空间改造、陈设及材料装饰等方面对新旧关联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非文物类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方法和对策,使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历史建筑顺应时代发展、得到重生,也为其他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新旧关联,保护与再利用,历史建筑,“一颗印”民居

城市建筑是历史的缩影,也是文化的载体,某些历史建筑拥有多重价值。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对历史建筑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和正确评价的前提下,大量的历史建筑遭到了“建设性破坏”[1]。这一现象引起人们关注展开了一系列文物建筑保护运动,而大量保护级别较低的且大都是像“一颗印”民居这种尺度狭小、生存条件不佳的木构老房子则少受关注,它们的乡土特色受到严重损害,现状堪忧,这样的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迫在眉睫。在分析和把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探索,在保护与再利用中研究它们的新旧关联是充分尊重历史顺应时代发展的关键。

1 新旧关联理论研究

新旧空间关联按关联的方向主要分为原真性关联和解释性关联。原真性关联因“原”而“真”,就是最大程度的保留历史建筑原貌。原真性关联中最典型的内隐模式是指新旧建筑及空间建立起某种一方孕育和容纳另一方、彼此依赖、相互维系的关系。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中的“解释性”关联,即在尊重历史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符合现代功能需求的改造及重构,另一种模式为空间匹配。

2 “一颗印”民居简介

2.1“一颗印”民居价值及特点分析

文明街区交融了多种建筑文化风格,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是“一颗印”合院式民居建筑。“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是由内地汉族移民在昆明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化而成的一种民居建筑[2],其建筑形制、平面布局、规模、尺度、体量、建造材料、色彩、门窗栏杆样式等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一颗印”民居中比较典型的是“三间四耳倒八尺”[3]。整座“一颗印”的外观造型显得方正、严谨而封闭,“方方如印”,故称为“一颗印”。文中研究的民居为一般性历史建筑,此类建筑既无法达到建筑文物标准,又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但其具有“一颗印”民居的标志性特征、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经过修缮可以继续使用,有利于历史街区的整体性保护。

2.2典型“一颗印”民居空间元素

主体元素——正房: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一般面阔三间,有前廊,正对倒座或照壁。支撑元素——耳房、倒座:耳房位于正房两侧,面阔、进深和高度均小于正房。倒座一般进深八尺,进深和层高都比较小,一般也为两层,是主要辅助用房、次要用房和通道。核心元素——天井:具有紧凑、内敛、亲切的空间特点,是内部家庭露天活动的核心场所。连接元素——楼梯间:一般只设两把楼梯,位于正房檐廊的两端。复合元素——檐廊:檐廊是介于室内和室外的过渡空间,是极为宜人的家庭生活复合空间。

2.3实地测绘的三种不同功能的“一颗印”

2.3.1一颗印民居延续其居住功能

这处民居位于文明直街,临街一侧是商铺,属于商住混合型。部分木结构已经损毁,目前正对其进行加固修葺,完整的保留了原来的平面布局,立面及屋顶形式也基本保持原样。测绘如图1所示。

2.3.2钱王街1号民居改造成咖啡馆

Caffe Bene位于钱王街1号,紧邻马家大院,改造大致保留了原来的平面布局,对部分内部空间进行了隔断划分,又配以现代家具进行装修,增设了卫生间,极具现代感的外表下蕴藏着历史的韵味。人们可以惬意的品味原有“一颗印”的传统空间,还可以享受现代品质生活。测绘如图2所示。

2.3.3改造成展览馆

展览馆全名为昆明老街展览馆,该展览馆展示了文明街片区的历史变迁及一颗印民居的重要价值,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一颗印,领悟深厚的文化,在历史的传承中进行现代化的建设发展,测绘如图3所示。

2.4保护与再利用的方式之争

通过对文明街区的走访调研,统计数据见图4,30%的人认为要保留传统“一颗印”民居的平面形式和空间布局;55%的人认为可以保留外观原貌,对立面进行修复,置换内部功能,可以采用现代材料适当进行装修修饰,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8%的人认为可以进行传统符号的提取,对历史民居修复或重建时运用传统符号或传统符号的升华,形成新旧协调的格局;7%的人认为要延续文化传统,继承原来“一颗印”所体现出的长幼尊卑观念。

3 “一颗印”民居保护与再利用

空间都不是天然自发形成的,而是勤劳智慧的人们创造出来的,人们创造的空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4]。随着时间的发展,“一颗印”式民居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一颗印”处于破败和荒芜的状态,为使其传承下去,必须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经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在充分了解一颗印的情况下,研究新旧关联,综合运用原真性关联和解释性关联,对可以进行改造再利用的民居进行具体实用的改造再利用,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

3.1改造成适宜现代居住的住宅

传统内敛封闭的“一颗印”住宅缺少卫生间和洗浴设施,已很难适应现代人的要求。运用原真性关联中的内隐及解释性关联中的意义延续、空间匹配模式。可“一颗印”楼梯间下的空间改造成卫生间。适当调整隔断布局,把正房的厅堂改造成适宜现代特点的客厅,合理的布置现代家具,按照房主的个人爱好进行室内装饰,可把一边的耳房改成车库,还可在室内加建楼梯形成复式住宅,使居住者享受到现在的高端住宅。

3.2改造成茶馆、酒吧或咖餐厅、饭店

通过对保护等级较低的历史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融入现代元素,不改变建筑原有风格。把相对封闭的民居改造成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正房二层可打通,还可加建直接通往院外的楼梯。在天井内设置桌椅,作为室外露天休闲场所。厢房的一层二层设置火车座式的座椅,这样既能满足人流交通,又可避免空间浪费。耳房、厢房为了顾客的私密性还可营造出部分隔而不断的空间,相对大厅较为私密。茶馆、酒吧可把一层厅堂作为服务用房,在厅堂二层的大厅中设置吧台,其他房间都可用作品尝区。咖餐厅、饭店则需要把一层大厅作为服务用房,还要把一间或两间耳房作为厨房。

3.3改造成展览馆

“一颗印”民居展览馆是对我国历史民居的展示,是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改造可把正房的隔断打通,可以用玻璃和钢代替原来的土坯墙和木头门。一层的厅堂作为开敞空间,两边可以作为服务用房或展厅,二层为一个打通的大展厅,耳房、倒座结合檐廊做成展廊式的展览空间,把楼梯下空间做成卫生间。改建修复时用钢梁代替原来不能再发挥作用的木结构。

4 结语

这些保护与改造设计的方式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寻求历史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犹如生命体细胞新陈代谢似的完善、更新,即有机更新;这种新陈代谢似的更新结合时代的文化,在延续传统风貌的基础上逐渐演化成一种新的整体秩序[5]。探寻出历史上各使用空间的功能以及现今各空间如何最大化的满足当代大众的生活需求,找到“一颗印”民居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更好的、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存活”下去的出路。

保护与改造再利用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把握时代机遇[6],通过保护与改造使“一颗印”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得以延续下去,也使其赋予生机与活力。这些保护与改造再利用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他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思路和可供参考的价值。

[1] 周 卫.历史建筑再利用之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59.

[2] 王连鹏,崔汉超,徐 坚.乡土建筑现状及发展研究[J].山西建筑,2016,42(25):12-13.

[3] 皱 洲.昆明文明街区民居建筑的当代价值和传承探索[J].艺术教育,2015(6):300-301.

[4] 蒋昕萌.云南“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原型解析[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2(10):159-163.

[5] 王慧慧.浅谈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与再生策略[J].福建建材,2015(4):9-11.

[6] 刘 宇.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J].科技信息,2011(35):195-196.

[7] 蒋梁鹏,杨昌鸣,李湘桔.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更新模式探析[J].学术论文专刊,2012(10):76-79.

Astudyonthenewandoldassociationsof“anindian”historicalbuildings★

WangLianpengXuJian

(SchoolofArchitectureandPlanning,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504,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in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analyzes the three kinds of house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such as the layout of the plane organization, the facade and the roof form, internal space transformation, furnishings and material decor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use of non-cultural relics, make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inherit and continue, and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rebirth, but also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other historical building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value.

old and new association, protection and reuse, historical building, “one indian” type residential

1009-6825(2017)29-0007-02

2017-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51478411)阶段性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5FA013)阶段性成果

王连鹏(1990- ),男,在读硕士; 徐 坚(1969- ),女,硕士生导师,教授

TU-87

A

猜你喜欢

正房新旧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民居智库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民居摄影
耕读事 新旧人
新旧全球化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
王家烈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