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演播室的报道方式浅析

2017-11-15王宏达

中国传媒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演播室新闻节目新华社

文/王宏达

新闻演播室的报道方式浅析

文/王宏达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逐步涉足视频新闻制作领域,使得新闻视频节目报道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本文通过对传媒业演播室报道方式的分析,结合新华社演播室的技术实现,对大屏幕展示系统、触控点屏和虚拟演播室系统进行了重点研究,探讨了直播业务流程与实现方法。

大屏;虚拟;直播

当今网络、移动互联和虚拟技术飞速发展,给新闻演播室的报道方式带来了创新。新闻演播室的报道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新闻播报,而是通过更多视角的景区、更灵活的播报手段、更丰富的素材来源和更便捷的观众参与,制作出更加生动的、及时的视频新闻,增强用户的收视体验。随着新技术的引入,新闻演播室不仅使电视节目的制作摆脱了自然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在空间、方式和技术条件方面为编导人员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意的舞台。新闻演播室的报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报道方式。

1.多景区空间调度串联新闻现场

景区设计是新闻演播室的空间设计的基础,除了要考虑舞美设计和灯光规划,还要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同时设计各景区报道方式间的衔接和转场过渡。随着受众对新闻节目要求的提高,新闻播报多样化的要求增加,要求新闻报道的形式更加不拘一格,不仅有座播,还有站播、大空间的走播、虚拟展示等,这就要求对演播室空间进行多景区空间设计,各种景区包括实景区、LED大屏区、触摸屏点评区、虚拟景区等在同一个演播空间下,各景区风格统一,色调一致,光比和谐,主持人坐播、站播、走播相互串联衔接,在新闻报道中通过使用多景区、多机位的全景式空间,实现新闻节目现场呈现、消息总汇、多向互动、多资源调度等功能。

新华社演播室空间设计上遵循了多景区设计原则,实现了新闻报道的全景式展现。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成为新闻节目的景区,7个摄像机位,包括一个8米摇臂和1个遥控机位,可以提供丰富的镜头调度。在一档新闻节目中就可以使用坐播区、点屏播报区、站播连线区和虚拟展示区等多个景区,主持人可以由1人担当,也可由多个主持人分工协作。通过在各景区站播、走播,多主持、多机位的变化,不但增加观众视觉上的新鲜感,主持人之间的交流也形成了新的互动,满足新闻直播、专题访谈、读报、互动等各类新闻栏目的制作、录制和直播需求,将演播室升级为一个多视角、多场景、多机位、多功能的新闻节目报道场所。

2.新技术多手段的报道方式呈现

(1)在显示技术领域,小间距LED显示屏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细腻的画面效果、无拼缝接的效果、任意面积组合、便捷的智能控制和摩尔纹消除技术,使得大面积LED显示屏越来越多地走进新闻演播室,已成为海内外新闻演播室的报道利器。

新华社演播室建设在主播景区和站播景区安装了两块LED大屏幕,主播区大屏幕主要用于背景展示,站播区大屏幕主要用于现场展示和连线,大屏幕的引入使演播室内空间与新闻现场的时空有了更多的交互,让演播室的空间“无限延伸”。其灵活、美观、便捷的包装显示手段,不但为演播室增添了画面新元素,更带动新闻节目引入海量信息,并可展开多层面互动,其作为整个演播室的视觉核心,与其他景区融合成一个开放的全景观演播室空间环境,实现良好的视全新的播报体验和视觉冲击。

(2)触摸点屏技术是相对较早被视频新闻报道引入的技术手段,是利用最新的多点触控和液晶显示技术,用多种展示模式实现了对图片和视频素材进行浏览、标注和手写点评等功能,同时可通过网络接入,将移动终端图片和视频、计算机网络的页面内容、本地节目素材和包装模板等整合播报,多媒体触摸点评系统在展示新闻信息大数据的同时,实现了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点评,和与网络记者、专家、观众的互动。

通过设计改造,新华社演播室的多媒体触摸点评系统利用一84寸触控显示屏,通过多媒体处理技术和网络接入技术,对各种报纸、视频、图片、网页以及社交媒体等新闻素材直接在触摸屏上实时展示、点评,使新闻节目主持人有了充分表达自己的平台,增强整个节目的参与感,大大丰富了新闻节目报道方式。

(3)虚拟演播室系统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它的实质是将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现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的实时合成,使人物与虚拟背景能够同步变化,从而实现两者“天衣无缝”的融合,模拟出完美的新闻现场或新闻要素的合成画面,大大增加新闻的现场感。虚拟演播室可有效地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降低成本,并带来了电视节目制作的一场革命。

新华社演播室配备有虚拟演播室系统,并设置了虚拟展示景区、主持人虚拟播报景区,利用其产生出虚拟的三维背景 和道具,通过在摄像机镜头及轨道加传感装置,调动系统资源运算跟踪所获取的前景摄像机的运动参数,传感器经过事先定位、参数设置,再通过视频合成系统将主持人与其进行合成,最后生成全三维、真人与虚拟背景、前景和道具融合的效果。新华社已经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使用了该技术,达到了具有冲击的视觉效果。

3.直播报道的新闻演播室技术实现

直播报道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贯穿信号采集、转播切换、信号传输和转换播出等整个报道流程。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视频新闻的生产全流程均可以数字化实现,在信号采集端可以通过数字摄像机、手机等设备采集音视频信号,通过绑定手机卡的4G背包配合摄像机或手机本身就可以完成声音画面采集、传输的双重功能。大型现场直播需要多路信号采集,需要多个摄像机在多个机位同时采集音视频信号,然后进行导播切换后传输回新闻演播室。演播室作为信息汇聚的中心,在实时接收数字视音频信号的同时,还可实现实时获取卫星、互联网、移动终端、社交媒体等渠道的视频、文字、图片和音频信息,通过演播室多景区功能实现和直播节目设计,将这些素材进行实时包装加工和有机整合,从而实时制作出一档直播新闻节目,在通过互联网、光纤、卫星、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给用户和受众。

3.1 新华社演播室的直播实现

为满足直播报道需要,新华社演播室在进行高清化改造的同时注意直播能力的技术基础建设。在信息汇聚环节,实现了卫星、光纤、4G传输、IP流、网页、微信、手机等视频、音频、文字和图片信号的汇聚和调用,通过各个功能景区的实时包装加工,经过主持人按节目脚本将其进行有机串联整合,制作出一档内容丰富的直播节目。为增加可视性和展示观众的互动参与,演播室还进行多景区舞美设计,架设多媒体展示大屏幕、触控点屏播报区和虚拟播报区,通过主持人的现场组织串联,充分展示新闻现场、连线记者、多媒体素材和观众互动效果。

为保证直播指挥通畅,新华社演播室搭建有指挥通话系统,可满足120位记者、编辑、导播和技术人员在线通话,大大提高了通讯时效。为保证安全,新华社演播室搭建了“双机热备+应急”的系统结构,直播时主播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可自动切换到备播系统,若同时故障还可启动应急系统。在新闻报道中,新华社演播室可满足新闻集成报道的全媒体互动、海量信息聚合、全方位报道,多渠道发布的要求,实现多媒体直播的安全、高效,使报道更加引人入胜。

4.结语

新闻演播室在新闻报道方式设计上应遵循“全媒体、全直播、多景区、多功能、流程化” 的设计理念,同时融合广播电视、通信、IT和IP等全媒体技术,实现多信源采集、多媒体互动、多景区空间共享、多平台发布等功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媒体发展需求,实现全媒体制播报道平台的战略目标。

在新闻演播室报道实践中,一方面,应根据节目要求,梳理出严谨、高效的业务流程,为安全高效完成新闻报道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广泛尝试应用视频制作的新技术、新手段,探讨如何协调大屏交互、触控点屏、虚拟合成和在线包装等技术资源的方式,提高新闻节目的可视性一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面对各种新媒体的播出平台需求,在全媒体时代如何真正将这些新技术、新系统完美的应用于演播室的新闻制作,值得思考。

[1] 李广成,范永红.全媒体交互式演播室改造方案浅析[J].现代电视技术,2015(11):66-70.

[2] 邱宇哲.高清新闻直播演播室安全播出系统应急设计和制度建设与实施[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5(07):65-68.

[3] 蔡莉莉.大屏在线包装在直播演播室中的应用[J].现代电视技术,2014(6): 98-101.

[4] 张建兵.杜艳新闻节目演播室直播的思考[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11): 54-54.

(作者单位:新华社音视频部)

G432

A

1671-0134(2017)10-125-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7.10.052

猜你喜欢

演播室新闻节目新华社
新闻演播室灯光应急保障系统探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电视新闻演播室的环境设计探讨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平民化”的正确表述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