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人 杨福喜40岁恢复“聚元号”

2017-11-15

北广人物 2017年43期
关键词:弓箭老店射箭

非遗传人 杨福喜40岁恢复“聚元号”

听说京城有个“聚元号”弓箭铺,顿时让我产生几分惊讶,后羿射日、西周六艺、百步穿杨、纪昌学射,射箭断案与胡服骑射等脍炙人口的中国传统射艺故事,不时浮现在脑海里。怀着好奇心,从网上搜寻出地址,就在团结湖附近的一个小区院内,直奔店铺而去,但到了那才知道,该店铺已搬至北京郊区。在北京通州的一座普通农家院中,我们终于见到了传奇弓箭制作师杨福喜师傅。杨老是“聚元号”弓箭的第十代店主,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年仅58岁,广鬓虬髯,身材高大,热情健谈,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强劲有力。当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便讲述起了“聚元号”老店的精彩故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发弓箭的国家之一,但弓箭于现代人而言,早已成了某种图腾,也有人把弓悬挂家中以求镇宅平安,抑或是个神话,古老、神秘而遥远。

“早在乾隆时期,我的祖辈们就为皇家制作御用弓箭。”说起“聚元号”的历史,杨福喜师傅颇为自豪,应该说弓箭铺的源头已经有278年的历史了。以古弓为证,他拿出的一张刻有“道光三年毅甫制”的弓,他说,“这是当时老掌柜为纪念聚元号成立一百周年而制作的”,此物如今是杨福喜的镇店之宝。

“聚元号的创始人,头几代已经无从查起。据说,我们前家姓王,因吸食大烟造成弓箭铺破产,爷爷于民国初年以40块大洋盘下了店铺,到爷爷那里已是第八代。我听爷爷说,弓箭行业是当年随清兵入关进京的,集中在东四弓箭大院,鼎盛时期有300多家弓店。民国时期制作的聚元号弓箭还曾在巴拿马世界手工艺博览会上获得过银奖,这个奖过去一直挂在店里,但因为奖状上有一个国民政府的图案,‘文革’中受冲击时怕事就给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聚元号传到我父亲手中,到我这儿已是第十代了。其实爷爷一直经营到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聚元号被并入到‘北京体育用品合作联社’。我出生那年,即 1958年,北京开展‘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为了打麻雀,不少人就拥到聚元号买弩弓,聚元号达到了鼎盛。“文革”期间聚元号老店遭受灭顶之灾,从此停业,做起了乒乓、羽毛球、黑板等用品。1967年弓箭大院拆除后,弓箭行业也就不存在了。”

难道传承了几百年的“聚元号”老店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吗?杨福喜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1998年,杨福喜陪父亲观看一场国际射箭比赛后,父亲说这辈子决不能把制箭这门手艺丢弃了,于是重兴旧业,将聚元号老店开在了朝阳区团结湖附近的一个小区院内。我为了帮助父亲就辞职了,专心拜父亲为师学艺。我想,我这辈子也只想做弓箭,只能做弓箭,我为弓箭而生。”

这一年,杨福喜师傅已40岁。此时,国家政策进一步放宽,手工艺人的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艺的六年期间,杨福喜技艺精进,便开始制作售卖弓箭,从此弓箭行业的历史开始续写起了新篇章。2003年,香港海防博物馆举办的“百步穿杨·亚洲传统谢艺展览”上,展出了5张弓,以及全套弓箭制作工具,引起轰动。2006年,“聚元号”弓箭成为国家非遗保护项目。“聚元号”又恢复了曾经的辉煌,各路媒体纷纷前来采访,“聚元号”号也因此被推广了出去。上门订货的人从此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成龙、吴宇森、霍英东这样的大咖。

虽然聚元号又恢复了曾经的辉煌,可杨福喜心中总压着一块石头。他说,“手艺不是人人都能学的,‘聚元号’的传承依旧困难重重。”聚元号走红后,慕名前来学艺的有十多人。弓箭制作与一般的木工活不一样,它是一种跨多种行业的传统手工艺,木工、漆工、画工、皮具制作,甚至针线活儿,学习弓箭制作的全套工艺,总共需要200多道工序,特别讲究,一般得学8年至10年,“但最后一个都没留下来,受不了这份苦。”值得欣慰的是,如今他的儿子杨炎炎已经跟随他学习弓箭制作五六年了,下一代传人问题似乎得到解决。可在杨福喜看来:“一项传统技艺绝对不应该只由一个人来传承,而应该是一批人。”

众所周知,“射”是孔子教授掌生的六门主课之一,他曾经说,“君子没有什么需要竞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赛射箭吧!……而比箭也应该是很有礼貌的。”孔子本人也是杰出的射箭家,经常自己演示射礼,很看重“射以现德”的教育功能,故把射看成是学习礼仪和培育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杨福喜说,自己也想开一家传统弓射箭馆,恢复礼射,重新培养中国弓箭玩家,以此把传统弓箭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让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中国有个“聚元号”。

猜你喜欢

弓箭老店射箭
小熊射箭
百年老店 传承创新——记山西鑫炳记食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华语视听牛永胜 以客户为主,20年老店的“生意经”
弓箭风波
百年老店
琵琶老店琵琶声
学射箭
谁是射箭高手
弓箭告急!请求支援
论阿勒泰乌梁海部弓箭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