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看轻了腰椎间盘突出

2017-11-14张云龙

家庭医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椎间盘腰椎间盘韧带

张云龙

提起腰椎间盘突出症,很多人都说是老毛病,反复发作,除不了根。也有很多患者对病症痛苦不敏感,能承受,也就不了了之。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首先说说腰椎间盘的解剖,它位于两个椎体之间,前面有较宽厚的前纵韧带,后面有后纵韧带加强,外周由肌肉韧带固定。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其中髓核为中央部分;纤维环为周围部分,包绕髓核;软骨板为上、下部分,直接与椎体骨组织相连。整个腰椎间盘的厚度为8~10毫米。

髓核为一种黏性透明胶状物质,位于椎间盘的中后部。年轻时含水量70%~80%,被包绕在纤维环中,通过形变将椎体传来的压力呈放射状散开。在腰椎运动时起类似轴承的作用。

纤维环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胶原纤维带组成,内层由纤维软骨带组成,纤维环的前侧部分和两侧部分最厚,几乎等于后侧部分的两倍,后侧部分最薄,但一般也有1~2层纤维。纤维环斜行紧密分层排列,包围髓核,构成椎间盘的外围部分,像一个盘旋的弹簧垫,使上下椎体相互连接,并保持髓核的液体成分,维持髓核的位置和形状。软骨板为透明的无血管软骨组织,在椎体上下各有一个,其平均厚度为1毫米,在中心区更薄呈半透明状,位于骨后环之内。软骨终板内无神经组织,因此当软骨终板损伤后,既不产生疼痛症状,也不能自行修复。椎体上下无血管的软骨板如同膝、髋关节软骨一样,可以承受压力,起着保护椎骨,缓冲压力,连接椎体和椎间盘之间的营养交换的作用。

人的身高一日之内会有变化,这与髓核的水分改变有关。晨起时最高,晚间较晨起时矮0.5~1厘米。中老年人由于年龄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所以老年人一日间身高变化较少。

腰椎间盘为什么会突出

人体是一力学结构,就像帆船上的桅杆、缆绳控制着船体的平衡一样,腰椎椎体周围肌肉、韧带的紧张和松弛维持着人体正常的体态和平衡功能。白天人们工作、生活时,重力作用使椎体之间的髓核受到挤压,将其内含物中的液体挤压扩散至椎体的软骨终板,储存在椎体海绵质骨内;到晚上休息时,在失重状态下的腰椎压力减小,髓核依靠软骨终板渗透压吸收到椎体海绵质骨的丰富血供,使之得以营养,保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维持椎体内外平衡状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强度的增加,原本起到支持固定作用的腰椎周围肌肉、韧带逐渐出现了持续性的挛缩,导致髓核在失重的情况下外周压力持续存在,就会产生退行性变,椎间盘纤维环环状均匀超出椎间隙范围,但是椎间盘组织没有局限性突出,这就称为腰椎间盘膨出。一般来说,人在22岁以后就可能产生腰椎间盘膨出的现象;40岁以上人群腰椎间盘膨出发生率在80%以上。一旦没有了渗透压所需要的压力差,髓核就得不到应有的营养,椎间盘纤维环的脆性就会增加,弹性就会降低。再加上腰椎在身体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椎体承重大,当遇到外力时,纤维环很容易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形成腰椎间盘突出;有的患者症状不严重,认为休息一下就会好,对腰椎间盘突出不重视,任其发展,髓核突出越来越多,就会从纤维环内完全脱出进入椎管内,形成腰椎间盘脱出。

腰椎间盘膨出、突出和脱出,医学上统称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并不是疾病,膨出、突出和脱出只是退行性变的程度不同,也没有轻重之分。许多腰椎间盘突出者终生没有任何症状。但是当突出的髓核压迫脊髓或神经根产生炎症或水肿,产生腰腿痛,形成了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才是疾病。因此,腰椎间盘突出并不一定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进入椎管内的髓核会占据椎管的大部分空间,挤压脊髓、脊神经根、马尾神经等,进而表现腰骶部酸痛、下肢疼痛、麻木,甚至大小便失禁,严重者阻碍神经传导,形成双下肢不全性瘫痪等一系列神经受损症状。

临床影像学上根据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的方向与位置不同分为前方突出、后方突出、侧方突出、四周突出等。临床以后方突出多见,后方突出又分中央型和神经根型。

上面介绍了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机制,是由于腰椎周围肌肉、韧带出现持续挛缩产生的。人体是一个整体结构,肌肉与肌肉之间如链条一样环环相扣。持续挛缩的肌肉又会逐渐引起与它起产生拮抗作用的肌肉的改變,拮抗肌又引起协同肌的改变。如此相互影响,犹如多米诺效应,整个人体的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长此以往,位于腰部的神经系统逐渐受到牵连,产生诸多并发症。比如消化系统疾患,出现便秘或慢性腹泻等症状;泌尿系统出现前列腺炎等;生殖系统出现性功能障碍;等。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椎体移位又会引起整个脊柱姿势的改变,向上延伸影响到胸椎,逐渐刺激到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产生循环系统的胸闷、心悸等症状,有的还会出现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患。再向上延伸影响到颈椎,会导致失眠、多梦、头晕、头痛、耳鸣、健忘甚至脑供血不足等症状,引发颈性高血压等并发症。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日常对手机、电脑的依赖,养成久坐、长期低头、弯腰的不良习惯。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逐渐向年轻人靠拢。该病症的主要症状是腰痛,久坐或弯腰活动时疼痛加重。有些患者可在明显的扭伤、外伤或受寒后出现,有的患者却没有明显诱因。腰痛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但主要在腰下部及腰骶部,以弥漫性的顿痛为主,时轻时重。急性期可出现撕裂样疼痛,活动受限,平卧时疼痛减轻。有的会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的放射痛,疼痛沿着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或外侧直至足部;有的会出现下肢麻木、发凉、温度降低等感觉异常,尤以脚趾末端较明显;有的患者在行走时,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出现腰腿疼痛加剧的症状。如果中央型的突出比较大,压迫到马尾神经,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排尿、排便无力,甚至出现尿失禁或阳痿等。

出现腰酸背痛、腿麻、腿痛等上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千万不要自作主张地进行简单按摩处理;按摩手法、力度不对症会起到反作用,甚至越按越严重。建议绝对卧床休息2周左右时间。这样有利于解除椎间盘周围肌肉的紧张和韧带的收缩,改善椎间盘周围血液的循环,减轻炎症渗出和水肿。症状不缓解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规范化治疗。endprint

医生会根据患者体态、步态以及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判断。确定是真性还是假性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简单地说,如果体格检查与影像检查不吻合,可以确诊为假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当体格检查与影像检查相吻合时,即可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旦确诊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要及时予以治疗。早、中期的患者有90%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保守治疗是首选方法。保守治疗作用主要是放松肌肉,解除痉挛,促进血液循环,采用以牵引、针灸、按摩、针刀、理疗为主的对症治疗手段,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加上后期的康复锻炼,可以使患者得到临床痊愈,或者使症状长期缓解,得到非常好的改善。

那什么情况需要手术治疗呢?一般认为,在明确诊断后连续保守治疗3个月症状未缓解者;反复发作且症状逐渐加重,患者要求手术治疗者;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功能丧失者;椎间盘脱出者;等。

虽然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治疗,但是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即便承担了手术治疗的风险,也有产生后遗症的概率,影响到以后的生活质量。

如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

首先要明白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常年的慢性劳损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在外力作用下引发的一种急性病症。其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进而诱发一系列的症状。锻炼虽然辛苦但一定要坚持到底,才能有收获。所以我们平时的保养锻炼就要有针对性,概括起来是“卧、拱、倒、悬、立”五字真言。

卧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床上度過的,保持优质的睡眠对机体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卧室温度要适宜,避免受凉;最好坚持睡硬板床,床铺软硬适中,铺上不超过5厘米的棉褥;枕头高低大小适中,垫于颈部,枕部稍微着力。建议备一软枕,平卧时可垫在膝下,呈微屈的放松状态;侧卧时,将枕头置于两膝之间。

拱即桥拱锻炼,平躺姿势,双足及肩背部着地,尽可能向上挺起腰部,每次坚持2~5分钟。循序渐进,每天锻炼半小时。

倒避免久坐、久站,坚持倒走训练。在平坦的地方双手扶腰,保持挺胸收腹,目视前方,根据自己情况循序渐进,每次20分钟,一天两次。

悬在单杠或门框上悬吊,双足离地,依靠自身重力达到牵引作用,减少椎间盘的挤压。每天坚持5~10分钟。

立站立姿势,挺胸抬头收腹,可以背靠墙壁站军姿,从上到下将枕部、背部、臀部、小腿肚及脚后跟紧贴墙面。每次站立10分钟,一天两次。

人体就是一台精密的仪器,每一个零部件出现问题都会像水中涟漪一样波及整个水面。小小的腰椎间盘突出,能够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应,且一个比一个影响程度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腰椎间盘突出不可小觑。endprint

猜你喜欢

椎间盘腰椎间盘韧带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