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与医学人文建设

2017-11-14张雁灵

中国医学人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医患医务人员人文精神

文/张雁灵

健康中国与医学人文建设

文/张雁灵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在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上讲话

“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医学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不是单纯的技术,伴随它同时产生的是对患者的同情和照顾,是人道主义的关怀。

只有将医疗技术与医学人文融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美的医疗服务。医疗技术是用于行善还是用于作恶,用于造福人类还是用于伤害人类,需要医学人文的引导和规范。正如郎景和院士所说:“没有人文精神的科技是破坏力,医疗技术尤其如此”。

医学科学的属性是一门直接面对人的科学,它既以“人”为研究客体,又以直接服务“人”为主体。因此,医疗工作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对于当前医疗纠纷增多、伤医事件频发等医患之间互不信任的现状,我们应当进行深入反思。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但从我们医疗卫生行业自身来说,有些问题值得深思——

一方面,近年来医疗技术日益受到重视,但医学与人之间渐行渐远,人文精神逐渐被冷落;另一方面,医生职业是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但缺乏来自社会的理解,缺乏来自患者的信任,缺乏来自管理者的人文关怀,这不同程度地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职业精神。

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就是大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使医学回归应有的人文关怀,才能重拾百姓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理解,增强医务人员自身的职业荣誉感,才能逐步化解医患矛盾,增强医患信任,营造温馨的医疗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可以说,加强医学人文建设,是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首选的一剂良药。

20世纪以来,全世界科技进步的速度创造了奇迹,但这个奇迹也带来了某些方面的遗憾:即物质淹没了人性,科技代替了人文。

今天的智能机器人走向了各个角落,但它永远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人。让智能机器代替医生,让医生远离了病人,这将是莫大的悲剧。

走过弯路之后,我们需要校正方向,那就是回归人文。怎样才能实现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就是要靠培养大批既有高水平医学知识技能,又有丰富深厚的人文知识的新型人才来完成,缺少医学人文素养的医生,在行医路上,有可能短时间内走得快,但他一定走不远。

奥斯勒说:“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要用心如同用脑。”用“心”,即指要时刻对病人尊重、热忱、关怀和负责任。

这就引出了医学人文建设的另一个侧面——对员工的内心需求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他们的工作环境、家庭生活以及职业生涯等价值需求是否放在了管理者的心上?激发医务人员的这种向善情感,是医院管理者的责任。医务人员需要有专注和慎独的工作态度,需要有忘却自我的献身精神,同时,他们也需要“信任”,也怀有“希望”,也渴望“关爱”。

重视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倡导医学人文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有助于医务人员能够充满热情地、心无旁骛地投入为患者服务当中,以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负责的精神,刻苦学习技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职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重医卫的良好风气。”“要严厉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学习贯彻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当医务人员遭遇到恶意伤害的时候,医院的管理者要敢于站出来为他们发声,阐明政策,明确是非,为医务人员伸张正义,主持公道,让他们感到温暖,感到安全,这也是人文建设和人文关怀的组成部分。

医学人文大会的目的就是让医学人文建设能够落地,能够在医学实践中开花结果。我们倡导医学人文,就是要求不能“为医学而医学”,也不是“为人文而人文”,而是通过加强医学人文建设,让医学从实验室中走出来,面向社会;让医学从医院走出来,面向大众;让医学从医生中走出来,面向患者。实现医生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让医学成为完整的、完美的科学,成为有深度、有人性的科学。

猜你喜欢

医患医务人员人文精神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标准化病人在培养全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探索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