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境内银行风险参与模式比较

2017-11-14曹小鹏赵霞张惟栋曹姝贤编辑靖立坤

中国外汇 2017年15期
关键词:跨境融资客户

文/曹小鹏 赵霞 张惟栋 曹姝贤 编辑/靖立坤

境内银行风险参与模式比较

文/曹小鹏 赵霞 张惟栋 曹姝贤 编辑/靖立坤

境内银行的风险参与比例大多为 100%。创新驱动下业务规模发展过快,易积聚一定的业务风险。

人民银行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出台后,部分商业银行推出了风险参与模式下的跨境融资业务。调研发现,此类新型融资产品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江苏省辖内银行为例,研究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监管建议。

银行跨境融资风险参与业务模式及特点

业务模式

目前,江苏省多家银行推出了风险参与类跨境融资创新产品,根据其产品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新增业务”跨境融资性风险参与。境内客户基于跨境融资需要,委托境内银行向境内银行境外分行(以下简称境外分行)提出申请。此时,境外分行就是风险参与行。经过推荐客户、海外询价等流程,由风险参与行为境内客户提供跨境融资服务,境内客户对风险参与行承担还款责任,境内银行承担保付责任。

二是“存量业务”跨境融资性风险参与。境内银行邀请境外分行(即风险参与行)对客户存量的正常类信贷资产进行风险参与。风险参与行对境内企业进行跨境融资,境内企业以此归还尚未到期的境内银行贷款,从而将尚未到期的境内融资置换为跨境融资。跨境融资到期后,企业直接向风险参与行还款。

银行跨境融资产品比较分析

通常情况下,银行会根据融资企业的性质、境内外资金价差以及企业配合度等因素,选择采用“新增业务”或“存量业务”跨境融资性风险参与业务。

三是跨境直接贷款风险参与。境内银行作为风险参与行,境外分行作为风险出让行,境外分行直接为境内客户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若境内客户到期不履行还款义务,则由境内银行按照其风险参与比例向境外分行支付债权款项。

业务特点

一是业务同质性较强。三种模式下,境内企业均直接从境外分行融资,并由境内银行承担保付责任,且业务占用境内银行的授信额度,纳入银行表外管理(见附表)。此类业务准入门槛较低,易于跟进模仿。

二是境内银行在客户甄选、贷前审查、海外询价、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融资业务落地和风险控制执行效果。

三是由于提供跨境资金的主体是境外分行,境外融资价格优势是影响业务拓展的关键因素。如果境外利率和汇率处于合适水平,此类业务对境内企业的吸引力较大。

值得关注的问题

银行内部操作管理尚不能满足创新业务的需要。调查发现,推出跨境融资风险参与业务的大多数银行,尚未在业务系统中增设配套的业务模块,而是将该类业务暂时计入“出口应收账款风险参与”“跨境风险参与”等模块中,相关模块同时办理贸易融资项下的风险参与业务。这导致银行无法通过业务系统对跨境融资风险参与业务分类进行管理、数据统计和明细查询,且大多是通过手工台账记录业务信息。

短时间内业务的快速扩张易造成风险积聚。银行将跨境融资风险参与业务纳入表外管理,既可增加中间收益,又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因此对此类业务创新和产品推广具有较强动力。但负债外币化将加大境内企业汇兑风险:如果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或境内企业经营状况出现问题等,都可能引发债务违约。境内银行的风险参与比例大多为 100%。创新驱动下业务规模发展过快,易积聚业务风险。

银行创新融资方式对跨境融资主体的认定存在异议。“存量业务”的跨境融资风险参与用跨境资金置换境内流动贷款,其跨境融资纳入银行总行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管理,而跨境资金出入则以境内企业的名义申报,存在融资主体界定不清的问题。

完善监管的建议

指导银行规范开展跨境融资风险参与业务。一是要求银行及时改进业务系统,确保数据统计、采集的规范性和全面性。二是建议由企业办理跨境融资签约备案,计入企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

引导银行加强对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一是指导银行完善创新业务的内部管理,合理设定境内银行风险参与比例,防止债务违约引发资金风险。二是引导银行指导融资企业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提高账期匹配度,通过远期锁汇等方式,规避汇兑损失。

作者单位:外汇局常州市中心支局

猜你喜欢

跨境融资客户
融资
融资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跨境外币清算:从“走出去”到“连起来”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陪客户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伤
7月重要融资事件
5月重要融资事件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