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抗战诗的共性特点及其作用

2017-11-14陈望立

心潮诗词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侵略者日寇南京大屠杀

陈望立

略论抗战诗的共性特点及其作用

陈望立

所谓“抗战诗”,就是用具体事实,客观地书写特定时期内、特定环境下中国人民抵抗日寇侵略的战斗史诗。笔者认为,其表现的重点在于突出“战”和“抗”。其内容主要是揭示倭寇的侵略野心、残暴罪行,反映同胞遭受的深重苦难,讴歌民族顽强的抵抗精神。其主旨则在于警示国人以史为鉴、不忘国耻、牢记敌恨,增强民族自尊感,鼓舞今人捍卫和平、奋发图强的斗志。笔者就其主要特点和作用略作归纳。

一、抗战诗笔锋锐利

纵览历来抗战诗,情感共性是同仇敌忾,笔尖锋芒直指侵略者,字里行间充满了怒火。每一个字提炼成一颗仇恨的子弹,每一句诗都打磨成一把锋利的宝剑。如2015年第一期的《湖北诗词》“缅怀纪念”栏目中,大冶的夏冠云写的绝句《参观南京大屠杀展览馆》:

雷鸣电闪祭亡灵,最恨倭奴野兽行。

我欲倚天抽宝剑,一声怒吼赴东瀛。

这首诗从气势上就有压倒敌人的千钧之力。开头写祭同胞亡灵的环境,那时雷鸣电闪,苍天发力鸣不平。第二句的一个“最”字道出了诗人心头的血恨到达了极点,揭露了日寇在中国南京大屠杀的野蛮行径,致使万名无辜同胞头颅落地。第三句铺垫引出诗人的满腔怒火:“我欲倚天抽宝剑。”“欲”表现出要报仇雪恨的强烈意念,“抽”则写出了参观后激发出的不可抑制的讨还血债的迫切而具体的行动。结句紧承续写怒不可遏,那一声怒吼充分展示了国人的血性爆发。“赴”字则表现出穷追不舍的大无畏民族精神。整首诗饱含对同胞的悼念,对侵略者的憎恨。诗如刀枪,直戳敌人心脏。

二、抗战诗尊重史实

抗战诗的内容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历史的重现。从卢沟桥的枪声到南京大屠杀,从展览馆的实物到慰安妇的控诉,一件件、一桩桩血泪史历历在目。可以说日寇铁蹄踏遍全中国,所到之处,烧杀掠抢,无恶不作,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所有抗战诗的内容无不记载着日寇的斑斑血迹。这里选取孝感诗人高安平的一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一周年》作为例证:

凭栏望月叹卢沟,疾首烽烟七一秋。

故国山河堆作恨,同胞血肉垒成仇。

扶桑未醒贪婪梦,硕鼠频睁盗贼眸。

纵使东洋兴恶浪,中华岂是旧神州。

这首七律首联写站在卢沟桥,手扶栏杆回忆起那痛心疾首的抗战烽烟已有七十一年了,引出颔联。颔联用诗意的概述语,集中揭露了日寇在旧中国肆意践踏、血腥杀戮的滔天罪恶,与中国人民结下了生死之仇,中国人民刻骨铭心。这些史实,山河留痕,尸骨满坑,铁证如山。颈联揭示当今的日本当局贼心不改,妄图在我国钓鱼岛等疆域挑起新事端,侵占我海域,然而如今的中国人民不再是那时的东亚病夫。所以结尾以反诘的语气警告东洋道:“纵使东洋兴恶浪,中华岂是旧神州”。这结句铿锵有力,锐不可当。

三、抗战诗讴歌反抗

抗战诗在揭露侵略者的暴虐行径的同时,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抵抗精神。如荆门何敦良先生写的《感时抗日》:

蚕虫倭寇犯吾家,锦甲雄鸡恣意华。

儿女擦干慈母泪,戎衣佩戴大红花。

阵前血刃逞豪气,敌后硝烟变紫霞。

四亿同胞齐努力,山河收拾雪烹茶。

这首诗用具体事例歌颂了亿万同胞男女老少一条心,参军参战齐上阵,驱赶“蚕虫”,保家卫国的斗争精神。

四、抗战诗总结教训

写抗战诗的诗人在追讨血泪帐的同时,也总结了历史教训。如《湖北诗词》2015年第一期刊登的监利作者黄青山的《南京大屠杀首次国家公祭感赋》:

南京屠杀惨非常,祸世豺狼倭寇猖。

牢记伤疼堪御外,勿忘历史可兴邦。

三千白鸽和平企,七七稚童吟意长。

积弱积贫方受侮,中华强盛始安康。

作者在结尾深刻地指出:“积弱积贫方受侮。中华强盛始安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懦弱贫穷就要挨打受欺负,只有富裕强盛,才能平安康泰。

再如荆门廖启亮在《满江红·南京大屠杀公祭》词中也有此类句子:“贫弱被欺镌骨训,富强自立金瓯铁”。

五、抗战诗激发斗志

在抗战胜利七十余年的今天,我们拿起战斗的笔,重温历史,声讨血债,书写抗战诗,其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国人的斗志,唤起人们的警觉,不忘立国初心,增强国家忧患意识,展示当今中国民族复兴的精神风貌。

翻开一首首抗战诗,细品诗中蕴含的主旨,所有诗词都不乏激励斗志的警句。如《湖北诗词》2015年第六期刊登李继诚的《游七星岩怀桂林保卫战八百壮士》诗,尾联写道:“叩问忠魂今在否,东瀛妖雾又重兴”。诗人用倒装句唤醒人们,东瀛又在兴风作浪,我们国人应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那种忠勇卫国精神,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打击入侵之敌。蔡甸丁业祥在《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一诗中的结句是:“撼树蚍蜉如妄动,全民奋起请长缨”,号召全国人民,只要有来犯者,我们必将万众一心,手握长缨共同对敌。广水邹庆寿的《鹧鸪天·前事不忘后事师》告诫我们:“枕戈关注风云变,前事不忘后事师。”此类语句频见于各地抗战诗中,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如雨后春笋的抗战诗,其共同特点是:锋芒直指日本侵略者,充分展示出诗人们横眉冷对野心狼的血性,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爱国心声。其作用在于强烈激起了读者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公愤,唤醒全国各族同胞为实现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系湖北省荆门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江 湖

猜你喜欢

侵略者日寇南京大屠杀
忆东南警卫团将士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不朽的抗联战士
My Trip
日寇血手又伸到华中来了!
“我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不弯腰的习俗
自制石雷抗日的民兵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