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楹联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

2017-11-14叶子彤

对联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总书记

●叶子彤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亦可称之为『国学』, 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天地自然的认识、对于民族历史和社会伦理的理解,以及个体生存方式与艺术创造的各种知识。中华文化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一门『学术』或『学科』,而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 还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往后就是随着生活实践而衍生出来的包括古文、诗、词、曲、赋、对联、国画、 书法、民族音乐、 民族戏剧、曲艺、灯谜等文艺形式,传统节日,如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大年夜等各种民俗,还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作出了精辟的论断: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唯一一个自古至今其文明未曾中断过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华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个化,人其与精群髓体、就人是与注自重然和有谐,机把地个联人系与起他来,人、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二是兼容之学,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以开放的姿态,譬如通过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实现了对外来文化(如佛学)的兼容; 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所谓经世致用,就是治理世事。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围绕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 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六十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去年五月十七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深刻阐述『文化自信』,他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新时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也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重要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内核,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把它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提升至国家能力建设的高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廿四个字,属于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公民。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在国家战略价值目标层面上的提炼,统领其他层面的价值理念。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呼唤和表达,凝结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不倦向往,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在社会实践层面上的提炼。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行为价值层面上的正确认识与升华。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培育和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也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还有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等审美风范。所有这些文化传统与文化积淀,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清代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可见文化血脉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昌盛,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其意指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则强调在与人交往之中既能与之保持和谐友善关系,又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完全附和对方。这种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求同存异』,保持人与人之间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

从社会层面来看。《论语·卫灵公》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 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孟子·滕文公上》中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导人们要彼此关心、互相扶助。《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一『老』『幼』,作动词,分别是尊敬、抚养之意,后两个『老』『幼』,作名词。『及人』,即『推己及人』。它的意思是指在赡养、孝敬老人,抚养、培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这些强调博爱的论述都是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体现在当代,就是要求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公民层面来看。《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应发奋图强、勇于拼搏、永不停息。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指国家存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求人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论语·述而》中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要求人们待人接物懂得包容,以宽厚胸怀承载万物。《论语·子路》中讲: 『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讲求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办到。《孟子·离娄下》中讲:『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指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指要待人善良、乐于助人。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层面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总书记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