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室门口

2017-11-13韩今

特别文摘 2017年11期
关键词:老大娘白大褂脑梗

韩今

急诊大厅,沿着地面绿色的“心梗、脑卒中绿色通道”,走到直达12楼急救中心的电梯,出了电梯,就是神经内科脑卒中急救重症室了。下午三点不到,家属探望的门口就聚满了人,等候着第一道门的打开。

我是第N次站到这个门口等待了。老母亲突发脑梗,半夜被送到这里,经过急救,生命体征已经正常,但是右半边没有知觉,不能正常说话,好在神志还算清楚,能吃东西,看了我们会微笑,医生说要在重症室治疗观察一段时间。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就是下午的三点到三点半。

每天三点不到,探望的家属就从各处赶来,焦急地等候在门口了。这是全市的一家重点医院,脑卒中急救室也比较大,里面住了十几名在抢救的病人,每天来探望的家属以病人的二三倍来计算,就是三四十号人了。第一次探望的时候,往往家里人都来了,一个人只能进去四五分钟,还要换白大褂,套鞋套,涂消毒液,紧张得像打仗一样。为了多看一眼亲人,多说一句话,有的家属事先套上自己带来的鞋套,前面一个人刚出来,外面人就帮他脱白大褂,再帮第二个进去的人穿上。

面对紧紧封闭的重症室大门,在外面等待的人群肃穆无声,互相展现的都是急盼的、焦虑的、忧郁的眼神,当然也都是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位护士打开门出来,大家一拥而上,护士连忙说:“还没有到时间,请大家不要着急。”

几天下来,我们都熟悉了,到了之后会互相亲切地点点头。时间宽裕,也会互相问问病情。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0多岁的大爷,穿一件红色羽绒服,每天早早就站到大门最右边(因为门是向左开的),陪同他的是一个穿黄色短羽绒服的挺漂亮的女士,像是他的女儿。我说:“大爷,你看老伴?”女儿答:“是的,我爸每天都要来看。还说我们要穿鲜艳一点,要引起我妈的注意。”大爷说:“我82了,她才75,怎么她就先脑梗呢?我们结婚55年了,她现在不能说话了。”旁边一个戴着蓝色口罩的大妈接过来说:“女的脑梗多是左脑梗阻,右边偏瘫,会失语,男的多数是左边瘫痪,是右脑梗阻,我家先生就是左边没有知觉,但是他头脑清楚,讲话还可以。”这位大妈已经成脑梗的专家了。

走廊墙上的电子钟的长针走到12,大门开了,一位胖胖的护工拿着消毒水站在门口,大家一擁而进,进入二道门换衣服。这半小时,进进出出,匆匆忙忙,有笑着出来的:今天不错,讲话了;有的眼泪汪汪,一句话也不说。穿黄羽绒服的女士出来后,一边帮他爸爸穿白大褂,一边说:“妈妈今天有点发热,你要叫她加油!要有信心!”

探视临近结束时,过道里突然跑过来一位小姑娘和一位老大娘,老大娘围着蓝色三角头巾,明显农村打扮,气喘吁吁地问:“抢救室26号是在这里吗?”好不容易问清姓名和病区,已是3点29分了!大家说快进去,没时间了!七手八脚帮大娘穿上白大褂,把她推进重症室大门。我问小姑娘:“看谁?你是她女儿?”小姑娘说:“我是她邻居,来看她儿子,才40岁,说得了癫痫病,在南京抢救。她家没有人在家,我就陪她来了,上午坐大巴从和县来的。医院太大了,找了一个小时,才问到这里。”

重症室门口的3点钟,我看到了满满亲情、爱情和友情。人类也许抗拒不了疾病的侵蚀,但人间的真情却能温暖着珍贵的生命。

(摘自《南京日报》 图/亦晨)

猜你喜欢

老大娘白大褂脑梗
脑梗患者应知晓的几个事
白大褂
大树的日常
白大褂与手术衣
耳鸣是脑梗引起的吗
全方位护理在脑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让座
原来是她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