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梦 :读画诗(选章)

2017-11-13耿林莽

散文诗世界 2017年10期
关键词:石笋秋色散文诗

耿林莽

海梦 :读画诗(选章)

耿林莽

读画诗(选章)

海 梦

桦林秋色

走进你蓝色的梦境,寻找我失落的相思。

昨夜的风雨贮满你寂寞的心湖,也淋湿我盛开的花期。如今,你依然那么年轻,而我嫩绿的叶子,已落光在生命的冬季……

我的春天在哪里?

望你柔情似水,一步一回头,把我引进一个神秘的天地……

江岸石笋

你是大海退潮时,抛在陆地上一尾睡眠的鱼。脖子上那条白链,是海留给你的纪念。

有风的日子,你就醒来,兴奋地抖动满身鳞片;有雨的日子,你又睡去,泪痕满面。无风无雨的日子,你就默默翻阅枯焦的思念。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的潮音渐渐走远,海的许诺,早已锈迹斑斑。

然而,你却这般的坚定,静静地等候破梦重圆。

秦淮夜泊

轻舟载一曲古老的悲歌,从希望的波峰,跌进命运的峡谷。一腔沉默,在月光下延伸……血染的春梦,如红帆在船头开放。泪酒灌醉寒星,天涯人,柔肠寸断。

望瘦江水,经霜的岁月蓦然复苏。

孤 鹫

你忙碌了一生,一生一无所有。

如今,又失去了伙伴,黄昏时才这般哀愁。

选自(《散文诗世界》)

【耿林莽点评】

自古便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还有“诗情画意”的提法,都可见诗画间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启发的关系。中国画往往在画的一角题诗,或写几句话,须是其“合作”形式的一种。题画诗中有许多妙笔。大多是画的附属品,少有独立存在价值。

读画诗便不同。海梦的“《中国国画百人佳作选》配诗”这一组诗,远远超越了一般配画诗的水平,是独立存在的读画诗,在我读到的海梦散文诗中,是出色的作品。

妙处何在呢?我以为,首先在于它不是用文字去复述画中的内容,如同某些旅游散文诗的写法那样,几乎等同于一份旅游的说明书导游图。画的表现力比诗更形象,更直接,何劳您再将画中物“再说一遍”呢?多此一举了。海梦是“读画”,是将读画后的独特感受、领悟,以诗的笔墨体现出来,便完全是另一番意趣了,它源自画,或高于画,与画同读固然相互启发,离开画仍不失其独立艺术品的品格。

试看其中的几章:

譬如《桦林秋色》,他不去写画中的桦林秋色如何迷人,如何优美,而是对这林木抒发自己的心情:“走进你蓝色的梦境,寻找我失落的相思。”这便游离了她却又升华了她。“你依然那么年轻,而我嫩绿的叶子,已落光在生命的冬季。”这种因物引发的情思,抒写得很是真切因而并无陌生之感。这得力于构思的精巧,和感情把握的贴切。

《江岸石笋》则充分调动了想象力。本来是无生命力的干枯的石笋,被诗人想象为一尾被抛在岸边的鱼。有风的日子“抖动鳞片”,有雨的日子便“泪痕满面”,而无风无雨时,则“默默翻阅枯焦的思念”,这三个回答的出现,便将石笋写活了,具有了丰满的感情色彩和人情味。“默默翻阅”的“翻阅”,和“枯焦思念”的“枯焦”,在用词的准确和生动上,令人赞赏。

这还不够,由于“海的潮音渐渐走远,海的许诺,早已锈迹斑斑”,这一层的推演,被“抛弃”的主题便更为突出了,只是,“海”似应改为“江”,才符合“江岸”这一环境的定位。

《孤鹫》极短,仅两行,不过40字,却非常精彩。论画,有所谓“形似”与“神似”之说,海梦这章读画诗,着力点在于“神”,寥寥数语,便将一只鹫的“神”传达出来。“忙碌一生”“一无所有”,是一层;“失去伙伴”,又是另一层,更是“黄昏时”,便有了“这般哀愁。”诗人用字遣词之精练,把握对象精神的准确性,值得学习。

《秦淮夜泊》中的那一只舟,和《孤鹫》画中的这只鹫似有近似的命运,但更为丰富和深沉。在语言上,也十分讲究。“一腔沉默,在月光下延伸”,这个“延伸”,用得很巧。“望瘦江水”的“瘦”字更为出色,比起“望穿秋水”,似亦不逊色。

猜你喜欢

石笋秋色散文诗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石笋脚下
秋色里的祖国
石钟乳与石笋
温岭坞根之秋色满塘
散文诗,放逐心灵的天空和旷野
《苍松秋色》
拈石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