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显谟:水保人生 黄土魂

2017-11-12张行勇梁峻

晚晴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方略黄土高原黄河

张行勇+梁峻

少时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农民

朱显谟从小生长在上海崇明农村,早早便体验了民间之疾苦,稼穑之艰难。

“民以食为天,有土斯有粮。”在课余和假期繁重的农田劳动中,少时的朱显谟看到了古老耕作方法的艰苦和收获甚微带给农民的悲凉,萌发了长大后改变农业落后状况的念头,并由此立下了当一名科学农民的志向。从上海中学毕业后,他没有听从中学数学老师的劝导,去投考交通大学,而是投考了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在大学后期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

1940年大学毕业后,朱显谟考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随指导老师侯光炯赴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开展土壤调查工作。

多年来,他在土壤发生和地理分布、土壤侵蚀及其防治方面不断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既不符合传统,也不适应潮流,曾被称之为“离经叛道”或被斥之为“标新立异”。经过实践检验,他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献身于黄土高原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朱显谟的研究工作注入了活力。这时,他在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工作,1951年受命赴东北考察。1959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朱显谟毅然告别了生活和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即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前身。对此,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曾动情地说:“朱老为了国家的需要,举家西迁杨凌小镇,献身于黄土高原土壤科学研究,深深感动了当时年轻的我,使我坚定了扎根杨凌同样可以作出世界性科研成果的信念。帮朱显谟先生搬家的经历,影响着我一生的科学事业。”

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显谟实地考察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先后撰写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

“28字方略”治黄土

多年来,朱显谟心中一直有个梦叫“黄河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但因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每年13亿多吨的水土流失而使之成为颜色鲜明的“黄河”,特别是公元8世纪以后,黄河下游泛滥、决口、迁徙次数增加,灾害频繁,成为一条害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治黄建设成就斐然,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患未根本消除。

朱显谟一贯认为治黄问题实质上是黄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问题。为此,朱显谟积4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与水土保持、国土整治等科学研究成果和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近20年来,朱显谟曾先后“六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逐步发展与完善了其内涵。“虽然大家都有各自的成就,但现在看来,只有朱先生一人把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大家的心愿和希望,通过‘28字方略表达出来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如此评价。

你知道吗?黄河清了!

“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重建黄土高原土壤水库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为了这个梦,已是耄耋之年的朱显谟从未停止对黄土的研究。2006年,年已91岁高龄的朱显谟院士还发表论文,提出了构建和諧黄土高原,再现秀美山川的建议。

“黄河变清已经十多年了,有时候,水甚至是绿的。”自幼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山西永和县农民贾长治说。站在壶口瀑布旁,只见从壶口跌落出的河水浪花如雪,有的白中泛绿。陕西韩城黄河禹门口段,河水清且涟漪。据地质史专家李鄂荣考证,历史上有记载可查的“黄河清”共有43次,最长的一次为1727年,黄河澄清2000余里,持续20多天;新世纪以来的“黄河清”,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

先生一生奋斗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沉浸在黄河泥沙治理中,如今黄河流碧水,先生梦圆。endprint

猜你喜欢

方略黄土高原黄河
我国黄土高原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及风土人情
“滑块”模型题解题方略
黄河
黄河哺育了黄土高原
例析交流问题的求解方略
两个方略做斗争(有照片)
雾巷
小石狮——黄土高原农家的“守护神”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