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武器”压倒“精英武器”

2017-11-11

特别文摘 2017年13期
关键词:迫击炮空战坦克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武器,与他的工业机器的特点相似,外观显得粗糙笨拙,产量却很大,这是由于生产武器时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力求简单实用而不盲目追求精细。德国人生产武器的理念,与他们制造工业机器很相似,强调精密、高质量和长期耐用。实行这一生产原则,必然造成武器价格高、产量低,有人形容德国人生产的是“精英武器”,苏联人生产的是“群众武器”。在投入少量武器或单个对挑的小规模作战较量中,“精英武器”一般会占优势,可是一旦到了消耗巨大、需要不断投入巨量武器的大战中,“群众武器”就会占优势。

在坦克生产领域内,德国的求精理念就体现得特别充分。苏德战争开始后不久,德国军方便为苏联坦克的数量众多而感到震惊,同时也看到苏联T-34坦克拥有火力和防护力方面的优势,于是决定制造性能更好的坦克,以便用质量优势压倒苏联的数量优势。1942年,德国最大的车辆生产厂“本茨”公司用生产“奔驰”轿车的理念生产出了“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其制造工艺精密,操作方便,拥有最好的光学瞄准仪器和防护设备,却随之带来了成本高昂和制造时间长的弊病。据计算,德国一辆“虎”型坦克的价格相当于六辆苏联的T-34,“豹”型坦克的价格也相当于T-34的四倍多。因此,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德国只生产1800辆“虎”型和5500辆“豹”型坦克,苏联却生产了近50000辆T-34,而在双方大规模的坦克交锋中,最终是苏联的钢铁洪流占了上风。

在飞机生产中,苏联也体现了简单、廉价和适用的原则。战争爆发后的4个月间,苏军就损失了1万多架飞机,当时作战飞机主要需要用铝来制造,苏联的铝产量又不到德国的四分之一,便采取了一种简易的方式,即一面用国产和进口的铝继续制造一些铝制战斗机,同时大量生产用木材作为机身的战斗机。这种木头制作的战斗机空战的机动性不算差,可勉强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等世界驰名的战斗机較量,致命弱点就是不结实,平均飞行200个小时就不能再用了,德国铝制的战斗机则可以飞行几千个小时。不过苏联空军经过计算,在空战频繁并损失巨大的战争中,平均一架战斗机在空战中的生存时间不超过100个小时,生产那么结实和精密的战斗机简直是浪费。当时德国人曾嘲笑苏联飞机是“胶合板飞机”,不堪一击,不过后来却发现对手的木头飞机实在太多,自己的铝制飞机却不够用,空战中苏军损失虽然大,却补充方便,因此制空权在1943年以后就落到了苏联手中。

在苏德战争中,一向迷信自己武器精良的德国军人还发现,苏联军人竟然经常用简易武器获得了火力优势。迫击炮是陆军造价最低、最简便的战场用炮。德国军人和美英等国对这类武器一向不大重视,只生产数量不大的中小口径迫击炮装备第一线步兵,苏联却把制造简便的迫击炮作为第一线的主要武器。在苏德战争期间,德国一共生产了18万门迫击炮,苏联却生产了80万门迫击炮,还有相当多属于大中口径。

苏联虽然能够制造比较精良的武器,却在卫国战争中大量生产简易武器,在数量上对敌人形成优势。以迫击炮为例,许多人认为就是一个“能冒烟的铁管子”,制造很简单,一个炮筒、一个底座、一个支架就组成一门炮。一门82毫米口径迫击炮的生产价格只相当于比它口径小的76毫米野炮的八分之一。由于迫击炮的膛压低,还不必使用钢制的炮弹,用生铁铸造的炮弹就可以,弹药的价格也大大降低。西方国家军队不重视廉价、简便的迫击炮,主要原因是认为它的致命弱点是射击的准确性差。苏联为了克服这个弱点,采取了集中大量迫击炮进行密集射击的方式,经常在一个突破点上用上千门迫击炮一同发射,在敌人阵地上形成一片硝烟火海。尽管打得不算准,也能以大面积覆盖的方式杀伤大量敌人,此外强大的爆炸力,也会把剩下的敌军搞得头晕目眩、失魂落魄。

苏联的步枪生产也是突出了大量装备的原则,让更多的人有枪用,比枪的发射自动化更重要。德国的冲锋枪号称世界最精良,却只生产了180万支,苏联的波波莎冲锋枪构造简单、外形显得粗糙,生产量却接近700万支。战争初期,苏联曾大量装备性能不错的托卡列夫半自动步枪,后来发现这种枪的生产成本高,因构造复杂故障率也高,军工部门便停产这种新枪,而大量生产19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的老式莫辛-纳甘手动步枪,并在卫国战争期间生产了1000万支。

(摘自《档案揭秘:抗战第一现场》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 图/王建峰)

猜你喜欢

迫击炮空战坦克
空气迫击炮
如何一眼辨认出2S4自行迫击炮?
第一辆现代坦克的“前世今生”
最强空战王
T-90 坦克
绝地迫击炮
别惹怒了迫击炮
空战之城
“85:0”的叙以空战
坦克新杀手